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奕:控烟工作如何提供证据支撑?以科学数据和效果评价为切入 | 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工作研讨会

2022-09-21 16: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工作,促进全国性和地方性控烟立法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助力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要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于8月31日上午召开了“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工作研讨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南奕在会上作主题发言,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分享如下:

首先我想感谢中国绿发会‍‍的邀请,能够和多位专家聚集在这里,一起探讨控烟工作,关于环境保护和烟草控制的一个契合,很开心看到控烟队伍的壮大。‍‍我今天‍‍听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发言,给我们的控烟工作提供了‍‍非常多的启发。我也了解到,中国绿发会做‍‍控烟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年‍‍,其实除了今年‍‍无烟日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主题活动,还开展了‍‍对铁路公司的诉讼等法规政策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关于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个问题,我要表达一个观点,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二手烟暴露是没有安全水平的。所以说,我们一直‍‍在强调室内要百分之百全面无烟这个概念。‍‍包括通风等措施,或者在室内划分吸烟区和不吸烟区,都不能够有效地保护‍人群免受烟草烟雾的危害。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室内百分之百全面无烟的原则。只有百分之百室内无烟,才能够真正有效的保护室内人群‍‍免受二手烟危害。就像一个游泳池,我们用绳子来划分,一半可以小便,一半不可以小便,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是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

‍‍烟草烟雾的危害和环境密切相关。吸烟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行为问题,在吸烟过程中会产生呼出烟、主流烟和侧流烟。我们所说的二手烟其实主要来自于烟草烟雾中的侧流烟,‍‍主流烟通过吸烟者吸入,燃烧温度能高达900度,但是侧流烟从烟头‍‍冒出的,这种不完全燃烧,差不多是400度的燃烧温度,所‍‍挥发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是更多的。所以说相对与主流烟来讲,单位浓度的二手烟毒害更大。

今年的无烟日主题和环境相关。烟草所产生的‍‍污染,包括固体污染、烟头、烟蒂等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今天,很多‍‍专家从法律的角度谈到了室内和室外这个问题,这是环境保护涉及控烟的一个‍‍争议问题,就是说从法律层面上如何来界定,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法律在控烟工作中的作用。我认为,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来讲,室内和室外是没有界定的,‍都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室内和室外对我们的健康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在无烟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刚才崔老师也提到了,包括2015年北京市修法的工作,我们从无烟场所建设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工作去推动‍‍北京市的立法和修法。我们在全国开展无烟党政机关的建设,这是无烟环境建设非常重要的一块工作。近年来,我们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在探索多层面的控烟干预模式,从‍‍环境的角度,基于大环境多水平的干预,这也是我们在控烟工作中的‍‍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希望接下来我们可以继续再做深入探讨。‍‍

最后,就铁路法修订和宣传片制作,我想提出几个建议供参考: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我们应该更关注证据。‍‍比如说,二手烟导致健康危害的发现,都是从科学研究的实证上来‍‍得出的结论。数据的支撑是我们做工作的一个基础,所以建议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我们的工作对人群健康带来的影响,比如新法实施可以带来的环境的改善,从而对室内人群发生急性心梗、儿童哮喘等健康问题的改善,用这些证据来支撑对法律的‍‍修订。‍‍

第二,应该更关注公众的支持态度。从立法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做一些民意调查,来了解公众的这种呼声,我觉得这一点也是‍‍非常有利的证据支撑。‍‍

第三,就是‍‍效果评价。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我们做立法修法,做环境的创建,‍‍对环境改善起到的效果是多大,对人群健康的改善有多少?我们还可以从‍‍经济收益和节省的管理成本这些角度去做‍‍一些评价。

以上我所说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谢谢。

(本文根据现场发言整理,绿会融媒获授权发布。)

整理/Cherry 审/南奕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