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参与多地救援,上海这支三栖救援队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实习生 刘文影
2022-09-26 21:1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傻子们,出发啦!”上海浦东新区三栖退役军人应急救援保障服务队的成员们有时会互相调侃。

出发,通常意味着他们要去做一件有生命危险的事——应急救援。从水灾到疫情,从河南、山西、浙江到西安、上海,三栖救援队在全国各地参与救援。哪里有需要,一通电话,他们就会立刻集结出发、奔向救灾一线。

9月21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三栖救援队集体获得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2021年7月,三栖救援队驰援河南郑州暴雨抢险救灾。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 供图

这支队伍成立于2018年,是以退役军人为骨干的应急救援社会组织,于2020年成为浦东新区应急局下属管理的救援队伍。队伍主要划分为高空救援分队、地震救援分队、水域救援分队、防疫救援分队等,是上海唯一一支整合消防特勤、武警战队、解放军特种大队、国家应急救援队等各兵种退役军人组成的公益救援队。

成立以来,三栖救援队多次执行国内抢险救灾和民间应急救援任务,先后参加各类救援活动100余次,组织各种专业救援培训及演练300余场,完成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保障60余次。

“部队教育我们要服务人民,即便退伍了,也希望能发挥军人的价值,时刻准备着,为人民服务。”三栖救援队队长邹志坚说。

在暴雨中冲锋救援,不分昼夜

即便经历过许多风浪,三栖救援队队员们对去年的河南暴雨灾害仍印象深刻。在暴雨倾盆、通讯中断的时刻,他们也有过焦躁、紧张和后怕,但选择了坚定前行、努力救人。

2021年7月20日,三栖救援队接到河南方面的救援邀请,当晚集结出发。前往郑州的路上,雨越下越大,交通出现堵塞,信号断断续续消失了。许多车辆被淹没,人们抱着树,等待救援转移,由于联系不上防汛办,三栖救援队直接开船沿途救援。

最初的两天三夜,队员们“几乎没有睡觉,后勤也联系不上,没有东西吃,衣服裤子全部湿的,一口热水都没喝。”邹志坚说,通过随车运到郑州的7艘救援艇,队员们不分昼夜地搜救、转移被困群众。

暴雨猛烈击打,“打在身上都感觉有点痛,手指戳的一样”。

河南暴雨中,救助被困厂房的群众。2021年7月,三栖救援队驰援河南郑州暴雨抢险救灾。

凌晨4点,救援艇还在巡航、呼喊、吹哨子,终于在断水断粮三天的厂房里找到被困群众。恍惚、恐慌中的人们争先恐后想上船,“老人孩子先上船”,2名队员负责转运,2名队员留下安抚。船艇的发动机有时会绞到麻袋,厂房靠墙的地方电线裸露,有漏电危险,救援行动急迫而谨慎地进行着,2艘救援艇来来回回用6个小时转移了全部人员。

一个未满月的婴儿急需救援,而所在小区无法开船进入,队员们跳入水中,把拦路的电瓶车一辆一辆挪开,直到接到婴儿。“洪水把下水道的污水也冲出来了,我们的队员廖浩,泡在水里,可能是污染导致过敏,小腿、胳膊感染皮肤病,到现在也没有好。”邹志坚顿了顿,“但毕竟把人给救出来了。”

一位60多岁的阿姨,个子不高,左腿残疾,一下水整个人就被淹没了,无法行走。队员高航身高一米八,主动让她坐到肩上,趟着水顺利转移。

遇到常年卧床不起的老人,住在土垒的危房里,队员们顺着墙蹑手蹑脚进去,把老人家抱到船上。

作为第一批赶赴灾区的民间专业救援力量,25名救援队员在7天转战3个重灾区,成功转移受困群众6100多人。救生艇被水中的树枝和杂物刮得面目全非,队员们的腿和脚底板被洪水浸泡烂了,身上也是伤痕累累。

结束河南救援没多久,三栖救援队10月又奔赴山西抗洪;12月前往疫情中的西安,开展了为期55天的消杀工作,春节也没能回家。

培养有救援能力的志愿队

2022年3月,三栖救援队迅速招募500余名应急救援队员,连续70多天奋战在抗疫一线,提供防疫消杀、定点布控、街区巡查、防疫培训等服务工作。

三栖救援队进入封控区消杀。

从穿羽绒服干到穿T恤,而无论身处室内室外,队员们都要穿戴整套防护服,背着重量超过40公斤的消杀机,不间断地重复弯腰和起身动作,进行消杀作业。一天要重复爬二十多个楼栋,衣服能浸湿好几遍,为了少上甚至不上厕所,他们连水也不敢多喝。

“如果指挥部来了电话,出现转阳的,我们必须立刻过去,24小时没日没夜地干。”高航记得,有次队员们连轴消杀36个小时,实在撑不住了,凌晨1点多结束任务后,停好车,躺在路边直接就睡着了。

这是一支公益队伍,现有正式队员60名, 其中44名核心成员曾在海、陆、空和武警部队特种作战部队服役,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军事技能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其余人员则是“业余的”社会力量,没当过兵的、年纪偏大的、女性都可以加入队伍。

“入队的标准,唯一的要求是有爱心、有奉献精神,不管年纪多大,有多少力量都可以。”邹志坚说,如果没有奉献精神,谈什么都坚持不了多久,甚至连队内训练都接受不了。

队员们都属于志愿者,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根据训练时间和内容安排是否参与。训练是专业且系统的,包括陆地、水面救援等基础训练和深潜、高空救援等高难度训练。各专业类别分队队员可在水下4.5-5.6米的深度蒙眼完成切割、寻找等水下任务,也可在地震、海啸等灾难现场利用搜救犬、生命探测仪等各种仪器进行搜救、确定被困人员位置,利用破拆、顶撑、支撑等技术完成救援行动。

夏季训练偏重水域救援,如潜水、开艇等,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中午不休息,不吃饭,一练就是一天。“我们训练时是非常严肃的,军事化训练,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在队伍里待不久。”邹志坚说,救援具有风险性,只有在严格训练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参与救援。

当然,救援意味着工作暂停、薪资减扣,并不是每一个队员都有机会参与。因为工作关系,能长期留在队伍里的人并不多。

提起这点,邹志坚觉得没什么,“能加入这个团队,每个人都是非常热心肠的,这点就非常难得”。救援队的初衷是,每个成员在参与训练后都能学到救援本领,比如心肺复苏、AED使用、落水救人等等,“即便不参加救援活动,但学到了救援本领,下次碰到紧急情况,就有能力去施救,这是非常重要的。”

坚定做个“傻子”

9月21日,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发布。高航的父亲在朋友圈转发了新闻,并写道:“儿子以及他的战友,在大灾大难面前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和我们说,怕我们担心,不看新闻还不知道。好样的,孩子们,祝你们前程似锦,一定要在现场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平安回来。”

采访隔着电话,高航念出了这段话,然后顿了会儿,“我稍微平复下”。

“我爸这个人,从小对我就很严,不是打就是骂,从来没有表达过这些。昨天(21日)晚上看到他的朋友圈,就很想哭。”高航说。

他感慨道,这支队伍做到现在很难。全国各地的公益救援队伍都很难,不管是装备支持、资金支持,还是人员,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初期要自掏腰包买装备,好在现在有了基金会的支持。队员们不图名和利,但还是承受着家庭的压力,“家里人有担心、有不理解,觉得‘你傻呀,做这种事情’”。

有很多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河南水灾中,邹志坚曾载过一位带着孙子的老人家,路上有说有笑。到了能正常行走的地方,老人突然跪下说“感谢你们”。邹志坚和身旁的队友都愣住了,“就感觉很小的事情……太催人泪下了,一下就让我感觉到做这个事情是非常值得的。”

这次集体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每个人都感到精神振奋。邹志坚作为队伍代表出现在电视上,昔日的队员发来消息说要合影,他笑道:“这是集体荣誉,你也有份,我只是作为代表去领奖,背后是每一个队员的付出。”

很多队员的付出都是默默的。比如去外地救灾,有人停下本职工作,可能会被领导批评、被扣工资,但少有人说;紧急奔赴时,队员们开自己的车烧自己的油,车坏掉了也要自己修,“都是这样过来的,队友之间互相传承(奉献精神)……所以,真的非常感谢这次给我们的认可,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去做这件事。”邹志坚说。

三栖救援队的库房里时刻储备着物资,冲锋舟等救援装备、吃穿用的生活物资都有,一旦有任务,大群接龙、对讲机联络,一支队伍两小时内就能集结出发。高航说:“我曾经是个兵,现在是个退伍兵,一样都是兵。当人民有需要的时候,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一定会出现。”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