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破产法的温度|在债务的“天堂”里

陈夏红
2022-09-29 07:1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在获得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中文世界里可以说默默无闻。

1948年,古尔纳生于现属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在非洲被殖民化过程中,桑给巴尔很长时间是英国保护领,由信仰伊斯兰教的苏丹统治。1964年革命后,苏丹王朝被推翻,新政权关闭学校,古尔纳留在当地毫无希望。于是他带着400英镑,和弟弟于1968年远走英国,颠沛流离,先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肯特大学。1985年后,古尔纳进入肯特大学执教,主要研究后殖民文学。教学之余,古尔纳勤奋且高产地投身于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作品十余部。其作品曾三度入围布克奖,古尔纳本人也曾担任过布克奖评委,在文学界广受认可。

古尔纳摘取诺奖桂冠一年后,上海译文出版社集中译介了古尔纳的作品。首批5部作品中,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成名作之一、长篇小说《天堂》。

《天堂》,古尔纳 著,刘国枝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版

《天堂》像是古尔纳的自传,但又做了很多文学化的改编。古尔纳的父亲原来是一名贩卖印度洋鱼干的商人,他的童年记忆也只和家门口的海岸线有关。1984年,古尔纳被允许首次重返桑给巴尔。有一天,他站在窗口,目送父亲进入清真寺,他突然意识到,当年英国人在桑给巴尔建立保护领时,他的父亲也还只是个孩子。

古尔纳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讲到了《天堂》的灵感之源:他“很想知道当外来的陌生人占据生活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种认可意味着什么”。

《天堂》的主人公优素福,一个来自东非海岸斯瓦西里的花季少年。他出场的时候只有12岁;而当小说结束时,也才不过17岁。他的父亲欠了别人钱,然后他就被作为“抵押物”,交给债权人阿齐兹做债奴。这部作品表面上,便是借助优素福的眼睛,看到了非洲大陆上一个光怪陆离的债务世界;而深层次的意涵,则是借助孩子的眼睛展示非洲殖民化的进程。

阿齐兹原先只是个在桑给巴尔周边做生意的小商人,以跟原住民做生意为主营业务,把牲畜、木材运过去,把布匹、工具、烟草和鱼干运回来。后来,他成功取得海上巨商遗孀的欢心,喜结连理,也由此扩大经营规模,成为陆上贸易的佼佼者。

阿齐兹以精明著称,甚至有点狡诈、残忍。《天堂》中借助不同角色之口,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比如哈利勒告诉优素福,“老爷精明透顶,所以生意总是做得好,很快就会回来”,“等他回来时,也许会带回另一个小男孩。或者是小女孩。”再比如侯赛因跟哈米德所说,“他已经毁了多少人?他让你不断赊账,等到你入不敷出,他就拿走一切。这就是他的手法。”“我听说如果他的搭档们无力支付,他就带走他们的子女作为抵押。就像奴隶制时代。这不是正人君子的行事方式。”

在《天堂》构筑的债务的世界里,存在多组或明或暗的债务关系。整部小说,不啻多组债务关系织就的“万花筒”:

第一组债务关系,存在于优素福的父亲和阿齐兹之间。优素福8岁时,双亲从南方搬到卡瓦小镇,开了一家旅店。他父亲为了发财和出名,曾经尝试过各种生意,开旅店是其最新的营生。当时,德国人打算修建一条通往内陆的铁路,在卡瓦设站,卡瓦小镇因此迅速繁华起来。但后来铁路线调整,小镇一落千丈,旅店生意也每况愈下。他父亲逐渐债台高筑,债权人便是阿齐兹。当然,在少不更事的优素福眼里,阿齐兹永远是“叔叔”,气质优雅,香气扑鼻,每次临别还不忘给他一块10安纳硬币。终究,他父亲无力清偿债务,于是他便作为“抵押物”被带走,成为阿齐兹的债奴。

随着优素福的成长,他慢慢理解了自己作为人质的角色。他知道自己被抵押给阿齐兹,以确保他父亲可以偿还欠债。优素福曾梦想着父亲生意有起色,然后来赎他。然而,直到优素福在17岁时获悉父亲的死讯,这笔债务都未能清偿。

第二组债务关系,发生哈利勒的父亲和阿齐兹之间。哈利勒家的故事和优素福家很像,但是悲剧降临的时间要更早一些。优素福抵达阿齐兹家后,哈利勒已成为可以指导其新生活的“师傅”。哈利勒的父亲原先在姆里马海滨开了一个小店。大儿子想靠捕鱼为生,他为了帮助大儿子购买渔船找阿齐兹借了钱。但渔船不久后触礁,大儿子的生意失败。而哈利勒的父亲店面太小,根本还不起阿齐兹的债务。在阿齐兹设定的宽限期届满后,哈利勒和他家收养的妹妹阿明娜,都被阿齐兹派人接走。

但在这组债务关系中,阿明娜和哈利勒还有差别。阿明娜7岁时就被交给阿齐兹,直接抵偿部分债务。而哈利勒则是“抵押物”,在阿明娜长到可以成亲的年纪,他即可以恢复自由;或者在阿明娜长大前,如果他父亲能偿债赎回,他也可以恢复自由。只是后来,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哥哥们去了阿拉伯,哈利勒一直给阿齐兹帮工,阿明娜则成为阿齐兹的小老婆。阿明娜嫁给阿齐兹后,阿齐兹成了他名义上的妹夫,父亲的债务被免除。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哈利勒、阿明娜和阿齐兹还得生活在一起,亲情并未改变债务关系的本质。

前面这两组债务关系,只是债务“天堂”的主干。这也是阿齐兹商业模式的核心:一方面,阿齐兹随时有人可用;另一方面,如果急需用钱,他可以牺牲一些债权人筹集。

随着《天堂》故事的发展,更多组债务关系铺陈开来——

在优素福17岁之际,阿齐兹发起又一次商业远征。他被安排随行,负责照料阿齐兹的起居。这次远征的运夫和护卫多达四五十人。为了满载而归,阿齐兹一反平日精明,不得不将一部分利润抵押给其他商人,甚至也被迫从印度债主那里借了很多高利贷。因此,第三组债务关系,发生在商人阿齐兹和他的债权人们之间。

第四组债务关系,发生在阿齐兹与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印度商人之间。在《天堂》里,印度商人主要以高利贷为业,专门借钱给那些从事象牙和奴隶贸易的阿拉伯人,被斥为“榕树商人”。在以往,阿齐兹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自己的远行提供所需的一切,所以无需向印度放贷人借贷。但在最后一次远行时,印度商人也成为他的债权人。在远征返程途中,一个老朋友问阿齐兹:你挣的钱够支付印度人吗?阿齐兹耸了耸肩。这暗示着不祥的后果。

第五组债务关系,发生在阿齐兹和他的生意伙伴哈米德之间。阿齐兹和哈米德之间是合伙关系。当哈米德仅仅作为走私物的储存点时,他对阿齐兹的经营方式并未有任何不满;但当哈米德看到阿齐兹的商队,听到他举借高利贷的消息,立刻出现重感冒症状。个中原因无他,“他仍然是生意的合伙人,一旦失败,他的所有财产和物品都将归属于债主。”

这次远征并不顺利。一个又一个部落,既潜藏着商机,也隐藏着风险。每经过一个地方,都要为当地苏丹奉上贡品和礼物。在持续的博弈中,阿齐兹在耗去大量商品,武力冲突、伤病也造成一些人员伤亡,而经商机会却总是虚无缥缈。“他们被迫一路散财,货物量已经大减,却几乎没做任何生意。”

这也是第六组债务关系生长的背景。第六组债务关系,发生在当地苏丹查图和其他商队之间。按照查图的叙述,在两年多前,当地来过一支和阿齐兹一样富有且打着做生意旗号的商队。他们拿走金子、象牙和一些上好的兽皮,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货物可以交换,请求先让他们回去,承诺会带上所欠的货物回来。但他们一去不返。这笔债务也成为查图仇视阿齐兹商队的根源。在查图看来,阿齐兹商队必须要拿货物来偿还同行的欠债。即便在武力袭击后的谈判中,之前被拿走的东西的价值、他们欠了多少,依然是核心议题之一。最终,欧洲人抵达小镇,阿齐兹方才借欧洲人的威势要回部分被扣押的货物。

远征回程时,选择了另一条相对安全的路线,但商业机会也更少。当时他们已减员四分之一,路上破财消灾加上查图的抢劫,所带货物折损近一半。

阿齐兹回家后,面临的巨额债务。首先是商队的运夫和护卫们,他们只有得到报酬后才会离开。另外,“络绎不绝的客人”也静候偿债。这些客人都是一副挂念的样子,可以无所事事地陪着阿齐兹很长时间,“有时,一两位客人拿出笔记本,匆匆地记些什么,或者逛到主屋旁的库房。”哈利勒知道,“他们是来啄食老爷的骨头的”。

这些客人里,有人苦等,有人离开,阿齐兹门前空地上的客人越来越少。但在优素福眼中——

阿齐兹叔叔还在跟债主和其他商人谈判,但队伍里的人渐渐变得厌烦和难以对付。他们拿着凭据来找他,上面写有他们最初与商人达成协议的条款。……他们收下商人给他们的钱,还收到一份商人欠他们多少钱的凭据。阿齐兹叔叔对每个人都作了解释,不会有承诺的利润分成。事实上,他很可能不得不另找渠道借钱还贷。……有些人迟迟不收凭据,把争执留到后面,但最终都不得不接受商人的条件,否则就什么都没有。

这是阿齐兹商队的最后一次远征。阿齐兹依然在努力同债权人们商谈和安排还债事宜。此行损失惨重,所有的债权人也都得分担损失,但最沉重的担子也都落在了阿齐兹身上。好在他足够精明,不会被独自套住,印度人也损失了很多钱,以致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帮助阿齐兹。

尽管作为债务人的阿齐兹此时已然山穷水尽,但他还是留有一手。正如哈利勒告诉优素福,“老爷会去找那些欠他钱的人收债。他总是留有一手。这是他的方式。即使他的境况看起来很糟糕,他这里走走,那里转转,很快一切都会重新好转。他甚至可能去拜访你爸爸。他们会彻底两清,然后就不用再拿你做抵押了。你爸爸会还清自己的债务,老爷也会偿还他的,然后你就自由了。” 

但是,优素福从阿齐兹口中得知了父亲亡故、母亲不知所终的信息。在阿齐兹决定带上他“这里走走,那里转转”前,优素福决定追随德军而去,故事也戛然而止。《天堂》里多层交织的债务关系,也随着优素福的远去而留在那里。这些债务永远留在了“天堂”里,永远没有偿还。

古尔纳的文学作品,多以后殖民时代的难民以及其背后身份、文化冲突作为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债务问题非他的专长。但是在《天堂》里,古尔纳依然为我们编织出了一幅多层次的债务画卷,为我们理解非洲大陆被殖民化的进程提供了另一种维度。

(作者陈夏红为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