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组织益论沙龙探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突围路径

澎湃新闻记者 王俊
2022-09-29 14:35
来源:澎湃新闻
公益湃 >
字号

9月28日,作为社会力量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机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组织益论沙龙,探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与突围路径,并发布《面向行业需求的在线公益教育课程建设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是“千百计划|百个项目资助计划”资助的阶段成果。《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个,比上年增长0.9%,比2017年增长了18.37%;全国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100万人,与2017年的864.7万人相比,增长了27.21%。然而,根据2021年6月18日民政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所列出的2025年预期目标值,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是1250万人,而截至2021年底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是1100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2025年的预期目标值是200万,而截至2021年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数量73.7万。社会组织就业人数的增加与专业人才需求相比,缺口仍明显。

“大部分进入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属于跨界转行人士,拥有社工专业背景或系统学习过公益慈善相关课程的人,比例非常低。”报告发布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内容总监欧阳海燕介绍调研中的发现。理想与现实,个人能力与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流失率高,机构队伍不稳定。甚至有把社会组织作为就业的“无奈选择”。

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的困境如何破解?9月28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组织益论沙龙,联合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玲,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山东巴伐利亚师资培训中心项目办负责人袁东升,北京工蚁坊科技公司负责人张倩倩,公益人力资源公司联合创始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校友石敏,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曹源等,聚焦社会组织的职业教育,共同探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与突围路径。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职业培训能力的提升,对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尤为重要。”刘国玲表示,但现阶段公益慈善领域职业培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各类培训同质化程度高、跨界交流少,且缺少培训的激励机制。同时存在一部分人频繁接受培训,一部分人鲜有培训机会的内卷现象,这也对学习者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造成一定的浪费。

刘国玲表示,“对公益慈善从业者的培训要根据行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实用、具有价值的课程,帮助他们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提升职业价值感。”

“职业培训需要基于工作中的行动过程,以学习过程的整体性为目标,也就说以解决一个整体工作任务为目标,培养行动能力。”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山东巴伐利亚师资培训中心项目办负责人袁东升认为,职业能力不仅仅是个人专业能力,现阶段,国内职业教育往往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沙龙上得出的共识是,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困境的破解可从以下四点着手。

首先,社会组织要放远眼光从源头入手参与职业教育,从学校阶段参与到从业人员的培养,先投入再获益。

其次,课程的开发设置,要适合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基本的通识课程设置之外,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实用课程,对本地区或其他地区的从业者给予指导。

再者,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课程的设计上能有更多跨界专家,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整合起来,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训的成本上,通过争取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途径的支持尽可能降低学习成本负担,调动机构从业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最后,培训的过程中要与政府人才政策结合,除对慈善事业的热爱、使命感,也需要建立有利于个人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让从业者在工作中专业得到提升,个人受到尊重,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张同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