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摄影师用镜头留下了上海“一江一河”沿岸工业遗产的前世今生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2-09-29 18:5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在曹杨路桥上能闻到留兰香牙膏的味道,那里曾经有个牙膏厂,在我记忆里留下了味道;我第一张苏州河的照片是在武宁路桥拍的,那时我在下班路上可以看到河边的工厂里炉火通红,有时候会冒出很浓的浓烟,现在这里已改造成住宅区。”提起苏州河,摄影师陆元敏有讲不完的回忆。他从1991年开始拍摄苏州河畔居民的普通生活、生产场景,在他相机中留下了苏州河33道弯30年的光影变化。

黄浦江、苏州河沿岸,曾是上海著名的工业带。数据显示,沿“一江一河”两岸呈连续带形分布的工业遗产数量占全市总数的70%。9月29日,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在普陀区文化馆一楼城市创艺空间开幕。

此次大赛面向全市摄影工作者、爱好者和广大市民征集摄影作品和短视频作品,最终评选出优秀摄影作品30件,入展作品120件,优秀短视频作品5部。这些作品向广大市民展现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的改造、更新与现状。

陆元敏拍摄的1990年代苏州河沿岸景象

陆元敏《苏州河》

留下“一江一河”工业遗迹的记忆

曾几何时,苏州河沿岸工厂一家接一家,纺织厂、面粉厂、化工厂、机器厂,数十万名工人每天在岸线附近进出。庞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高耸的烟囱背后,是一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

早在1930年代初,上海就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中国近现代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军工、电力、化工、纺织等均可在上海找到其起点和发展轨迹。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80年代,中国143个工业产业类别,上海工业拥有141个。

如今,“一江一河”沿岸的工厂几乎都已搬迁,留下的厂房有的被拆除,有的在城市更新中变成了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属于上海的这段珍贵的城市记忆,正在以新的形式延续下来。

摄影师们的镜头,正是对准了这段充满变迁与新生的城市历史。展览动线沿着上海发展脉络,溯源而上。黄浦江沿岸的作品动线,从崇明、宝山跨越杨浦、浦东、虹口、黄浦、徐汇、闵行直到松江;苏州河沿岸的作品展示则从虹口起,途经黄浦、静安、普陀、长宁直至青浦。入展作品在关注艺术性的基础上,涵盖了大多数不同区域的工业遗产景观,拂去历史浮尘、凸现时间厚度。

在展览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杨树浦发电厂内部的残影、2014年大桥下繁忙的立丰船厂、废弃的船埠、寂静空旷的屠宰场、带着岁月痕迹的老设备,也能看到保留着斑驳痕迹的设备矗立在时尚艺术园区,抓煤用的大抓斗成了江边独特的雕塑风景,船厂码头的钻焊平台变成亲水的露天广场……

《昔日亚洲最大粮仓变身公共艺术空间》,拍摄地为八万吨筒仓

《时代的窗口》,拍摄地为杨树浦上海造船厂遗址

在拍摄中深入接触历史

上海摄影家协会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2公里内筛选出来的200多个工业遗产地点列出来,供摄影爱好者们按图索骥地拍摄。

“这既是一个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广的过程。”上海摄协副主席忻雅华说。

除了陆元敏这样长期关注苏州河工业遗迹的摄影师,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是因这次大赛开始认识、了解“一江一河”工业遗迹。摄影家协会提供的点位,给了大家与工业遗产深度接触的机会。

参赛过程中,大家纷纷查阅资料,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们不仅拍摄了工业遗产的当今景观,有的还搜集了之前的影像资料用来今昔对比,有的人提交的是自己几年以来坚持拍摄的同一地点的变化场景,每张照片都附有一份经过考证的“文字说明”。

“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到外地去,坐船经过这个地段就是看万吨轮,看大轮船。”摄影发烧友沈焕明拍摄了八万吨筒仓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和M50。如今黄浦江沿岸的八万吨筒仓艺术中心曾是亚洲容量最大的粮仓,目前也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沈焕明还记得儿时和父母路过这个壮观粮仓的情景。沈焕明摄影50余年,特别喜欢拍历史建筑,历史建筑里又喜欢拍工业建筑。八万吨筒仓是民生码头的主体建筑,是他儿时记忆里就印象深刻的场景。一百年前的民生码头当时设备先进、规模大,一共750米的码头,可以停四艘万吨轮,当时在远东地区是数一数二的。时至今日,民生码头的传统功能已退出历史舞台,八万吨筒仓也通过整体改造,构筑开放空间,从粮仓转型为展场和艺术空间,成为浦东滨江文化艺术的新地标。

王宣言是市摄协成员,也是交大摄协会长,为了这个赛事,他在交大摄协成立了一个五人工作小组。他们拍摄了三组照片,一组《M50今昔视角》,一组《鸟瞰今日苏河湾》,一组《浦江两岸工业秀》,其中《M50今昔视角》和《浦江两岸工业秀》获奖。

“难度最大的就是查资料。” 王宣言说,大家根据资料策划选题和选择拍摄方式,每一组参赛作品都是从拍摄的几百张照片中挑选出来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用视觉艺术手段,把海上历史遗存保留下来,“很累,但很开心。”比赛结束了,但他们的计划还没有终止,“还想拍摄黄浦江长卷,还想约原国棉十厂老劳模一道去用视频留下上海纺织的记忆……”

《金陵路外滩轮渡老码头》

《工部局宰牲场旧址》,现为创意产业园1933老厂坊

为城市历史留下更多影像资料

“我们对工业遗产特别有感情”。普陀区文化馆馆长钟经纬说,苏州河两岸的普陀这一段是民族工业发祥地,留下了不少工业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人们为之奋斗的历史进程,对于这座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存在可以让市民更多去关注上海从近代以来的城市历程,“在市民‘按图索骥’拍摄的过程中,也会有市民发现某个列在工业遗产表单里的建筑已经找不到了,在遗憾的同时,更增强了市民保护工业遗产的决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少工业建筑被拆除。如果说过去拆除工业建筑是使“片”碎成了“点”,那么如今上海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则是重新“串珠成链”的过程。

“历史不能被忘记,我们希望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中来,共同为城市历史留下更多影像资料。”市群艺馆前副馆长、市政协委员吴榕美认为,工业文明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是值得大家记住的珍贵遗产。她还建议在上海一江一河沿岸贯通壮举完成之后,为这些老工业建筑设立工业企业铭牌,为产业工人塑像,让市民游览滨江时能驻足了解这些工业企业曾经的辉煌和对这座城市的贡献。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