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2澎湃城市更新大会圆桌对话:如何成为友好之城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2022-09-30 17:04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是康德的“人是目的”,是赫拉克利特的“美在和谐”,是亚里士多德的“生活得更好”。

9月27日,上海报业集团| 澎湃新闻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低碳友好”的2022澎湃城市更新大会。在大会的圆桌对话(一)环节,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汤朔宁担任嘉宾主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上海院资深总建筑师唐玉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张俊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就“如何成为友好之城”展开讨论。

友好是关系的学问

汤朔宁: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如何成为友好之城?可能是人和人的友好,人和城市的友好,人和环境的友好,城市的历史和城市将来的友好,总之它是一个关系的学问,是一种互相关系。

友好是服务的意识    

唐玉恩:建筑师的工作就是为人民建人民城市,就是让城市为人民服务。我们要认识到不是激进的全新建设城市就能解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友好就是城市更新过程当中,建筑群的面貌能够为居民留住城市记忆,同时又能够呈现新的生活方式。我感觉到建筑师的工作非常荣幸,有两大方面:第一,我们的城市迫切需要有新的建筑,增加它的文化、娱乐、休闲,包括各方面新的建筑,也是需要的;第二,同时还要有更开阔的场面,历史建筑的保留、保护、更新,承载了新的功能。

孙一民:谈到友好,恐怕更要强调服务的意识。我们看到太多的建筑师沉溺于表现自己、炫耀自己,或者是炫耀自己喜欢的东西,把服务的意识忘掉了。实际上作为建筑师,首先是服务,而且这个服务最根本的其实是服务于城市的主体,也就是我们说的人民,而并不仅仅是服务于出钱的业主。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业主,都要保留一个最基本的界面,为城市服务,为人民的本质服务,也就是友好的概念。

友好是全人群的概念

张俊杰:从人群画像来说,它是一个全人群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年龄层,老的、中的、小的,这个城市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各自的服务设施、美好环境;涉及到不同的经济收入阶层,不能仅聚焦在高收入的阶层,还要看到中低收入阶层,为他们提供好的公共资源和设施服务;不仅仅局限在这个市域里面的常住人口,还有流动人口,为在这里短暂停留的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让公共资源真正能够共享,而不是局限于某些阶层。

现在有很多公园、博物馆是免费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们作为战略落地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在更新总体规划布置和落地的时候,需要从全人群的角度考虑,配置相关的资源。

唐玉恩:友好的城市是人性化的城市,围绕全年龄段的人群开展城市的基本建设。9月28日,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标上海图书馆东馆开馆,作为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它有22个主题阅览服务空间、终身学习室等,针对上海全年龄段的读者,提供普惠均等同时又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体现对民生的重大关心。这样的工作我参与其中,非常荣幸,也欢迎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市民的“都市书房”。

友好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

张俊杰:城市设计者要从多维度考虑,兼顾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角度。公共资源、公共要素、公共空间,提供给全体市民,市场要发挥主体作用,让它以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为建设而建设,空城现象、鬼城现象,应当予以反思。我们参与了北外滩核心片区的更新,围绕未来发展的需求,譬如说将地面作为无车区、作为公园,通过大容量的交通,把地面高品质的环境还给市民,为在这里工作、生活、服务的人群提供高品质的环境和公共设施。同时,在做世界会客厅的时候,将北外滩滨江沿岸全部贯通,把原来的生产设施和军用设施还给市民,让原来的锈带变成城市市民的秀场。类似这样的案例,有助于体现城市更新未来新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和同行一起探索实践的途径。

友好是对公共利益的捍卫

孙一民:2014年,我和团队在城市设计优化的基础上,开始了琶洲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的工作,无意中开始了近年国内广泛关注的“总师”工作。在此期间,碰到了各种各样的业主和各种各样的建筑师。有些时候,需要对业主进行一定的约束,因为业主最容易出现“我投资以我为主”,在设计的过程当中侵害公共利益。基于此,我们投入很大的精力编制导则,从根本上管制住建设过程当中对公共利益的侵害,大多数业主经过详细沟通,也都能接受以公共利益为上的取向。在相当多的案例里面,业主、管制方、管理方、设计方和我们总师团队,在导则中加入新的调整,这种调整让公共利益得到捍卫,甚至在环境生态方面也有新的改进。

我们也会碰到建筑师急于表现自我、给业主出一些侵害公共利益的主意。就像城市更新于1950年代在北美最早出现的时候,开发商和当时北美的政客做了一些雄心勃勃的、自以为可以改天换地的角色,摧毁了旧城、摧毁了城市原有的肌理,导致“城市更新”的英文表达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带有一点的贬义。我们业界应当予以反思,避免开发商和从业者的“同流合污”,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里面需要警惕的内容。

包容开放的上海,是一座友好的城市

阮昕:我们今天的大会在上生新所,这个场域里有邬达克的建筑。邬达克在上海25年,有100多栋建筑在他的名下,成为一个名师。邬达克的成就,说明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友好基因,因为它是商业城市,有生意做就是朋友,注定了商业城市就是友好的。这个商业城市在过去曾有过一个不太商业的时期,那个时候不讲上海话的人会感到格格不入。今天上海又回到了高度国际化、包容开放的时代,这就是上海的友好基因。

以建筑,对城市的友好性做出贡献

阮昕:在上海的市中心,我们今天说的衡复风貌保护区,在原始肌理上,它的网格形状和大小是过去上海水乡农业网格形成的,基本走路150米就是一个网格,形状特别丰富,造成了丰富的街景。上世纪初,因为公共租界的拥挤,在这一区域(原法租界)形成了一种耦合,既有多层和高层的公寓,又有新式里弄,又有花园洋房,多种建筑类型造成了高容积率、高密度,特别宜居的街区。这样一种偶然形成的“上海模式”也很有可能是造成上海这座城市街区特别友好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