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洞鉴|烟台,又一座失忆城市的苏醒

李津逵
2022-10-06 10:17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友人胡树志赠我一部与人合著的《图说烟台老洋房》,翻开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册,烟台近代史令我深为震撼。同时,我读到三位作者为保存故乡记忆而交织一起的感人故事。

半个世纪前,当烟台老城里一群孩子在欢笑奔跑的时候,有一个善感的孩子面对老洋房那典雅的样式、考究的工艺,感受到莫名的亲切与隔世的依恋,烟台老洋房是他一生的风景原乡。

1978年,他赶上一大幸事。这个烟台一中的高材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院的创立者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山人;而他是恢复高考后建筑学院第一年招收的新生。走进清华大学这座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的西洋风格校园,在图书馆和系资料室,他如饥似渴地读名著,读前辈师长留下的文字,魂牵梦系中的烟台老洋房在亚洲和中国建筑史上的位置渐渐清晰。这些最亲切的老房子原来正是一个时代的经典,令他在依恋的情感上更增加了敬畏。在故乡打下的绘画基础和建筑系的训练,使他的建筑画常常挂上清华主楼的八层走廊。

1985年,他赶上了第二件幸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援建烟台大学,首任建筑系主任、清华名教授、国内著名风景规划专家朱畅中教授将他从济南的省建筑设计院“挖”回烟台参与建系。4月份接到调令当天,他就去了北京,朱先生见他时,畅谈了烟大建筑系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第二天就参加清华建筑系相关教研组活动,学习课程设计备课和工作,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给了他很大的帮助,8月底飞到烟台立马准备9月迎接首届新生到校。在那个火热年代,烟台大学曾被誉为“小清华”。紧张的教学之余,他拿起相机,系统拍摄烟台建筑,仿佛要为一个个老祖母拍下含饴弄孙的留念。他一定不知道,赶在城市大拆大建之前,为烟台留下了多么宝贵的记忆。

不久,又一件幸事来了:中日两国学界联合开展中国城市近代建筑调查,他崇敬的清华大学汪坦教授主导课题,清华毕业又熟知烟台的他,成为烟台近代建筑课题组的骨干。此时他发现,早于明治维新近十年的烟台开埠,给日本学习西洋建筑创造了一个难得的窗口。早于青岛、威海开埠四十年的烟台,曾是山东唯一、北方鲜有的开放口岸,留下了不少中国和亚洲的“第一”。经过踏勘、访谈、查阅、研究,他将烟台近代建筑做了梳理和分类。提出1861年之后的60多年里,是烟台洋式建筑大量建造的年代,向世界开放的烟台,也曾经拥有了世界。烟台近代建筑按功能分类,包括了教堂、领事馆、银行洋行,还有俱乐部、影剧院、旅馆,更有学校、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在分类中,他专门列出民族工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1992年由他主编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烟台篇》成为“目前见到的第一部关于烟台近代建筑的专著”。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于1990年代初来到了前沿的蛇口这片热土,在招商局系统里,先后在蛇口、巴拿马、香港的经历,让他更多经受了海洋的洗礼,负责过招商地产发展部、深圳项目部、策划设计中心,并成为招商地产的副总建筑师。

对,他就是胡树志。烟台给了他西方古典建筑的原乡风景,他为烟台留下了第一部近代建筑的专著;招商地产给了他丰富的建筑设计探索机会,和当代建筑前沿的实践。他不断地前瞻未来,又不时回望着故乡。美丽的故乡、年迈的老洋房是这位资深建筑师最早认识世界的窗口,不断把他的思绪引向远方的港口。编著《图说烟台老洋房》这本书,就在梦圆他三十年来回望原乡的夙愿。

2016年,应曾担任深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的欧宁邀请,胡树志回到烟台,在芝罘区举办的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做了烟台近代建筑的演讲。在这次会议上,他遇到了本书的另两位作者,曲徳顺和韩沂树。又过了三年,他们走到一起,合作编著本书。在这本书里,胡树志以万字长文,将自己对老洋房的认识升华提炼,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都应该很感谢曲德顺和韩沂树,对烟台的历史、烟台的老洋房、烟台的城市记忆、烟台的文化建设、烟台的城市发展,做了一件极有功德的事情。

为什么说我们“都要很感谢”?为什么说他们做了“极有功德”的事情?

原来,曲德顺与韩沂树都长年不懈地用业余时间调查研究烟台城市的历史。两人所兼任的芝罘区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可不是虚名,他们是用双脚丈量城市,用心去倾听城市,用相机去和城市的拆迁赛跑。

他们的研究会,不仅像寻常的研究团体那样举办沙龙讲座研讨,更重要的是,他们常常一起坐上大巴,到烟台的乡村城镇开展“乡野调查”。他们对即将消失在城市化大潮中一座一座的古建筑、古村落做抢救性的拍摄测绘,走村串巷找老人做口述史。他们发现,如今60岁上下的人,对老房子、老村落所知已经不多。他们要寻访8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带笔记本儿,就用钢笔在手臂上记录。常常为晚了一步而老建筑、老村落已经消失而追悔莫及。他们在和时间赛跑,但也从容淡定,尽自己所能,在这场难以阻挡的大潮中,抢救着城市的记忆。

曲德顺走过烟台500多个老村落,有的村子前后去了十多次。他称自己有强烈的“恋城情结”。韩沂树是一位工科男,就职于公路主管机关,对公路绿化景观有过专论。他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和百年前的老学长郑振铎一样,对历史文化倾注了发自心底的热爱,也在为烟台历史建筑不停积累影像资料。2018年,研究会组织考察威海,当得到威海老建筑的图册后,曲德顺仿佛听到了使命的召唤。他俩相约,编著一部《图说烟台老洋房》。一旦开展起来,他们便遇到了许多难以跨越的瓶颈,由于此前烟台在历史建筑研究的欠缺,特别是很多黑白照片中的建筑,已在最近三十年间消失。这些建筑“生前”的彩色照片无从寻找。但他们不惜时间精力,舍得下功夫,例如,在本书中把所介绍的历史建筑一一列在建筑分布示意图中,方便后来者按图索骥。

到了2019年,共同的理想把三个人聚在一起。三十年前,胡树志拍摄的大量老建筑照片,如今弥足珍贵,令这部书中涉及的老洋房有了完整的前世今生。经过数不清的讨论、争论,终于在2020年4月疫情肆虐前的最后窗口期,《图说烟台老洋房》由三位作者自费正式出版印刷。

最近,“芝罘区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迎来创办十年的日子,会员已达400人。他们不仅依旧透过镜头拜访烟台老洋房,而且带着绘画的儿童一起行走老洋房,在媒体上系统介绍老洋房。疫情期间,烟台发起“城市微度假”活动,老洋房经典品读线路成为烟台市民的打卡热线。

说起来,我自己是山东人闯关东的后代,奶奶说到自己老家,总是“登州府、莱州卫”。除了这六个字,我找不到具体的视觉形象。烟台,在山东省的经济排位名列前茅。可惜,她曾经创造了众多中国第一的经历却失忆了。如今,这个曾在历史文化上轻声低语的城市,她的后代开始找寻自己原乡的来路,烟台开始从失忆中苏醒了。

不同城市尽管经历了共同的年代,但却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国史不能代替地方史,地方史有助于全面理解国史。特别是在国运转型时代,那些处在中国对外开放门户地位的城市,其历史贡献非同寻常,会给人宝贵的启发。

本书介绍的吴覃臣故居中,讲到吴氏曾在北京崇德学校任教务主任,在河北省永清中学担任校长。这一信息引发了现任永清一中梁庆东校长的极大兴趣。梁校长对于崇德学校、永清中学的历史素有研究,但却第一次听说吴氏。他说,这一线索可以对校史引发新的研究。不同的地方史逐渐苏醒,就会像拼图一样,让我们对逝去的年代逐渐有一个日渐清晰的图景。

《图说烟台老洋房》是这座长期失忆的历史名城向文化自觉迈出的重要一步。当然,这一步还很初步,研究烟台近代城市规划建筑、经济社会的学术专著还不多。一方面,可能是资料限制,这也许与烟台作为未设租界的约开商埠有关?其规划建设主体并非清朝地方政府,又缺少像上海、天津、汉口的工部局那样完整的档案;另一方面,或许缺少研究汉口的罗威廉,研究上海的魏斐德、白吉尔那样的国外学者,无法由此打开从西语文献研究烟台的渠道。但是,当下这一步又是坚实的一步,它不仅有专业工作者的学术把握,更发自强烈的“恋城”情结,具有饱满深厚的民间基础。这样的努力是最接地气、拥有持续生命力的。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曲德顺、韩沂树这样“极有功德”的人:哈尔滨的胡泓先生将自己经营的露西亚西餐厅兼做俄侨纪念馆,他的《哈尔滨的忧伤》记述了华俄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贡献,露西亚成为哈尔滨“恋城”人们的一个精神家园;张家口刘振瑛先生是一位“草根学者”,但他的《张垣三品》洋洋百万言,系统研究了张库大道、大境门和张家口堡,他治学的方式是迈开双脚爬长城、拍照测绘老房子、在草原睡帐篷。十年前,他和新闻机构一起重走张库大道,一路远及外蒙古、俄罗斯。他做了不知多少场讲座,介绍张家口历史,并捐出数百件收藏品,支持一位民营企业家创办“张库大道博物馆”;太原市的黄海波女士,带领一群志愿者收集、展示城市的记忆,2018年她们举办“时尚回响40年”,展品全是市民捐献或出借的自家用物,一套见证数十年友谊的西装、一个亲手打造的电视柜、一本家庭收支的账本……不断有一家几代前来参观,创下了城市观展人数的纪录;常住深圳30年的美籍文化人类学家马立安著有《向深圳学习》,她经常组织学生市民走读深圳城中村。

市场化会带来经济的繁荣,但不会必然带来文化的振兴,相反可能因急功近利而灭失城市的记忆。我们感叹胡树志经历的一个个幸事,那是烟台之幸,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奢望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赤子遇上这样的机缘。但是当一群又一群强烈“恋城情结”的人开始觉醒和行动,我们就会看到一座又一座失忆的城市开始苏醒。我要和树志兄一起感谢曲德顺、韩沂树,感谢胡泓老师、刘振瑛老师、黄海波老师、马立安老师和蛇口基金会的朋友们,感谢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你们的同道:各位的情怀和付出,已经在我们共同的故乡播下了种子,这片土地的未来正向你们挥手致敬。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