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庆阳皮影 | 黄土高原上一棵原生态艺术奇葩

2022-10-06 22: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庆阳地处陕、甘、宁交界,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的庆阳皮影艺术。庆阳皮影是与陇东道情并蒂绽放的“姊妹花”,是庆阳民间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庆阳皮影是中国影戏中重要的一支,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汲取了本地民歌、小曲和宗教音乐元素,融合了周边地区民乐、说唱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以悠扬激越的道情为演唱曲调,以精雕细刻的皮影为表演形式,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乡土风情、宗教民俗等剧目为表演内容,借鉴戏曲的叙述方式与演出方法,成为庆阳人民倾诉感情、丰富文化生活和民俗活动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庆阳皮影戏班在明、清、民国及建国后至六十年代有数百家之多,全市各县(区)均有戏班,从艺人员数千,常活动于庆阳村社。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庆阳南部各县皮影渐入衰弱,但环县道情皮影仍以环县为中心,延伸到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发展至今已成为黄土高原上艺术奇葩。

庆阳皮影戏班以家族式和地域式组合为主。每个班社一般5-6人,俗称“四紧五忙六消停”。皮影人物、动物、鬼怪、车马、山石、树木均以戏曲化、舞台化造型形式表现。人物多为正侧面,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脸谱造型与传统戏曲脸谱近似,并通过“阳刻”和“阴刻”手法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显示出庆阳民间艺术的夸张、写意的特征。

庆阳皮影制作以家族为单位,明清至民国时期各县均有作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环县存留多处皮影作坊,其他各县逐渐消失。庆阳市民间现存和使用的数万件皮影,多为当地雕刻艺人刻制。

庆阳皮影音乐分为南北两系,南部各县以秦腔、眉户、弦板腔为主,北部以环县为主心,以道情音乐为主,有“伤音”和“花音”两种声腔体系,音调高亢圆润,悠扬激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庆阳皮影剧目繁多,现存剧本2000多余本(折),不同剧目180余部。绝大多数是建国前后老艺人口传记录,主要有历史故事、道德伦理、爱情婚姻、神戏及现代题材等。

庆阳皮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是庆阳人民心灵的歌唱和记忆的永恒画面。

原标题:《庆阳皮影 | 黄土高原上一棵原生态艺术奇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