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展|在美术馆拍摄电影、解读抽象、讲述人生

陆斯嘉,小松,小羊
2018-04-03 07:5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中华艺术宫的“回家——萧勤艺术大展”感受东方抽象;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杨福东在美术馆里拍电影;北京中间美术馆“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讲述大时代下个体的坚持和执着。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回家——萧勤艺术大展

地点: 中华艺术宫

时间:2018年3月16日-5月2日

票价:免费

点评:罗斯科是萧勤欣赏的艺术家之一,罗斯科说自己的画是关于“悲剧、狂喜、厄运、诸如此类。” 在展厅看萧勤的作品或也感触一下作品背后的情绪。

评星:四星

萧勤“回家”展入口出的作品《大同》

萧勤的“回家”带着某种情怀——11岁离开上海,83岁带着一生的故事回到故乡办回顾展。但回到作品本身是公众相对陌生的现代艺术运动和抽象绘画,如何通过展览让公众读懂萧勤,这是对主办方的挑战。

走入展厅,冲向眼睛的是一幅2米乘5米的巨幅作品《大同》,他色彩绚烂、形式明亮,以一种“万夫莫开”之式涌向观者。这幅创作于2012年的作品表达了“天下大同”的观念,是艺术家对自己人生观的概括。与《大同》相对的是一张26 x 36厘米的蜡笔小画《京剧人物》,这张画创作于1956年,那一年萧勤21岁,7年前他来到台湾,4年前他开始在李仲生画室学习,那一年萧勤获得赴西班牙艺术学院奖学金,也由此开始了羁旅海外的生活。

萧勤, 京剧人物- 3, 蜡笔纸本, 26.5 cm x 36.5 cm, 1956

展览也由此开始,以时间为序,展示萧勤艺术的不同篇章,从1960年代的“庞图国际艺术运动”、到西方“极限艺术”的影响下的《硬边系列》、再到1970-80年代对中国《禅》、《炁》的笔墨阐述,再到1990年代丧女之后对于人生的再思考,直至21世纪对“宇宙的大能量”中人类精神生命的律动。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波洛克式的中国抽象,也看到了一个身居西方话语权下的中国艺术家“不在此山中”的对东方哲学、佛家学说的研究和表达。

萧勤欣赏的艺术家有罗斯科,罗斯科的作品不是对形象或颜色的研习,而是对人类情感的探究,罗斯科说自己的画是关于“悲剧、狂喜、厄运、诸如此类。” 在展厅看萧勤的作品或也感触一下作品背后的情绪。

萧勤, 伊奇的无限之旅

在展览接近尾声的位置,有一张蓝色背景下粉色心心的图让很多人伫足,看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许因人而异。这张作品名为《伊奇的无限之旅》,讲述的是,一只名为伊奇的小狗,离开人间后走向了无限的宇宙。有没有感觉到那颗依旧在跳动的心?(文/小松)

杨福东个展《明日早朝》 美术馆新电影计划2018

展期:2018年3月24日—6月3日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票价:单联门票50元 双联门票80元

点评:美术馆成了电影片场?没错,正在龙美术馆进行的2018美术馆新电影计划《明日早朝》就是艺术家杨福东酝酿了将近10年的影像作品。不同于成名作《陌生天堂》以及后来的《竹林七贤》等黑白影像,从最新透露的剪辑片段来看,这次艺术家将以全彩色作品讲述一个发生在千年前的故事。

评星:暂无评分,拍摄计划将持续30天,完整影像将在4月下旬向观众呈现

3月26日,龙美术馆打破了周一闭馆的惯例,因为这里正在拍摄艺术家杨福东2018美术馆新电影计划《明日早朝》。这天,当记者来到美术馆,往日空旷的展厅被压缩成一个布置有

巨型红色立柱和大幅背景彩绘的片场。艺术家坐在一角,紧盯监视器里的画面。随着执行导演喊出“三二一,开始”,众演员投入了一幕“宋代朝会”的形体表演。

《明日早朝》拍摄现场

早在2009年,杨福东就动念在美术馆拍电影,选址曾一度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但庞大的计划受制于各方的条件,艺术家现在反而抱有更开放的想法,“重要的是在合适的地方,把合适的想法做出来。”

展览中,艺术家根据龙美术馆的结构特点,在一层、阶梯式展厅搭建了“宋代朝会”以及“生命之塔”两个拍摄场景,它们同时构成了这次美术馆新电影计划最核心的部分。展馆的其他部分,设置了多块屏幕,屏幕上写有尼采关于欲望、权利和社会理想的语录,随着拍摄进行,每过一天,其中一块屏幕的内容将在文字与前一天拍摄内容及花絮剪辑中切换。如果足够有幸,参观者亦有机会成为展出的影像。

杨福东《明日早朝》手稿

据导演杨福东透露,这次的主要片场将轮替布置10个场景,而关于这场或将以龙美术馆为起点的系列美术馆电影计划的故事走向,导演三缄其口,记者在现场也没有看到任何剧本,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在30天拍摄期里亲历创作过程。

此外,美术馆二层呈现杨福东的“一帧电影”图片展,作品选自艺术家在2005年至2014年间拍摄的多部重要的黑白影片:《我感受到的光》、《新女性I》、《竹林七贤》等。“一帧电影”意在用短暂的画面,传达出艺术家本人对人类生存现状的理解和阐释。这些静止的、记录性的作品在展览中与拍摄的现场艺术和影像作品形成呼应。(文/陆斯嘉)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

地点:北京中间美术馆

时间:2018年3月24日-7月1日

票价:10元

点评:非官方美术馆中的老艺术家回顾展,讲述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展览名为“新月”,取自民国时期的“新月社”,素有反对左派思想的文艺气质。撇除其复杂性不多议,这强调了赵文量、杨雨澍创作中“为艺术而艺术”的主要成分。

评星:四星

我们似乎并太不习惯在非官方的美术馆看到老艺术家的回顾展。好像艺术家到了晚年能办回顾展的,因其成就之伟大便往往代表了官方、主流和体制的力量。在这样的过程中,官方背书的“大师”名号往往让艺术家的创作心路与艺术语言隐匿于光环之中,趋避了客观的历史认知思路。

1937年出生的赵文量和1944出生的杨雨澍代表了艺术界一种“边缘”而特殊的声音,尽管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曾短暂地因为“无名画会”及其展览而名声大噪——那是“文革”后,中国最早的民间画会与自发组织的展览之一。他们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习画、创作,并坚持外出写生,改革开放后办画展,八、九十年代在纷繁的当代艺术潮流下持续着绘画的媒介和自己的风格。即便生活困窘,却一直坚持不卖画,同时作画不辍,直至今日。他们的一生不可谓无跌宕,不乏时代动荡、经济困难、艺术选择、自我坚持等各种经历,无一不有“神话”色彩。如何正确直面并客观反思他们的艺术以及他们与美术界和大历史的关系,是如履薄冰的历史再考察。

中间美术馆在本次展览中,显然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而其策展思路,显得朴实而敬重:不避历史的因缘际遇,尊重艺术家的个体创作。

展览名为“新月”,取自民国时期的“新月社”,素有反对左派思想的文艺气质。撇除其复杂性不多议,这强调了赵文量、杨雨澍创作中“为艺术而艺术”的主要成分。

《玉渊潭冬》,杨雨澍,1968,布面油画,37X26cm

美术馆共分三层,入口即为二层的主厅,分四个模块,文献与作品交织,为回顾展打下历史叙述的基础。最早的叙述模块考察了两人50年代末相遇的“私立熙化美术补习学校”,尽管他们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但是这段美术教育或多或少了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理念;相邻的模块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引入中国(尤其是北京)的展览,艺术家也曾前往参观过一些,这些展览整体嵌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框架下,但是也潜藏了多声部的艺术理论与创作;时间再往后移,我们在下一个模块看到了60年代初,政治环境相对放松的状况下,艺术创作中“抒情小夜曲”的出现,而抒情性的表达尽管时而隐藏,却永远没有消逝;到了80年代,在刘海粟的影响下,两位艺术家开启了更为显性的古典意味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后现代主义再返中国时,艺术界对传统文化和自我认知的再确认——同样,这样的心态并非新事,刘海粟在1929至1931年游欧时,便已有了明确的表达。

《壶口瀑布》,赵文量,1994年,布面油画,80X60cm

美术馆的一层分两个展厅,各陈列了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以他们各自的年谱开启,分述他们的创作题材,如“母亲”系列和“雪山”系列等;分割两个厅的展墙两侧,是他们共享的历程,包括“文革”阶段室内和外出写生以及70年代开始一起经历的数次展览,既有文献陈列,也有参展的历史作品。

消化完一层、二层的大量历史讯息后,步入三层的展厅,这里是静观的空间,展陈着相对抽象的作品以及涉及“梦境”、“回归”、与“想象”等精神意象的题材。这里,艺术以唯美的姿态莞尔一笑,提醒我们:慢慢走、欣赏吧!(文/小羊)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