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言恭达《抱云堂艺评》读书札记之二: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2022-10-27 08: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彭庆阳

“好老师”总是可遇而不可求,言先生在他的人生中就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沙曼翁先生。他在《师生情缘一线牵》一文中追忆道:

多少年来,先生与师母视我若子,和蔼可亲,体贴入微。每次我赴苏(州)呈上作业,先生总是慢条斯理,深入浅出地讲析。

老师授学时没有课堂学习上慷慨陈述的激昂,也没有艺术集会中点评赏析的程式,然而,它似春雨,丝丝入扣,引人神往。平实而精辟,朴质又深邃。在十分恬淡的闲谈中,我逐步探觅到曼翁老师至深至诚的艺术思想与精神境界。

曼翁老师常教导我“书家是以自己的作品来养护艺术生命的。根深才能叶茂”。

我十分敬重曼翁老师,除了书道技艺的传授,审美理念的熏陶外,恩师对我影响甚大的是做人的率直与淡泊。

多少年来,曼翁恩师对中华传统人文品格的恪守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使我这 个学生深深地读懂老师这部人生的著作。这一魂牵梦绕的精神主线维系着我们 20多年的师生情缘——这是人世间多么珍贵的财富呵!(《抱云堂艺评》)

从言先生追思与缅怀的文字中可以读出,曼翁老教给他的不只是书法的技法常识、笔墨语言,也不只是诗词文赋,而是全方位的从为人、为学、为艺等方面进行言传身教。言先生经常与老师“道古论今,评点艺坛。谈书论印史,谈审美境界,谈创作规律,谈时彦思潮”,这也成了他“人生中最惬意的一刻,也是我求艺中最难忘的时光”。曼翁老是名师,也是明师,更是一位好老师,这个“好老师”的概念诚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所主张的“经师和人师的合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魏昭求学的故事,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南宋史学家胡三省注释道:“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可知“经师”是指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人师”是指为人师表的道德持守者。徐特立认为“教师是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郭沫若在《青年哟,人类的春天》一文中也有同样的看法:“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另外,陶行知所言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及启功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都给出了“经师”和“人师”的定义和要求,并身体力行诠释了师德的内涵——“学高”和“身正”。

“学高”是对经师的基本要求,指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金庸在2004年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这个人当官,不行;拜师,我很愿意。让我教别人,我就不愿意,也教不来。”这是老先生的谦退风度,也说明为人师要“才高”的重要性。言先生在《沙曼翁艺术思想的时代意义》一文中认为曼翁老“精研六书,饱览群籍,上自吉金石鼓,下至汉唐宋元碑刻,择要探征,殚思竭虑,文字训诂,造诣日深。”可知曼翁老是“才高”的,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各门类知识已融会贯通,转识成智。

“身正”就是要自我戒律,自我完善,能够自身端正,作出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经师只有在“身正”的的情况下才会成为人师,可见“身正”多么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经师易见,而人师难求了。曼翁老认为“书法是反映作者的气质、学问、思想、感情、志向和人品的艺术,是人的一切内心总的表现”“人的最核心的价值是良心,是仁爱的价值。”他也和言先生多次深谈过“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曼翁老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大格局、大境界,正是人格完美、道德模范的“人师”真实写照。

像大儒顾炎武“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亭林诗集》),所以梁启超称赞他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文学史家王瑶当年曾对他的学生金开诚说:“我讲的‘民主’,不光是指学古学今可以随便,而且是指观点和我针锋相对也不要紧。只要你的研究成果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可以了。”(《金开诚文集》)叶培贵缅怀恩师欧阳中石说:“由我自己亲受教诲的体验来看,我觉得,先生是真正的明师,是古人所说的‘人师’。如果我们对怹的书法思想、教育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定有益于书法学科的进步。”【1】虽然说“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从顾炎武、王瑶,到沙曼翁、欧阳中石,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就是既要“才高”又要“身正”,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是如何做人。他们作为人师,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言先生在《师生情缘一线牵》一文中回忆起第一次登门拜访曼翁老的情景:

当时我呈上一副石鼓对联,沙老师仔细评点,并称赞所书气息“不俗”,肯定我从石鼓入手学书“路子正”“甚好”,鼓励我“好好努力,将来必成大器”。记得当时沙老师指着他的篆书横批“读书万卷可医一俗”告诫我要将才气与刻苦、临帖与读书结合起来。(《抱云堂艺评》)

曼翁老对言先生先是鼓励后是告诫,其告诫之言说的“书外功夫”,乍听起来像是“大道理”,让人觉得似是应景的虚言、套话。实则不然,曼翁老强调“读书”可以说是书者的正道、捷径,也是书者为人为艺的终身修养。作为人师,曼翁老是以自己艺术人生的经验,权其轻重得失,授人以渔,传授给言先生。书者要重视读书修行,已成为历代艺术大师的共识,如陆游教子学书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后被书家推衍为“汝果欲学书,功夫在书外”。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云:“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林散之问学于黄宾虹,他说要画好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启功告诫青年书者“文史不通,下笔空空”。读书绝非一时半刻之功,需要长期磨炼和沉潜,言先生深谙此道,谨记恩师告诫,切实践行,并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像一日三餐那般的自然而然、不可或缺。这样的生活方式自是丰厚了他的学养、涵养、修养,从而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同时,也让他成为了“人师”。

言先生在《永远的曼师》一文中悲拗道:

曼翁先生走了,走得那么安详,那么坦然……从此,我将永远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中国书坛永远失去了一位令人尊崇的艺术宗师!

先生走了,却带不走他富有个性的人文情愫与艺术理念,带不走支撑着先生几十年生命苦旅的铭刻在他脊梁上的人文操守。(《抱云堂艺评》)

恩师已去,但他所主张的“读书万卷可医一俗”艺术观已被言先生很好地传承了下来。言先生根据多年书法艺术的实践心得和经验,对曼翁师的艺术观作了拓展:“五分读书,三分习书,二分写作是从事书艺创作的合理结构”,并传授给他的学生。

扬雄《法言·学行》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曼翁师是有德之师,能够以身立教,让言先生积极主动去学,并身体力行,故而使其“学,行之,上也”。所以,言先生和曼翁师之间真实演绎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当言先生庆幸人生中遇到曼翁老这样的好老师时,他的学生们又何尝不是在庆幸人生中遇到他这样的好老师呢?

注:

【1】见《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同仁深切缅怀欧阳中石先生》,2020年11月10日“高等书法教育”微信公众号。

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顾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