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一样的“我”:一周城市生活

刘懿琛 赵林娜 夏倩 朱欣鑫 李嘉源 王越洲
2022-10-28 18:14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形式多样,而社区正是公共艺术实践的最佳落脚点。艺术社区的营造强调公众的共同参与,通过社区互动促进居民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以艺术创新的方式将美育融入日常生活,也有利于形成贴近民众的“在地文化”,构建有温度、有品质的社区环境。

本周我们将回顾在新华里巷社区营造中心的一场行为艺术展,探讨如何通过社区群体艺术实践,对社会多样性议题进行反思。社区公共艺术实践的目的,不只是让人们参观艺术展品,而是鼓励人们加入到一场艺术行动中,让艺术的“种子”在社区空间生根发芽,让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期主持:刘懿琛)

近期回顾

社区群体艺术实践

10月21至23日,在上海新华路345弄4号楼的新华里巷社区营造中心,蔚迈(Wavemaker)、不样、大鱼营造、Tommy Hilfiger联合发起了一场行为艺术展——《反面》 (Real Face)。

作为策划团队,我们希望通过这场实验性的艺术行为活动,借由一种集体创作式的破坏行为艺术,让每一位观众既成为展览的参观者,也作为展览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时希望以第一视角启发人们思考多面、多标签形态下的“我”,直面差异性,拥抱多样化,创建更具多元与包容性的社会。

行为艺术展落脚于充满安全感的社区空间

《反面》行为艺术展落脚在先锋社区“新华街道”,一个仍拥有弄堂氛围的地方。社区是一个具有现代烟火气的空间,它能给艺术作品带来很多新的人文气息。之所以选择在社区举办“反面”艺术展,也正是因为这里相较于有距离感的商业空间,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内心上的舒适感,帮助来访者更好地“打开”自己,更开放地思考和交流,并参与行为作品的创造。

夹杂在居民楼里的艺术展,让艺术落地生活

展览属于一种共创的行为艺术,重点在于把发挥空间留给观众。在此次展览的流程设计上,我们准备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投射与具象”“破坏与重建”以及“暗房反思”。参与者需要邀请一位熟悉自己的人结伴而来,两人分别拿到一个面具,第一个面具是对真实“自我”的深描,第二个面具是同行伙伴眼中的“他我”,而面具作为载体投射本我与他人认知,个人的自我探索与他者对自己的认知以具象的形式展示其中。通过创作型引导,“破坏”的行为、自我反思等法,让观众站在自我与他我的视角,找到可以代表参与者的独特元素进行自由创作。

《反面》行为艺术展入口,参与者从这里进入沉浸式“破坏”现场

白色的面具叠成一列,每个人在白色的面具上绘画拼贴。面具里有自己,面具里也有他人眼中的你,浮在上面的是规则与标准,潜在下面则是自我与真实。在两个面具的探索里,有人用火燃烧面具,任焰火蔓延,映照着不确定的重塑;有人用剪刀剪碎面具,一层一层细细地剪,选择剥离标签;有人保留两个面具,接受两个视角下的自己。拒绝、接受、破坏、重塑,每一个参与者在沉浸的过程中,重新思考“我”的自我定义。

当代艺术家木小雨在现场用火焰燃烧面具,代表自我认知的新生

在每一副面具的背后,带有属于探索者、观察者、反思者、破坏者和创造者的思考。其中,有街区艺术家与孩子共同创作的作品,想要表达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有通过绳子来表现即将冲破束缚的内在力量,或是通过扭曲面具来表现一位艺术家对原始自我认定的推翻;除了用厚重的颜料去表现否定和掩盖,也有参与者不想从“破坏”或是“推翻”的视角去思考,而是通过组合两个面具来表现一种“融合”的态度。

一些参与者的行为作品,每个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反面》的联合发起人龚懿谈道:“在步入社会后,我们都在通过挑选不同的标签来展示自己的不一样。但是很可惜,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断地在成为类似的人。我希望大家可以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不一样,关注到他人的不一样。”这次艺术展览对于每位参加者而言,倒是一个可以重新思考自我的过程。每一位参与者在审视自己的同时也被审视,在“破坏”的同时也在重塑、在创造。

《反面》的策展人黎湘也分享道: “‘反面’这个词指的并不是对立面。我们是希望大家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自己。我参与过很多的展览,也看过很多的展览,印象深远的展览并不多。通过这次的展览,我希望能够给观众留下更久远的印记。”

在本次艺术展中,还体现出一种“回收利用”的理念。用于本次活动布展的绝大部分家具,也都是展览空间中既有的二手家具。此外,在活动期间通过回收社区居民的旧物,鼓励观众捐赠旧物到现场,实际上也是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旧物最能唤起一段记忆,反映出时间的流逝,用旧物表现出观展人在某一段时光中记忆碎片的一部分,也是此次展览的奇妙构思。在活动结束后,例如颜料、面具、相框等剩余物料也捐赠给了社区的其他机构,用于未来社区艺术活动的举办。

放置纸质面具和工具的工作台之一

体会过破坏与创造,才能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和记忆。我们在策划的时候在想,为什么大家只能去看一场展、只能看见确定性的物品呢?所以我们想要做这样的一场实验,‘参与式’意味着,因为观众是不确定的,在这里发生的作品就是不确定的。这次展览是一次实验性的共创艺术,是一次不确定、不折叠、不干预的群体艺术行为,也是探索艺术展览多样性的一次有趣尝试。

滋养自由、平等与融合的多样性,是文明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社会多样性的进程需要人们用同理心与包容力来浇灌和浸润。《反面》行为艺术展通过每位参与者的共创作品,经过投射、打破、反思三个过程,开放式地探讨社会的差异性、多元性,不仅打破个体真实与反面所呈现的隔离,也映射出社会小众群体、弱势群体与主流大众之间的隔阂。

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在展览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尝试进行这样的自我审视,观察“反面”的世界,拥抱反面的自己、多样的他人以及千差万别的世界。

(图/文  赵林娜,《反面》行为艺术展发起人;夏倩,《反面》内容策划;朱欣鑫,美通社内容顾问)

本周主题推荐

书|《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

这是一本以综合性视野深入研究公共艺术的专著,从公共艺术的概念、特征、范畴、媒介和实践案例入手,阐释公共艺术的时代维度,强调公共艺术在观念与方法上的自觉意识,以及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来推进公共空间民主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性。

书|《社区运营的艺术》

作者约诺· 培根(Jono Bacon)是一位享誉盛名的社区经理,曾担任Ubuntu 社区经理长达十年之久。本书依据作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许多知名社区领袖的采访,讲述社区运营的有效途径,包括如何建立战略规划、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创建简单易用的流程、如何运用社交媒体扩大社区的影响力等等问题。

书|《在地艺术:艺术,城市和社会实践》

作者卡拉·卡瑞奇(Cara Courage)主要在书中探讨了艺术在城市环境下的空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艺术家和社区成员如何利用艺术来美化生活环境。本书以美国和欧洲的若干城市在地项目为例,探讨了艺术如何在服务基层、重塑社区、更新城市等方面发挥着更多积极正面的作用,如何培养公众对于艺术的理解与认知,以及对城市政策和规划实践产生影响。

书|《社区艺术:人类学的视角》

作者凯特·克里恩(Kate Crehan)从人类学视角对社区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自由形式艺术信托基金(Free Form Arts Trust)四十年的发展历史,探索了艺术人类学和艺术理论的关键性问题。该艺术组织为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空间,体现了艺术家们在实践中审美转变的过程,挑战了人们对“艺术”“专业知识”和“社区”等范畴的一般认知。

书|《城市无界:艺术与设计介入公共空间》

该书将26位创作者在城市街道、广场、商场、公园、废置区等公共空间中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介绍了创作者们的创作经历和作品概况,并记录了他们在创作时对公共空间的感受和对当地社区的了解方式。通过社区内色彩鲜明的壁画、与建筑融合的艺术装置、与公众互动的城市家具等案例,让读者能够从不同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过程,了解公共艺术介入不同空间的可能性。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展览|这就是我AccessAbility

详情请关注 URBANCROSS Gallery 城市交集微信公众号

上海·社区花园节|东明第二届社区花园节/社区嘉年华

详情请关注 宜居东明人民社区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城考历史实验室:1920生活志

详情请关注 上海城市考古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吉本岗:一座古坛城的前世新生

详情请关注 吉本岗艺术中心JAC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金庸展· 上海站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脊梁——鲁迅与新兴版画传统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共同体

详情请关注 HarmonyArt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新文化制作人第一季:手艺再兴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雷诺·奥德霍恩中国大陆首展:1.65

详情请关注 艺术24小时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袁骁个展:“透·明”

详情请关注 HOW昊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李青个展:框形

详情请关注 阿尔敏莱希 AlmineRech微信公众号

上海·新书分享会|阅读上海,不能不读《南昌路上》

活动有线上直播
详情请关注 建投书局客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钓鱼》观影分享

详情请关注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舞台剧《祈祷落幕时》主创分享会:寻找加贺

详情请关注 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自然疗愈音乐

详情请关注 YOUNG剧场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纪录剧场:《入土为安》

详情请关注 YOUNG剧场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宝石与镜像

详情请关注 空白空间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日本建筑展:穿越边界

详情请关注 设计互联DesignSociety微信公众号

深圳·活动|蛇口文化艺术季:城市绿洲

详情请关注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南京·展览|肖书文、陈煜曦 双人展:银河之眼下的舞台剧

详情请关注 问象艺术空间微信公众号

南京·展览|马焘个展: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详情请关注 问象艺术空间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觏火个展:鱼鳞半透明——灵韵的消逝

详情请关注 拉姆艺术空间微信公众号

杭州·讲座|我和这座城系列讲座·改变街区的小店

详情请关注 茑屋书店微信公众号

宁波·读书会|城市中跳动的脉搏

详情请关注 假杂志微信公众号

厦门·展览|姜宇航个展:介入黄昏

详情请关注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成都·活动|CCC成都社群大会

详情请关注 麓客社群微信公众号

南昌·活动|2022独立书店阅读节

详情请关注 陆上书店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征集|近处的远方·第二届“筑事奖”开启

详情请关注 一筑一事微信公众号

线上沙龙|宁波开埠往事:没有“租界”的口岸

详情请关注 宁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论坛|第九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

详情请关注 自然教育论坛微信公众号

线上对谈|宠物设计如何让旧衣立刻循环起来?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