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低质量的社交,其实是一种自我损耗

2022-10-29 13: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米粒 樊登读书

作者 | 樊登读书 · 米粒

主播 | 樊登读书 · 一凡

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

“成年人的社交,99%的付出都是无用的。”

一语道破了社交真相。

人生苦短,还要把大量时间消耗在社交上,实属自讨苦吃。

低质量的社交,更是一种自我损耗。

我国有句古话“多个朋友多条路”,为了交到更多朋友,很多人把时间花在了无效社交上。

李尚龙曾讲过自己的经历。

大学时期,他酷爱社交,参加了三个社团,只要有活动,就会去参加,认识了很多人,留了好多电话,可还是被大家忽略。

每次社团忙完要打扫卫生时,大家才想起他。

一次他认识了个负责学校入党工作的老师,得知老师经常一个人在办公室值班,他就带着水果,屁颠屁颠跑去陪老师聊天。

后来他写了入党申请想请老师帮忙指点,老师却冷冷地回了句:“我没空”。

他这才明白,自己为社交付出的一切,在对方眼里一文不值,甚至是个笑话。

《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写道:

当你的能力,资源,地位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过是无效的社交。

一味奉承和无条件付出,只会让你低人一等。

这种低质量的社交,浪费精力,更会阻碍个人的发展。

《认知进化》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大荒有个知青几乎不参与社交活动,显得极不合群。

别人打牌时,他在背单词,别人聊天时,他在读英语。

同伴们都觉得他是异类,孤立他,排挤他,还经常给领导打他的小报告。

领导对他印象极差,多次警告他要合群。

低质量的圈子,到处充斥着负能量,根本接触不到有价值的资源,时间也变得廉价。

无效社交,是人生的沉没成本,也是对生命的损耗。

为了保持联系,人们频繁往来,导致了过度社交。

经济学上有个“边际效用递减”,是说长期做重复的事,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乏味感。

比如你半年没吃火锅,接连吃了四顿,第一顿你感觉特别香,第二顿还不错,第三顿也还可以,第四顿你可能就吃不下去了。

社交过度,不仅会让人失去幸福感,还会生出焦虑,感觉事事不顺,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度。

张爱玲经常要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时间长了,她感觉疲惫焦虑。

回家后回想起社交场面,她觉得说过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动作,都蠢得要死。

她后悔难当,甚至有点恨自己了。

《英国心理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讲到,聪明人许多时候显得孤僻不合群,是因为社交不能让他们感到幸福。

过度社交,忙于消遣,就无法创造新的价值,整个人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怀疑中。

这也是人们在纸杯金迷,醉生梦死后,常常陷入失落和空虚的原因。

除了焦虑和空虚,人们在频繁的社交中,往往会失去“边界感”。

你文章写得好,朋友就无条件让你帮忙,完了连句谢谢也没有;

你出国,朋友就让你免费代购很多物品,你有难处,他们觉得你不够意思;

你当了领导,朋友想找你做违反原则的事,你不答应,那你就没有人情味……

有句话说:

无效的‘好友’就和多余的物品一样,看着实打实地存在,实际上压根没什么用。只会占据你的空间,把你的世界搅扰得拥挤不堪。

人际交往中,适度的空间可以安放和整理情绪。

边界感的缺失,让人陷入负面情绪纠缠中,心情抑郁,焦虑倍增,生活越过越糟。

社会学中有个“邓巴数”概念,是说正常的人际关系中,与我们相对亲密的人不会超过150人。

照此算法,如果我们在一次社交中认识20人,一生只需要参加8次社交足够了。

所以,那些越成熟,越独立的人越不在乎社交。

最近大火的董宇辉说,从小到大,自己几乎没朋友。

他也曾怀疑是自己的问题,为了“拯救”自己,同事带他参加了一次饭局。

董宇辉满怀期待,希望能在社交中有所收获,最后却在饭局中途离场。

因为他发现,饭桌上的人聊的内容都是主观臆断式的猜测,没有一件是对事实的理性探讨。

自此,他很少参与社交活动,而是把头埋在书海里。

社交的目的,是获取更有用的信息和人脉。

如果你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有了更大价值,拥有了话语权,想要结交你的人自然会蜂拥而来。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过,他与政府官员没有任何私交关系,与媒体和记者也没有任何交往,与任何企业家也几乎没有往来。

你不能给对方带来一定的价值,无论你怎样努力与别人拉关系,都是无用的。

《智说营销》一书中说:

要想提升自己的社交等级,首先要提升自己被利用的价值。你手中的资源越多,包括权力、地位、知识等,就越有人主动要求认识你。

聪明人,都懂得放弃低质量社交,把精力专注于追求人生理想 。

他们人格独立,有足够的生存能力,无论在情感还是物质上,都不需要“朋友”提供支持。

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者丹和克里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名为“看不见的大猩猩”。

实验选择了六个受试者互相传球,三人穿黑衣,三个人穿白衣。

传球时,队员们要计算白队的传球次数。

活动开始后,所有人都在专注传球数球,这时一只装扮成大猩猩的人从传球的队员中穿过,还停下来拍了拍胸脯。

但活动结束后,几乎没人注意到黑猩猩上过场。

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的注意力会有选择性。

当你专注于一件事时,你的意识会屏闭掉其他信息,哪怕是至关重要的人和事,你也会视而不见。

同样的道理,当你热衷于社交时,你的关注点只停留在与社交相关的事情上,就会忽略提升自身的价值。

冯仑说:

所有的圈子,无非是价值观、认知达成了一致,然后自然建立起来一些人与人的关系,或者大家实力相当,经常在一起形成的一些人与人的联系。

想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得是对方的认同和价值吸引。

告诉对方,你有他需要的价值,并愿意和他做到利益的互换。

归根结底,社交的本质是双赢。

所以,聪明人终身只做一件事,终身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

费尽心思讨好别人,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维护关系,最终只是徒劳。

放弃成长谈社交、找人脉,无异于空中楼阁。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原标题:《低质量的社交,其实是一种自我损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