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治的细节︱最后一课:“网课爆破”怎么破?

特约撰稿 陈碧
2022-11-07 17:5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中学课本有篇课文《最后一课》:韩麦尔老师穿着正式的礼服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那么专注和不舍,本想逃课的小弗朗士也深深地后悔,为什么以前没有好好上课。文章的最后是,他说:“散学了,你们走吧。”

没有人会想到,新郑市第三中学45岁的刘老师的最后一课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这几天,网上流传一段刘老师生前的录屏视频。在生前最后一堂网课上,她遭遇了恶劣的“网课爆破”。一群无关人员闯入刘老师的网络课堂,故意播放刺耳音乐,种种话语不堪入耳,刘老师反复制止无果,闯入者继续辱骂刘老师和想要帮助刘老师维护课堂秩序的同学,让人看了既愤怒又心痛。

同为教师,我深知网课的无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无法了解学生的反馈,也缺乏及时的互动,面对屏幕说到口干舌燥,常常会怀疑网线的另一端有没有学生、他们有没有听、听没听懂。偶尔点个学生互动,这个说“不方便”,那个说“老师,我卡”,只好悻悻作罢,开始严重怀疑自己的教学水平。

而刘老师面对的是更大的打击和折磨。她一方面要克服对网络授课技术的不适,另一方面还要遭受无端的侮辱。最后一课后,她在家中突发心梗猝死,经公安机关调查反馈,排除刑事案件可能。针对网传刘老师遭遇网络暴力事件,已经立案侦查。

作为一种新型网暴的“网课爆破”

网络暴力是以网络为媒介,通过诽谤侮辱、煽动滋事、公开隐私等人身攻击方式,侵害他人人格权益、危害网络正常秩序的失范行为。从这一点上看,刘老师确实遭受了网络暴力。我的同事罗翔老师已经撰文就网暴者的侮辱行为涉及的法律责任进行了分析,可能涉及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法追责的范畴。

但前述事件中的“网课爆破”似乎又不同于社交平台上常见的网络暴力。看了视频我也想知道,这些参与“网课爆破”的人到底为什么这样,他们又是怎样结成这个小团体的?

据记者调查,“网课爆破”往往是一些不想上课的学生与“网课猎手”们里应外合的结果。学生做内应提供课程会议号和密码的动机多样,大多数是不愿意上网课,而“网课猎手”则是为了“好玩”以及恶作剧带来的快感。只要有人在群里发了课程会议号和密码,他们就会集体前去捣乱取乐。

“网课猎手”中不乏未成年人,有些甚至是中小学生。所以,他们搞破坏的手法和规律都呈现出与这些群体强相关的亚文化标签。他们有固定的行动模式:顶着“梦之泪伤”、“终极猎手”的ID,高唱“鸡你太美”;在老师发言时,他们会说“你在狗叫什么”。向家中孩子讨教,我才知道“鸡你太美”来自蔡徐坤的单曲《只因你太美》,而“狗叫”则来自一位王者荣耀的游戏主播。这些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梗”,如今却成了肇事者扰乱教学秩序、骚扰课堂师生的手段。

对青少年来说,起初可能是出于猎奇宣泄,但一旦往后发展,就很难控制言语的边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人都知道,少年的恶是一种奇怪的恶,无端的恶,同时也是一种难以控制边界的恶。人性生来有幽暗的成分,孩童也不例外。即使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也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惩罚。在惩罚的基础上才能去谈教育改造。

如何惩罚施暴的青少年

我当然同意惩戒处罚是必要部分,“网课爆破”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会给老师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对于通过“网课爆破”侮辱教师人格名誉的行为,法律应当有所作为。

不过如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根据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很可能不予刑事处罚,一般是责令其父母或者监护人以及学校等部门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

但我想,如果有专业团队跟进这些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干预,并对他们进行辅导评估,必要时进行社区矫正,或许才能真正帮到他们。如果仅仅是予以一次处罚,即使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重罚,也很难说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本案的肇事者当然是做了一件非常恶劣的事情,但是你能说他们就已经坏得无可救药了么?他们中一些人的态度,好像是参与一场毫无意义的癫狂。这三年来,由于客观因素,某些地区的青少年学生群体或多或少地脱离了线下,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与实际人发生的联系越来越少了——天天坐在家里,面对屏幕,见不到老师见不到同学,没有操场没有实验室,只有网课。

当厌学和无知占据了他们的大脑,空虚和无聊让他们愤怒,而他们把愤怒指向没完没了的网课和网课背后的老师,无端的恶意让他们无差别地捉弄、报复那些素不相识的老师,集体到此一游的快感让他们找到归属和认同。这种无目的、无差别的“网课爆破”,能让他们在法不责众中找到一种反叛的快感。这正是价值观摇摆不定的年龄,如果周围环境如此,一些青少年学生很可能就被裹挟着误入歧途。

所以目前盛行的“网课爆破”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说是因无休无止的网课所留下的伤痕。学校为减少人员流动从严管控进行线上教学的确是不得已之举,但各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必须关注到‘网课入侵’背后学生对网课的普遍不适应。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快恢复线下教学,并对学生因线上学习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疏导,或许也会成为“抗疫”留给我们的另一种收获。

实事求是地讲,尽早恢复线下教学似乎就已经是一个好的故事结尾了。但我们必须直面这几年在教育里挖的坑、欠的债。作为一个老师,我深感亏欠我线上那些学生,他们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刘老师的最后一课折射出诸多问题,网暴的追责、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追究、心理疏导等等,这都需要政府、专业机构以及全社会持续不断地投入精力,这也是一个复兴时代应该努力的方向。

-----

陈碧,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在“法治的细节”中,让我们超越结果而明晰法治的脉络。本专栏由法律法学界专业人士为您特供。

    责任编辑:单雪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