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年双十一,他们都变了

2022-11-15 14: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双十一刚刚过去,大家可能有些疑惑。

根据往年的经验,各平台都会正式对外公布11月11日当天的成交额。

但今年没有,连同成交大屏、业绩喜报,一齐缺席,也没有什么大新闻出现,热搜、头条上基本看不到相关字眼。

更耐人寻味的一点,是过去7年,各大电商平台邀请明星艺人、打造顶尖舞美,已经是每年必看的节目“双11晚会”,今年居然集体失踪。

真就七年之痒呗。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这就好比小时候考完试,不愿意把卷子拿给家长签字,难道是因为考太好了吗?

据国家邮政局检测数据,11月1日-11日,全国共处理快递包裹42.72亿件,11日当天有5.52亿件。

高情商:是日常业务量的1.8倍。

低情商:只有2019年(16.6亿件)的三分之一。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一届年轻人没有了曾经的疯狂,取而代之的是冷静下来的理性消费。

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双十一,已经改变。

01 

玩法变了

双十一诞生于2009年,那时候还叫光棍节,网购只是一种趋势,上网基本还用电脑。

最开始,电商平台说来说去,就是淘宝、京东玩二人转,现在则是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视频号、美团一众为首的社区团购,再加上双十二、618、年货节、情人节、女王节、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各种促销活动,方式渠道丰富多彩。

根本没必要像从前那样,憋尿一样啥都等着大促——这个是最核心的原因。

早期的双十一,追求的首先是流量,通过运营培养用户购物习惯的同时,号召更多商家触网,推动物流配送与线上支付等基础设施建设。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所谓的电商购物,大家都玩懂了。双十一的价值与意义,也就发生了改变。

转折点在2016年就初现端倪。

这一年3月,蘑菇街开始直播电商的首次尝试。随后,淘宝快速跟进,在将第一批带货始祖张大奕推动到直播间的同时,也联合MCN机构同时孵化薇娅、李佳琦等新素人主播。

淘宝直播刚刚出现,双十一交易额增速就开始低于直播带货的GMV增速。

2018年4月,快手开始第一场直播电商测试,6月正式上线 “老铁节”,散打哥单场带货超1.6亿元;同期,淘宝直播登陆手机淘宝的第一屏幕。12月,抖音购物车功能开放,大量主播涌现出来,国内直播电商爆炸式增长。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助推直播电商,标志性事件是,抖音在4月份6000万高调签约罗永浩。

这几年里,整个电商行业经历了一次大换血,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结果。

如今的商品市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是品类过于丰富。我们在淘宝上随意搜索任意一种商品,至少都有几十页结果,比选议价有如大海捞针。

而广泛的选择,固然能满足不同人的广泛需求,但琳琅满目带来的是目不暇接,直接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直播间最大的功能,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把消费行为从“目标导向”转为“需求导向”。

最好的营销服务,就是把用户当成傻子,只需点一键付款就能轻松享受消费快感。

在这种模式中,消费者无须比较,主播会摆出优缺点,实机展示功能;无需砍价,大主播的议价能力,肯定比消费者更强;无需选品,填鸭式地跟着主播走就好。

传统电商,是货架逻辑,用户的品牌认同与品类教育等前置环节,均发生在平台之外。

所以,越来越多品牌商,开始把内容品台作为经营新阵地,如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等。

看数据是最直观的,即便在今年这样平淡的环境中,头部主播的带货能力依然惊人。

双十一期间,李佳琦19场直播共带货336.2亿,按场均9小时算,平均每分钟333万元。

真·分分钟几百万上下。

从今年公布的第一波战报也能看出,抖音成交额增速最为强劲,抖音商城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29.9%,开售1小时,支付客单价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7.1%。

但这件事得分两方面来看。

直播给商家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仅局限在头部品牌,只有头部品牌有足够资源去支撑频繁上头部主播直播间。

而对绝大部分卖家而言,交给主播的坑位费以及产品的让利,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利润。

尤其是,今年的大环境,导致今年买卖双方,对于优惠这件事的理解,出现巨大分歧。

买家觉得,你甜蜜的也没便宜多少啊,不打个五折还叫双十一?

卖家觉得,原料、物价、人力成本都在涨,商品没涨多少还便宜了那么一丢丢,已经是很优惠了!

客观来说,确实如此。

买家想捡漏,卖家想暴富,这是根深蒂固的矛盾。

02 

商家变了

过去的13个双十一,都是商家的不眠之夜。

每年这一天凌晨,所有商家守在电脑边,零点后第一分钟的销量,都可以赶超平日里好几天的数据。

但到今年,一切都不大一样。

首先是规矩变了。活动不再是零点,而是晚八点开始。

其次是内核变了。往年双十一,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商家们更多是把这里当做名利场,是助推新品的最优质渠道。

在流量还未见顶的那些年,只需短时间让利,就能坐收指数级的流量红利,触及更多消费者。

所以不论是平台、商家还是买家,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既有激情,也有梦想。作为旁观者,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销售传奇。

只是近几年,随着环境变化,商家们对电商节日的态度,也不得不发生转变。

一方面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基本到顶,流量天花板出现,或客成本急剧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各种促销活动增多,以及直播带货崛起,电商平台的补贴长尾常态,低价随处可见。

同时,正如前文所说,大主播的坑位费,绝大部分商家都负担不起。

所以,他们最好的选择,是跳出传统电商的场景限制,在内容平台寻找新增量。

比如卖茶叶的,会先做好品牌文化,在公众号上进行宣传,每年发起七、八次产地寻茶活动、品茶等茶主题相关的活动,粉丝群体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转化了出来。

这些粉丝带来的销售总量虽不是很大,但胜在粘性、忠诚度高,而且他们还能带来新用户。

也就是最近几年常说的“私域流量”。

但这并非意味着,双十一已死。

未来的增长或许将持续放缓,优胜劣汰无可避免,但商家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往后,成熟的商家对双十一的定义,将不再是短期内夸张的销量,而是让自身能更精准地对目标人群进行转化。

于是我们能看到。

本应在电商平台冲销量、争市场的不少大品牌,今年明显冷静下来,在传统电商平台的营销动作不像之前那么活跃了,他们在这次双十一是趋向战略层面的筹备、维护,把保盈亏、保利润作为首要目标。

如此,保底销售或亏本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毕竟对做买卖的人而言,用户在哪,就得跟到哪。

03 

人变了

相信大家都有发现,今年双十一看各大平台的电商促销,总有一种勉为其难吆喝的感觉。

简而言之,就是尬聊。

过了这么多年双十一,消费者们再也不会有过多冲动的消费。

不少人在活动前一个月就开始关注价格,那些先涨价再降价的套路再也不好使。

还有各种复杂的优惠规则叠加,人们早已不买账,大家更喜欢实实在在一目了然的优惠。

还有就是今年双11突出了一个典型的乱象,各个直播间故意营造库存紧张的假象,饥饿营销。部分主播喊“全网最低价”、“超低价”、“家人专属福利”,实际上并没有优惠多少。

最恶劣的,当属“李佳琦直播间产品比官方贵”登上热搜,等于是一记当头棒喝。类似的事情其实不少,今年双十一数据平淡,与这个不无关系。

不过无论如何,今年的双十一也许没那么火热了,但肯定也算不上冷清。

楼下的菜鸟驿站,最近忙得热火朝天,每天晚上都挤满了取快递的住户,依然是每年快递物流的高峰期。

总而言之,今年双十一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台和商家,都表现得中规中矩,折扣和减免算是给出了诚意,但广告、宣传之类,能少则少,很克制。

从前的双十一,有各种销售榜单,小家电来一个,手机一个,服装一个,所有分类的数据都曝出来,全国各地区销售额也来一个。平台晒晒肌肉,商家晒晒订单。

但今年,榜单还在,具体的销售数据却少了。显然,除了数据本身可能不太好看,平台也在淡化这些。

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

原因在于,消费的人群变了。

双十一已经14年了,第一批那些人,早就不是主体消费群体了。新来者是00后,十年前的他们,还根本决策不了自己的消费。

其实,作为他们的老前辈,90后,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在他们有消费能力的时候,正好处于移动互联网爆发期,对线上消费已经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不会再因双十一的折扣而惊诧,反而对各种拔草种草不亦乐乎。

00后更甚,他们生在互联网上,长在智能手机上,刷视频是日常娱乐必备内容,直播带货本就是司空见惯,更加不会有那么复杂而强烈的“双十一思维”。

恩格斯说,对社会变迁的研究,不能在历史中寻找,也不能在理论中寻找,而应该在人们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寻找。

互联网兴起这三十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巨大,无须赘述。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也几乎与网络发展同频共振。

而社会在不停发展,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

04 

尾声

有一说一。

无论弄潮儿们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坚持了什么,我们没工夫为他们的落寞慨叹。

红利年代,普通人充当背景板,被成功学降维嘲笑,被消费主义绑架,再被狼性主义洗脑工作……

等到一切散去,从本该轻松的事情中解脱出来,挺好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