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分析|10月经济恢复有所放缓,促消费政策发力空间大

澎湃新闻记者 侯嘉成
2022-11-15 16:59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71459亿元,同比增长5.8%,10月环比增长0.12%;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271亿元,同比下降0.5%;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10月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在上升,国内疫情防控压力比较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在加大的。

“总的来看,10月份我国经济延续了恢复态势,生产需求继续恢复,就业物价保持稳定,新动能积蓄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韧性继续彰显。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经济恢复有所放缓。” 付凌晖说道。

10月基建投资增速加快,制造业投资稳健增长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71459亿元,同比增长5.8%,前值5.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58413亿元,同比增长1.6%。从环比看,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1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805亿元,同比增长1.4%;第二产业投资149287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投资31036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投资增速高于总体5.8%的增速。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9.7%,较前值回落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8%,降幅较前值扩大0.8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10月制造业投资稳健增长,加之基建投资增速加快,有效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国内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国内助企纾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纾困、保供稳价,信贷融资支持,国内制造业经营状况改善,稳定制造业企业信心,制造业投资保持稳健增长;房地产供需两端继续表现疲弱,新屋开工、土地投资、商品房销售等同比继续收缩。

基建投资方面,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澎湃新闻表示,基建投资累计增速保持加快势头,背后是今年专项债发行前置,加之一揽子稳住经济大盘政策及接续政策中支持基建投资力度很大,这抵消了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对城投平台融资的抑制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带来的影响,为今年以来基建投资高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今年以来受疫情波动等超预期因素频发影响,政策面显著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基建投资提速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王青说,预计本轮疫情升温对基建施工的影响不大。

制造业投资方面,王青表示,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韧性很强,背后是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缓解“卡脖子”问题,政策面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持力度较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近两年多来持续高增;前期海外对“中国制造”需求较强,也对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制造业投资起到了推动作用。

王青还表示,10月当月制造业投资减速,主要受全球经济放缓、美欧经济衰退阴影渐浓影响,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制造业投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

房地产投资方面,王青表示,据测算,10月当月房地产投资同比下滑16.1%,降幅较上月扩大4个百分点。这与下半年以来楼市持续低迷相印证,背后是近期房企风险仍在暴露,房地产施工数据持续下滑。当前抑制房地产投资的主要原因是楼市销售低迷,其中“金九银十”成色明显不足。

王青还表示,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在市场广为传播,引发广泛关注。这意味着以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为目标,金融支持政策全面加码。预计后期政策面将在引导房贷利率下行方面进一步发力。

“在存款利率下行驱动下,未来即使政策利率(MLF利率)不动,5年期LPR报价也还有一定下调空间。这是扭转楼市预期、带动楼市尽快企稳回暖的关键。预计在各项政策调整到位支持下,2023年一季度商品房销量有望转入趋势性回升过程,但房地产投资回升还将经历更长一段过程。这样来看,年底前月度房地产投资都将处于两位数下滑过程,全年累计同比降幅也将接近两位数。”王青说道。

消费刺激政策发力空间大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1亿元,同比下降0.5%,前值2.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6575亿元,下降0.9%。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澎湃新闻表示,10月CPI当月同比录得2.1%,较前值大幅下行0.7个百分点,在价格角度利空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10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录得5.5%,持平于前值,处于相对高位区间,对居民收入增速形成一定压力。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10月餐饮收入零售额当月同比录得-8.1%,较前值大幅下行6.4个百分点,在结构角度利空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

在房地产景气度下降的背景下,郑后成表示,10月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当月同比均录得负增长,其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均较前值下行,对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形成拖累。

在国际油价同比下行的背景下,郑后成表示,10月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当月同比录得0.9%,较前值下行9.3个百分点,也对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形成利空。

王青也表示,今年以来,受疫情波动影响,社零增速所反映的消费修复过程较为波折,这也是10月社零再现同比负增的主要原因。

“进入11月,国内疫情进一步升温,对消费的干扰仍存。但11月11日优化疫情防控的20条措施发布,进一步提升了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预计11月中下旬疫情对消费的负面扰动将有所缓解。”王青说,同时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走低,11月消费同比有望反弹至1%左右的低速增长状态。这一增长水平与当前5%左右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形成对比,凸显出宏观经济“生产强、消费弱”的特征。这也意味着,接下来为稳定宏观经济大局,促进消费修复,政策面仍需要在适度扩大消费券、消费补贴发放范围和力度,填补居民购买力缺口,刺激消费需求方面继续发力。

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发力

展望未来,王青表示,近期优化疫情防控20条出台,本轮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烈度将明显低于二季度,以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为标志,后续稳增长政策也有望进一步加码。其中,在内外兼顾考虑下,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发力,短期实施降息降准的可能性不大,而财政政策将成为年底前稳住经济大盘的主要发力点,其中在税费减免、加大促消费力度方面空间较大。

11月15日,央行平价缩量续作8500亿元MLF,同时逆回购投放1720亿元,叠加11月以来央行已通过PSL和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3200亿元,中长期流动性总体已超过本月1万亿元的MLF到期量。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央行的此次操作,虽然使降准的预期落空,但兼顾了中长期和短期流动性供需的平衡,并强化了定向和结构性支持,显示出公开市场操作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达到了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防止资金继续淤积和空转套利、以结构性领域发力拉动经济企稳回升,以及兼顾内外平衡的多重目的。

“当前国内需求复苏仍偏弱,宽信用的持续性仍依赖于宽松流动性的支持,且以特定领域发力助力经济企稳回升仍是当前着力点。”温彬说,近期公布的10月金融数据、通胀等指标反映出国内需求复苏仍偏弱,微观主体融资意愿不强。为此,央行通过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进宽信用进程;并以PSL等保证大行的中长期资金供给,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继续以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的信用扩张带动经济修复向上。此外,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为银行提供低成本、长期性的资金支持,也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引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进有退、破立并举。

温彬还表示,结合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看,明年初再次降准的必要性和概率更高。在年初地方政府专项债提前发行、信贷节奏加快以“早投放早受益”等影响下,流动性或进一步收敛,需要适时降准予以配合;且此时美联储加息步伐将放缓,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掣肘也有所减轻。

基建投资方面,王青表示,伴随加发的5000亿专项债资金加快投放,以及四季度基建投资稳增长需求上升,11月当月基建投资将再度提速。预计全年基建投资累计(宽口径)同比增速将达到12%左右,有望拉动GDP增速加快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基建投资在今年稳住经济大盘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消费方面,周茂华表示,预计消费恢复有望加快。国内提升精准防疫,有助于降低散发疫情对国内经济活动抑制作用,此前被抑制的服务业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国内扩内需、稳增长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国内稳楼市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汽车消费支持措施效果继续释放,有望带动国内消费复苏步伐加快。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