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国内汽车厂商要化压力为动力

澎湃特约评论员 周俊生
2018-04-18 16:3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国家发改委在4月17日公布了我国取消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时间表。

具体来说,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四点重大方针,第一条就是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其中提到,“在制造业方面,目前已基本开放,保留限制的主要是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现在这些行业已经具备开放基础,下一步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汽车制造业成为我国第一个取消外资股比限制的重要行业,显示了中国政府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的决心和诚意。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国外众多汽车品牌企业一直希望能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也希望能够在本土市场上购买到外国优质品牌汽车。但是,按照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汽车产业政策,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中,中方股份占比不得低于50%,一家外企在华同类产品最多拥有两个合资伙伴。

这一规则设置之初,是考虑到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还很弱小,经受不起实力雄厚的外资品牌的冲击,客观上是为了保护正在发展中的本国汽车产业。

但是,这样做客观上限制了外资厂商在中国发展的空间,也限制了国内消费者使用外资品牌车的机会,并且不利于中国汽车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多年来,国内的汽车制造行业付出了诸多努力,在自主创新品牌和产品质量提升等各个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来说,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特别是自主品牌在中高级轿车、SUV领域与合资、外资品牌等方面尚有不小的差距,尚不能满足国内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而不匹配的是,一些汽车制造企业长期以来给外界“躺着赚钱”的印象,有的虽然是合资企业,但因为外资股比过低,更像是中资企业给自己披上一件合资的外衣,从而提高自己身价的手段,消费者对此其实是不认可的,只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被动接受。

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的。事实证明,依靠政府产业政策保护生存的企业是长不大的,也经受不起严酷的市场竞争的摔打。只有在市场的磨砺之下,才能创造出真正让消费者认可的优质品牌。

因此,在近几年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开放,吸收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这既是为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引入“鲇鱼效应”,以此来给国内汽车厂商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和竞争的压力,推动国内汽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在家门口购买到优质的国外名车,更多地满足国内民众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

汽车业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后,无疑会对国内的汽车生产厂商产生很大的压力。外资方可以实现对企业的控股甚至在中国设立全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外资优质品牌可以在中国直接生产,中国消费者不必通过进口就买到国外品牌车。当价格相差不大的外资和内资两种品牌车同台竞争时,消费者如何选择,是对我国汽车生产商的考验。

很显然,国内的汽车制造业“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进入倒计时了。尽管国家仍然设置了5年的过渡期,但这一时间说长也不长,而且,5年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按照国家发改委此次的部署,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外资持股限制在今年内就要取消,只有乘用车才可完整地享受到5年过渡期。

因此,我国中资、合资的汽车制造企业必须珍视有限的过渡期,把压力化为动力,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塑造让市场认可的品牌,提升国产车的性价比。只有让自己强大了起来,才能在5年后处变不惊,应对挑战。

    责任编辑:沈彬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