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庭浓度变淡的原因竟是?

2022-11-23 14: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有多少年轻人,发个朋友圈,会屏蔽掉父母?

自按下“发送”键起,父母俨然成为了你我的“圈”外人。

被屏蔽在朋友圈外的父母。/《小欢喜》

《奇葩说》曾激烈讨论过“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这个话题。马东将“屏蔽”解读为一种“保护”:“这种屏蔽是隔离、是保持距离,如果这个保持距离里面有爱,就像我对父母的爱一样,那就是一种保护。”

无论何种解读,小小朋友圈背后,切实折射出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亲子代沟。

朋友圈屏蔽父母,无外乎是子女尽力维护“我在他乡挺好的”的人设,与此相对应的,也是父母口中常说的那句——“我在家里挺好的”。

这种代际之间典型的“报喜不报忧”行为,被称为中国式家庭的“情感表达尴尬症”。

话不知所起,开口闭口都是尴尬

但不懂表达,开口便容易尴尬。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开口的勇气。

谷雨数据曾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超过60%的年轻人与父亲的联系频率低于一周一次,73.9%的子女与父亲通话时长总是在5分钟以内。

一个5分钟的电话,除去互相问候三餐,最后一句不出意外都是:“爸,我妈呢?”

在更广泛的家庭样本中,这种尴尬瞬间绝不仅仅是父亲们所面对的窘境。它在各种各样的无法理解、互相抱怨里具象化,成为子女与“父母”这个共同群体的困局。而这背后,是当代中国家庭沟通的“难言”矛盾——不知何时起,我们的家庭浓度似乎变淡了。

逐渐变淡的“家庭浓度”。/《摇滚狂花》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歌词里描绘的场景,在当下似乎已成奢望。

除了与家人的联络状况,在新周刊联合家乐品牌发起的“火锅里的情绪,家人都知道”的互动话题中,大多数调查者都借助“与家人一起吃火锅”的场景,以增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

无独有偶,中国妇女杂志社发布的《中国式家庭情感表达方式调查报告》中也有相似的观点。在家庭情感互动方面,75.5%的调查者表示在共同庆祝的家庭纪念日里,与家人一起做饭和吃饭是主要的庆祝方式。

家庭纪念日里,与家人一起做饭和吃饭是主要的庆祝方式。/图虫创意

此外,在家庭传统方面,中国家庭仍注重家族传统的传承,家庭老照片、家训、家谱都是可贵的“传家宝”。

以上种种,都是家庭浓度的多维度体现,却也能窥见家庭浓度变淡背后的原因。

家庭浓度看似“淡薄”,其实由来已久。历史文化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父母的爱意往往是“无言的”“隐匿的”。在此文化背景塑造下的一代又一代,很少能互相走进彼此的内心。

而在今天,工作和生活空间的变化,也使得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发生不小的改变。父母与子女的相处面临着时间和距离的挑战。

对于不善于向家人表达情感的中国人来说,一桌饭菜是温度计,能度量一个家庭的浓度。那些原本可以在饭桌上闲话的家常,如果要隔着屏幕一诉衷肠,总不自觉会多出几分窘迫,让我们活像一个丢掉武器的士兵。

说不清对错的矛盾,靠一顿饭“吃”开了

比起“我爱你”,中国家庭中更难以启齿的三个字,可能是“对不起”。

无论吵得多么天翻地覆。“吃饭了”短短三个字,堪称中国父母统一的道歉方式。

如果父母做的是一桌孩子爱吃的饭菜,那他们的求和诚恳程度可谓直接拉满。而孩子的回应也很直接,那就是狼吞虎咽、认真干两碗饭。

一来一回,意味着本轮“冷战”结束。

对于中国家庭而言,在品味美食之外,“吃”这件事,也承担了一项重要的家庭使命。家庭浓度,或许也是“吃”出来的。

在李安的经典电影《饮食男女》中,关于吃的主题贯穿始终。“‘食’中传情,‘餐’中表义。”妻子去世多年的老朱,和三个女儿在家庭生活中的观念冲突,无外乎都是在饭桌上发生的。

食中传情,餐中表义。/《饮食男女》

在一次家宴上,二女儿家倩举着筷子,慢悠悠说出“我们靠吃饭联络感情”——一句话点明电影主旨。而这个重要场景,便发生在冒着热气的火锅旁。

火锅之“火”,无外乎是火在味道与氛围,更重要的是——火在生活。一家老少、亲朋好友围坐在火锅旁,升起的不仅是烟火气,也是全家的和气。一堆食材“济济一锅”,诸多口味兼容并蓄,二者都是家庭包容性的真实写照。

火锅中沸腾的食物与爱,向来都是密不可分。

“烫好了,夹吧。”对于@今晚打边炉来说,吃火锅时最幸福的一刻,莫过于刚吃完碗里的,耳边传来的这句话。在“火锅里的情绪,家人都知道”的互动话题中,这是我们收到的其中一封“火锅家书”。

火锅中沸腾的食物与爱,向来都是密不可分。

在@感蟹鱼见你的家中,吃火锅早已成为了一项逢年过节的“传统”。她回忆起小时候,全家靠一口电煮锅,完成了这项心照不宣的仪式感。“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锅,更像是大杂烩。”但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听着“咕嘟咕嘟”的声音,却是她心中难得的幸福与满足。

“钱锺书说人生是一部大书,要我说啊,人生应当是一口火锅,好的坏的全下肚。”每当吃起火锅,就算是最寡言的父亲,也忍不住在腾腾热气中豪言几句。

“与家人一起吃火锅”是提升家庭浓度的秘诀,这是我们在“火锅家书”话题征集中乐见的现象。在氤氲的温暖氛围中,他们与父母敞开心扉,甚至消除隔阂。热络的火锅桌旁,不失为一个家庭沟通的理想场景。

作为一个广东人,@Ava记忆里的过年从头到尾都是在打边炉中度过的。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谈往事,聊明日。至此,一年的喜怒哀乐全都融入这一锅美味里面去了。

“与家人一起吃火锅”是提升家庭浓度的秘诀。/图虫创意

尽管长大离家后,与家人的每次相聚都尤为难得,但关于打边炉的热闹回忆,足以消解日后生活中独自面对的很多沮丧与迷茫。

因为她永远记得,妈妈一边涮着生鱼片,一边念叨的那句:“别皱眉头啦,没有什么是吃顿火锅不能解决的。”话毕,生鱼片被夹到了自己的碗里。所有不安的情绪,都一点点消解在食物煮出来的热气中,随着锅中滚烫的白汤一起煮掉。

最后,她满眼满心的,就只剩眼前筷子上的这片肉,以及明日继续努力生活的决心。

围坐一桌,最好吃顿火锅

那些与家人难忘的火锅时刻,叙写了浓浓的火锅“家文化”——

在火锅旁共尝美食,打开饭桌话题、寻觅代际间的共同语言;又在开涮中传递关心,让一家人的感情升温、加浓。

在演员陈佩斯父子最近拍摄的短片《火锅家书》中,也有同样的火锅时刻。陈佩斯端上陈大愚最爱的胡椒猪肚鸡火锅,借火锅之名,为儿子解开心结。“人生啊,就如同这火锅,30°c是不会沸腾的。火候到了,自然开锅。”

陈佩斯同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将肚子里无法直言的关爱,都随着猪肚鸡全部倒在了一顿火锅里。

面对陈大愚的自我怀疑,陈佩斯豁达地说道:“不论你是哪块料、多久能熬成火候,只要你回家,爸就给你炖火锅。”话里话外,都传达着“家,是最好的底料”的人生哲理。

古人常饮醇酒以助文思,今因火锅有感执笔家书。饭后茶余,陈佩斯将这段对话凝结为一篇写给儿子的“火锅家书”。

“为家加一点料,加一点快乐,生活才能越涮越有滋味。”喜剧演员陈佩斯父子对“家文化”有很深的感触。

陈佩斯父子对“家文化”的感触。

“家,是生活的底料。”围炉而坐,不如围坐一“锅”。毕竟,烟雾缭绕、人声鼎沸,才是对人间烟火的最好注解。

作者:王子岛

校对:杨潮

排版:嘻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