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窝子邂逅“杨木匠”,木雕技艺令人叹服

2022-12-03 11: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四川彭州市海窝子邂逅“杨木匠”

“杨木匠”叫杨顶春,他是四川木雕刻的非物质遗产名人。出生于木工世家,自幼随父学习木工手艺,专攻雕刻,如今木雕手艺远近闻名。我早就知道他的木质雕刻技术了得,他雕刻的每件木雕作品都是自己设计,自己打磨,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技艺精湛,独具匠心,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作品远销海内外。

 

几天前儿子休假,因疫情不能远游,只能北出成都60余公里,沿彭州市湔江溯流而上,在蜿蜒的九曲回环“臂腕”处,有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浓厚的古镇海窝子一游。海窝子没有“海”,却是与金沙遗址、三星堆一脉同源的古蜀之都。这里有两个传说:一是“蜀王鱼凫,田于湔山,建都瞿上”,旧时帝王的象征是龙,俗话说龙潜于海,所以后人把当地称为“海窝子”;二是与地理有关,古镇靠山边有一石洞终年有冷泉水流出,村民称其为是“海眼”,也即“海窝子”。也是因疫情,到这里来的游客很少,街上少行人。走进海窝子古镇,踏上青石板的路,就仿佛走近了历史的岁月,在旧时光里穿梭。

 

见一临街店铺,店招高悬“杨木匠”,这一招牌我在其他地方见过多次。店中摆满各种物件,仿佛是个木雕世界。屋中无人,只傍边屋前有一长桌,桌上放了许多雕刻工具,坐着一中年男子,手中拿着工具,在打磨着什么。他见我在店外张望,便笑着对我说,你尽管进去看嘛,那些都是我做的。他的话是那么热情,笑容也很真诚。我打量他,人较瘦,不高的身材,带一工作帽,腰上拴着围腰,眼镜在头上顶着,很精干的样子。“你是?”“我是杨木匠。”我以为他是这店的伙计,我话还没完,他却很快地回答了我,放下了手中的活,向我走来。

 

没想到他就是老板,他就是“杨木匠”。他带我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参观了他雕刻的木件。如不是他告诉我,我真不相信这些艺术品,出自这么个不起眼的人。那天我们俩一见如故,他带我到屋后,看他堆放的一些木头,还有一大棵金丝楠原木。在我的眼里,这些就是一堆烂木头,他却告诉我,这些木头全是宝贝疙瘩。特别是那棵金丝楠原木,这是外地一个客人用大车运来,让他设计制作物件的,就这件东西要一年多才能完成。我问他有没有徒弟,他说没有,就一个人做。学雕刻,还得要绘画基础,一般的人坐不下来啊。他只给有关企业搞过培训,讲过课。樊建川到这里来过,听我对樊建川较熟,他告诉我他为建川博物馆带过两个人,主要是为建川博物馆修补古家具的。

 

杨木匠的祖辈曾流浪江湖, 以匠人身份糊口度日。在当地,曾祖就擅长传统木工和木雕技艺,曾有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传世。杨木匠的爷爷就跟当时远近闻名的“沈扁担”,学习根雕,沈家见杨木匠的爷爷善学,便将其女许配给他。从此,杨、沈二家雕刻技艺得以流传。他们慢慢地走近了庙宇,学习了古人木雕佛像技艺,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走出了自己的路。

 

杨木匠的父亲杨朝德颇得祖辈真传,虽在当时走乡串户给人打家具,却仍潜心研究雕刻技艺,参与众多庙宇的重建,在当地名气很大。从杨顶春的曾祖父到他的父亲这一辈,他们一家都从事木匠这一行业,耳濡目染,十三岁初中毕业的他也入了这行,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木雕。在父亲眼里,勤奋好学的儿子是一块学习雕刻的好材料。但父亲从没有为了让他继承家业强迫他学木雕,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顺其自然。

 

1966年出生杨顶春,为世家木雕传人,发展至今,他已是“杨木匠”第五代传人。他的木雕技艺精准,堪称行业内佼佼者。杨顶春告诉我,他曾随父在建筑队,参加过庙宇修建雕刻工作,通过自学,考起了建筑助理工程师职称。在不断提升对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文创产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几次被彭州市任命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和彭州工匠。被几家全国知名木雕企业聘用。他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见过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听过众多的神话传说。他参加庙宇的重建修缮工作,在浙江省辖东阳县城,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工地,他被宋代的东阳木雕图案结构精巧迷住,在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国木雕最早的实物木雕鱼面前流连 ,这些中华木雕的精髓,已深置在他的记忆中。从幼时的好奇,到成年的技艺谋生,参加庙宇的建设,到如今年已五十的他,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发展彭州海窝子旅游,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海窝子,为四川,为成都,为彭州的旅游业贡献他的力量。

 

他自豪的对我说,故乡的山水犹如一幅幅国画,在他的心中,在他自己的雕刻作品里。我的作品总有这片土地的影子,这是我雕刻作品的魂。如今他少参加大型的建筑雕刻活动了,主要从事人们喜欢的小型雕件制作。他制作的范围很广,品种很多,小到挂件、手串、梳子,大到茶具、摆件、根雕、仿古家具等,精工细作,都有创意。 

 

一张小桌、一杯茶、一把小凳,刻刀在手中变幻运转,他伏案于屋檐下,专心致志,在心里描绘构思图案,在木材上奏刀行云,一坐就是一天,在自己的天地之中驰骋。潜心雕刻,传承祖业,在器物中融入自己精神和灵魂。

 

他制作的木梳和全国有名的谭木梳有一比,这是他匠心独运的结果。从最初的选料,到最后的成品,一把纯手工木梳需要经历30多道制作工序,而制作使用的工具则达20余种。他说木梳是人与木头默契沟通,让世人梳理人生、从头做起。器物有魂魄,看似平淡曲奇,其中却凝聚着他对精品的执着,坚持与追求。“杨木匠”精湛娴熟的雕刻技艺,优美精巧的木雕作品,是古镇的一抹亮色。这是祖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愿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和传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