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苏一天开跑9场马拉松:除了展现“面子”,更考验“里子”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18-04-24 14:01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砰!”“砰!”

随着发令枪响,扬州马拉松、南京仙林马拉松等多场赛事,过去这个周末在江苏开跑。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统计,之前的一个周末,4月15日上午,江苏更是有九地同时开跑马拉松,从苏南到苏北,从黄海之滨到洪泽湖畔。

2015年被称作马拉松元年。自那之后,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办赛城市也从一线城市迅速蔓延至二三线,以及中小县城。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马拉松对于经济实力不同、人文环境迥异的各个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所追逐的效应是什么?赛事汹涌的背后,更多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所需?

以经济大省江苏为例,澎湃新闻梳理近两年的马拉松赛事,从地域分布看,经济实力更优的苏南明显多于苏北,旅游天赋更高的城市较其他也更为热衷。

同时,一拥而上之后,城市马拉松也已逐渐开始洗牌。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苏北多个城市在2016年热闹办过一届马拉松后已陷入停摆,再次举办时间未知。

2018年4月21日,江苏省南京市,当日上午8时,“活力仙林”为主题的2018南京仙林半程马拉松比赛在羊山公园开跑。 东方IC 图

场次多花样多

每年的春秋两季,都是跑马好时节。

对于主办方来说,每一次动辄上万人参与的马拉松,都是对组织能力、财政支持、服务水平的巨大考验。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在组织马拉松赛事方面有良好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有超过40场马拉松在江苏开跑。2018年,这个数字只增不减。

澎湃新闻注意到,马拉松赛事在多个维度正呈现多元化趋势。比如,在距离上,分全马、半程马拉松和迷你马拉松。在马拉松运动专业程度尚且不高的情况下,完成难度相对较低的半程马拉松,往往更受各地主办发和参赛者欢迎。

在参赛选手方面,出现了专门针对女性跑者的“女王跑”。比如今年3月底举行的南京浦口女子半马,以及4月15日举行的无锡女子半马,苏州也在2017年下半年举行了女子半马赛事,受到大量女性跑者的欢迎。

在比赛时间上,江苏宿迁曾在2016年独树一帜地举办过一届“荧光半程马拉松”,也就是夜跑比赛。

甚至在跑步方向上也出现了分野。4月15日,国际垂直登高大奖赛无锡站比赛在无锡“第一高楼”国金中心举办,又被称作“垂直马拉松”。和向前奔跑不同,“垂直马拉松”考验的是选手向上攀爬的实力。

办赛逻辑

从区域来看,经济实力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明显更多。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江苏长江以南五个设区市的马拉松赛事,一年可达到30场左右。截至目前,苏南地区的县级城市中,仅丹阳没有组织过或近期计划举办马拉松。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是否开办马拉松,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联,也与当地的交通、服务等要素密切相关。

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举办马拉松时,马拉松往往不会是单纯的体育比赛,还会和当地产业特征相结合。

比如今年4月15日,全国百强县龙头城市昆山首次举办马拉松。澎湃新闻注意到,昆山当地媒体称,除了“美丽”牌、“服务”牌,昆山马拉松还有“两岸”牌。

昆山是老牌台资高地,10万台商台胞在昆山工作生活。因此,打出“两岸一家亲”主题的昆马,被当地媒体解读为“昆台从产业相融到心灵契合的深度融合发展平台”。

半年前举办的太仓中德马拉松和昆马有异曲同工之妙。公开资料显示,县级太仓市目前坐拥280余家德企,以及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等产业园区,对德合作堪称遍地开花。

反观江苏长江以北八座城市,马拉松赛事平均数量普遍不及苏南地区。然而,数量少并不意味着热情低,苏北也不乏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县城。

比如洪泽湖畔的几座县级城市。湖东岸的洪泽、金湖都已连续数年举办马拉松赛事。

金湖县副县长高昌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拉松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我们想通过举办马拉松推动金湖县住宿、交通、旅游发展,把潜在资源变成‘财源’,推进金湖县各方面迅速提高。”

洪泽湖西岸的宿迁泗洪,近年来更是形成了一年两赛的机制。除了上半年的生态湿地半程马拉松,下半年还会举办稻田国际半马。

泗洪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马拉松对当地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带动是明显的。数据显示,2017年,泗洪接待游客突破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3亿元,达到新高。

还有苏北“经济洼地”灌云县,在“终结化工大县,向旅游大县转型”的背景下,于4月15日首次开办了灌云国际马拉松,吸引了3000名选手参赛。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热衷于开办马拉松的苏北县城存在共性,往往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或有着旅游强县的目标。

用马拉松带动旅游,实现“弯道超车”,已成为部分相对落后地区的共同捷径。

2018年4月22日,2018年中国扬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扬州马拉松公园广场鸣枪开跑。 视觉中国 图

“自上而下”

王宗平认为,中国大部分马拉松赛事目前还处于追求社会效应的阶段,政府办赛的目的,更多是为了通过取得社会效应实现经济效应。

有分析人士认为,和国外“自下而上”的办赛逻辑不同,中国马拉松整体还处于“自上而下”的推动中。

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下简称《行动方案》)。

国家发改委解读称,《行动方案》是有效拉动体育消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发展短板的有效手段。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又有政策鼓励支持,各地办赛自然你追我赶。

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有时也会导致赛事受干扰的因素较多。澎湃新闻了解到,苏北某县区在2016年举办过一届马拉松后,停滞至今。

当地体育局知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首届马拉松办得有些瑕疵,当地领导赴外地学习办赛经验后,得知“马拉松跑死了人,问题拖了大半年无法解决”,就决定不再办了。

苏北另一个县城情况有些类似。据当地文广新局知情人士透露,2016年办了一届后,2017年因为相关领导不支持再办,所以搁浅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马拉松赛事的连续性、品牌性,往往是一座城市马拉松赛事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办办停停,无疑对地方和赛事本身形象不利。

办好需要“底子”

“虽然马拉松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供给总量不足、赛事结构不优、服务质量不高、市场潜力未充分释放等问题”,2017年9月,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司长郝福庆表示,问题突出体现在马拉松赛事“报名难”、“参赛难”,多层次赛事数量仍然偏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赛需求。

事实上,在政策和大环境推动下,马拉松正一边“开花”一边“洗牌”。有序的组织、良好的体验,都是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所必需的“底子”。

据公开报道,国外有马拉松赛事优秀主办方对于办赛经验的总结就是,应充分适应和尊重参赛者的需求,并给参赛者和观众带来难忘的体验。

而这,将是马拉松赛事在短暂刺激地方消费外,可能会给办赛地带来的良好的长远口碑以及经济效应。

“出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展示,多数马拉松参赛选手往往会发布朋友圈、微博,这等于几千人同时给当地做了一次免费广告。”王宗平认为,社交媒体对于赛事的带动作用无法忽视。

然而,社交媒体也是把“双刃剑”。如果赛事组织和体验做得不够好,被数千人集体吐槽,那么对于当地的形象则会起到反作用。

因此,马拉松除了展示“面子”,还相当考验“里子”,比如赛事组织、保障水平等等。马拉松比赛,一定程度上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