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懂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就明白了孤独、无常、命运

2022-11-28 19: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范仲淹有诗云:“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

那年,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到河南南阳:

修亭、筑阁、造百花洲、设立花洲书院,教化民风,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天,他收到朋友滕子京从岳阳寄来的信,还有一幅洞庭晚秋图。

滕市长说,我管辖范围内的岳阳楼已重修完工,邀请范诗人拨冗写篇美文,宣传宣传。

朋友相求,岂能拒绝?只是,范仲淹并没有到岳阳楼打卡,怎么写?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加上幼年在洞庭湖畔读书的记忆,这位文坛大佬很快脑补出一篇文章。

这便是“北宋散文的压轴之作”——《岳阳楼记》的缘起。

时光倏忽,悠悠千年,人去楼空,沧海桑田。

岳阳楼依旧屹立在洞庭湖畔,惊艳了千年时光,《岳阳楼记》依旧在书卷和朗朗书声里流传千年。

文中的经典名句,彰显了范文正公的人格魅力,也成为仁人志士的人生信条,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

读懂《岳阳楼记》,你就会明白孤独,无常,命运。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范仲淹手执笔墨,遥想洞庭湖无限风光:

秋天,秋雨绵绵,阴风怒吼,浊浪冲天,连月看不到太阳,那些文人就会伤春悲秋,一副凄凄惨惨戚戚的样子。

春天,春暖花开时,晴空万里,沙鸥翔集,湖面恢复平静,那些骚客又会心旷神怡,遇上点喜事愈发精神抖擞。

总之,湖面的风光随天气改变,游人的心情又随风景而定。

《岳阳楼记》中这两句,说的是风景,也是世情。

天气变化莫测,人们的心境随之流转不定,一霎柳暗,一霎花明。

范仲淹站得高,看得远,认识这种心态的桎梏。

他所追求,是无所偏颇、兼容并包的大格局。

这种格局,就像苏东坡任职杭州时,闲来游西湖写下的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在他眼里,晴天,阳光灿烂,波光粼粼;雨天,烟雨朦胧,别有韵味。总之,晴天雨天,都很好,各有各的好。

这种格局,也像苏州留园内的一个亭子,亭上有一匾额,写着: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意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管怎样的风景,其实可都值得欣赏,真正的智者,日日是好日。

一个人,若以分别心看待万物,便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西方大哲人罗素曾说:幸福的本源,是人生的参差百态。

心态正了,才能顺其自然,活得也就没那么累了。

胸襟广了,才能海纳百川,笑看世间生旦净末丑。

格局大了,才能包罗万象,领略旅途中的气象万千。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人生一世,总在上下求索。

幼年丧父的范仲淹,随改嫁的母亲从苏州到了长山的朱家,改名朱说(yue)。

朱说同学好学上进,励志苦读。

每天早早起床,煮一锅粘稠的粥,凉了,切分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拌上腌菜。

吃饭的问题就这样解决,将更多时间用于读书。

长大后,得知身世的他很想争一口气,决定出人头地,有所作为。

于是背起行囊,带上喜欢的琴和剑,去往大名鼎鼎的应天书院。

剑胆琴心的少年,风尘仆仆的远方。星光熠熠,不负赶路人。

在学院五年,他除了早起,晚上还用冷水洗脸,赶走瞌睡虫,继续挑灯夜读。

他谢绝同窗赠予的美食,宁愿喝粥果腹,只为抵制诱惑,克制欲望。

他在佛前发愿:此生若不为良相,造福百姓,便愿意做个良医,普济苍生。

这位断齑画粥的寒门贵子,26时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仕途,载沉载浮,一步步成为受世人敬仰的范仲淹。

他所求的仁人之心,是处世的热忱之心,做事的赤子之心,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千古圣贤读书心。

这是他读书的志向,也是他活着的信念。

曾国藩家书中有言: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鸿雁因为信念,跋山涉水,飞跃千里,只为去南方度一个暖冬。

对待读书要像对待信仰一样坚定,对待信仰要像对待读书一样深情,那必然会有所成。

持灯者,行将远。

有志者,事竟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八个字,是范仲淹的人生观。

不因事物美丑而喜怒,不因个人得失而悲欢。

世界风起云涌,我自人淡如菊,如如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正如庄子《逍遥游》中一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岳阳楼重建完成时,滕子京的朋友和部下纷纷前来表示祝贺。

他觉得没什么值得庆贺,反倒想痛饮一场,再凭栏恸哭一场。因为,他想起自己被贬岳阳的失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既是勉励朋友,也是在鞭策自己。

电视剧《清平乐》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明道二年,范仲淹因直言进谏触怒宋仁宗,被贬到桐庐。

马车到了桐庐郡,他与迎接的老友谈笑风生。

驻足四望,觉得虽然被贬,却有幸来到这么一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

于是脱掉鞋袜,踏进山溪,掬一捧溪水,畅饮一番,然后开始吟诗。

旁人感慨,被贬而有如此心境,除了范希文(仲淹),也是没谁了。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取得一点小成绩,就飘飘然,忘了几斤几两,受了挫折,一下子就蔫了,还要怨天尤人。

总之,得意也忘形,失意也忘形。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讲《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一句说,得意忘形也好,失意忘形也罢,都是没有修养,心有所住的表现,心被某个东西困住了。

人生苦短,想通了,凡事便没什么值得斤斤计较。

世事无常,看开了,当明白顺境逆境应泰然处之。

摆脱情绪的枷锁,以平常心看人间百态,超然物外,不计得失,那一切都不是事,人生也自然处处喜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愁,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概括范仲淹的一生,那就是:忧。

他所忧,不为宝马雕车、凤箫声动,是忧国忧民,忧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除了在庙堂秉公谏言、主持改革,还治水修堰、兴办学院、戍守边疆 。

不管身处何方,他都为家事、国事、天下事操碎了心。

皇太后刘娥去世后,宋仁宗亲政。很多曾受太后打压的朝臣站了出来,对她进行各种批评。

同样被太后打压过的范仲淹秉公直言,提醒宋仁宗,应该看在太后所做功劳的份上,掩其小故,全其大德。

宋仁宗听取建议,下令不准众臣妄议太后往事。

在河南睢阳讲学时,一个叫孙秀才的人想要获得游学费用,范仲淹赠予他一千文。

第二年,孙秀才又来,范仲淹照样赠予一千文,问他为何要游学四方。

他说,家有老母,无力赡养,又不甘心荒废学业。

范仲淹想起自己的求学生涯,愿意给孙秀才一个读书的名额,每月还可得一笔钱财供养。

秀才很珍惜这个机会,发奋苦读,十年后成为受人尊称的“泰山先生”。

以推己及人的心理,打开皇帝心结,维护朝廷安稳,又以推己及人的心理,慷慨解囊,为别人排忧解难。

范仲淹和他敬仰的圣贤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从寒门走出的范仲淹,获得贵人相助的孙秀才,都在告诉世人一个道理:

当你自己有了出苦耐劳的毅力,随遇而安的能力,命运自会给出最好的安排。

你成为怎样的人,就有怎样的命运。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古人,我同谁一起呢?

范仲淹在心里发出这一声叩问。

这叩问背后的孤独,像唐代诗人陈子昂,因为报国无门下,独自登上黄金台,向天地发出那千年感喟。

作为无名之辈,如果我们够选择,谁不想过一种庭前花开,屋后桃李,鸡犬相闻,闲来撸猫的生活?

但这样,就不孤独了吗?

有一期脱口秀大会,主题是《别怕,只是孤独》。演员王建国用一个段子阐述了绝对孤独的内涵:

一个看坟地的人,手机没电了,他想充电,方圆十里只有他一个人,他想逃跑,但是不能,他需要靠看坟这份工作偿还贷款。

这时候,他最害怕和最希望的是同一件事——有人跟他说句话。

那真是孤独得一点招都没有。

最后王建国说,其实他非常喜欢孤独,只有孤独让他感到平静、安全。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自己生活里的看坟人。

但别忘了,学会在孤独中与自己相处。

熬过每一个孤寂至暗的日子,终会迎来生活的甘甜。

正如林语堂说的:“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

——熬过孤独后,生活也可以孤独的这么人情味十足。

因为孤独,是阅世的智慧,也是向内探索的勇气。

猛虎总独行,牛羊才想成群。

心有所向者,独行亦可成众。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却惊艳了几个世纪,后世都说只有《滕王阁序》可以媲美。

就连明末文人金圣叹喜欢毒舌,却也在读过《岳阳楼记》后大加赞美:

“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

白云苍狗,往事越千年,相同的困境总在不断重复上演。

但平凡如你我,都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迷茫时前行,悲伤时自渡,绝望时发光。

天地悠悠,人生漫漫,这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原标题:《读懂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就明白了孤独、无常、命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