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本土优秀译者的培养是关键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2-11-30 09:0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11月26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西部会议中心召开。百余名专家学者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为主题,就“汉学家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学的海外受众与文明互鉴”等5个议题深入探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方法和路径,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献计献策。

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朱振武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研究三部曲”中的《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在会上首发,另一本《归异平衡》即将出版。

会上,朱振武谈到,“有西学东渐,自有中学西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学文化具有多样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长久以来,在中外学者持续的艰辛努力之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

《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在会上发布,《归异平衡》即将出版。

苏州大学教授季进则指出,“三部曲”的出版对于我们厘清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中国文学研究、海外汉学、世界文学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汉学家为世界各国人民建构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学文化的想象空间,是中外文学文化交流对话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汉学家群体在帮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上功不可没。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卢敏、复旦大学教授王建开、南京大学教授刘云虹分别围绕残雪小说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中国当代作家徐则臣作品译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几个关键概念与问题刍议以及莫言作品在法国的接受度等相关议题进行探讨交流,并对汉学家群体有力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给予高度评价。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离不开汉学家们的艰辛劳动和付出。一代代汉学家们通过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了客观全面的中国形象,让世界看到了多位、立体、真实的中国。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与会专家看来,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的实质性提升,除了依靠汉学家群体的译介,充分利用国际汉学资源和市场媒体的宣传作用,还应重视我国优秀译者的培养和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

中国外文局译审、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认为,中国文学外译任重道远,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需要关注读者视角,当务之急是培养中外译者,强化中外合作,扩大译者圈。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最根本的是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学、学术著作翻译成外国语言。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中国古代典籍还是当代文学作品,西方汉学家群体一直是翻译的主力军,这是由翻译的基本规律和语言之间转换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要促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最好采取中外合作的翻译模式。”

“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