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线上读书会|错误但有用:为什么专家有“盲点”

天地无用/整理
2022-12-02 10:5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印度的波斯君王们

时间:12月2日(周五)15:00

地点:ZOOM会议(ID:82988273467)

主讲人:布莱恩·奥尔(瑞士洛桑大学南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南亚伊斯兰研究教授)

人们时常忽视前伊斯兰时期波斯历史和波斯王权形式对印度历史的深远影响。事实上,在将近八百年的时间里主导印度政治生活的社会文化范式便源于波斯-伊斯兰王权。印度宫廷使用波斯语,并首次将其广泛传播至南亚各地。与波斯语一同出现的是构成统治基础的社会和文化规范。本讲座将探讨德里的苏丹们如何借鉴和改写源自前伊斯兰时代波斯历史的王权和治理模式,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帝国事业。    

谈“自然主义谬误”

时间:12月2日(周五)18:00-20:00

地点:腾讯会议(ID:39384036495、53546351466)、哔哩哔哩(房间号:22391891)

主讲人:尚新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自然主义谬误”的术语最初由英国哲学家摩尔(G. E. Moore)于1903年提出,指哲学伦理学中的一种理论(逻辑)错误。摩尔认为哲学史上的许多哲学大家都犯有这类错误,并提出尖锐批评,不仅引发学界的长期争论,而且导致20世纪道德哲学的结构性改变。本讲座将围绕摩尔的论证进行评介和讨论。

残雪的“激情世界”——残雪最新长篇小说《激情世界》及其作品分享会

时间:12月2日(周五)19:00-21:00

地点: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视频号

嘉宾: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丛治辰(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在编辑残雪小说的过程中,你的阅读经验与评价体系在它面前都失效了,时时回荡在脑海中的是:她为什么会这样写小说?她到底是怎么想的?12月2日晚,我们邀请了两位文学研究者贺绍俊与丛治辰一起,走进那个独一无二的残雪,他们如何理解残雪的“激情世界”?又该怎么回应“失语”的编辑?

历史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

时间:12月2日(周五)19:00

地点:腾讯会议(ID:202144270)

主讲人:夏春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在4年前批准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为什么要专门成立历史理论研究所?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唯一新建研究所,该所名称为何定为“历史理论”而不是“史学理论”?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的学科布局有何特点?推进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我们存在哪些短板、须突破哪些瓶颈?主讲人尝试结合牵头组建历史理论研究所的体会,就上述问题谈点一得之见,希望大家能共同思考、推进研究。

错误但有用:为什么专家有“盲点”

时间:12月3日(周六)10:00-11:00

地点:ZOOM会议

主讲人:James Choi(耶鲁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英国统计学家George Box有一句名言:“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其中有些是有用的。”这句话的含义是,每一个试图预测某一过程的理论模型都将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永远不会准确地捕捉实际行为。话虽如此,即使一个模型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但如果它足够接近,也可能是非常有用的。然而,耶鲁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James Choi认为,由于各领域专家们片面地遵循了这句名言,他们往往被引入了歧途。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观点和预测都是错误的?北京时间12月3日,Choi教授将论证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分享他最近广受关注的研究“来自畅销书与教授们的个人理财建议对比”。

中日妖怪研究研讨会

时间:12月3日(周六)13:00-16:40

地点:ZOOM会议

嘉宾: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小松和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誉教授)、陈岗龙(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等

自2018年起,国际日本研究中心通过与中国学者一同举办中日妖怪研究研讨会,不断深化了两国学者的相互交流。本研讨会旨在展示日本妖怪研究的前沿成果,加深对中国丰富的民俗形象的理解,并拓展面向未来的妖怪研究的可能性。

帝国霸权还是世界大同:德意志历史上的世界观

时间:12月3日(周六)15:00

地点:腾讯会议(ID:831827321)

主讲人: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在过去的1200多年间,德意志人的世界观在两种极端之间徘徊:或是围绕“帝国霸权”的幻想进行的各种实践,或是以“世界大同”为理想目标的种种尝试。两端之间则弥漫着多种样态的民族构想。本次讲座以1076年主教叙任权之争、1492年贝海姆的地球仪制作、1507年瓦尔德泽缪勒的世界地图面世、1697年莱布尼茨有关中国文化的论述、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1990年两德统一等六个历史瞬间为例,探讨德意志历史上的世界观变迁及其文化意义,尝试总结德意志民族在寻求自我及其同世界关联等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主义与民族精神:启蒙语境中的赫尔德》读书会:深入厘清赫尔德的精神来源和历史影响

时间:12月3日(周六)15:00-17:30

地点:腾讯会议(ID:184512024,密码:999999)

嘉宾:冯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贺晴川(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等

纵然名留青史并为后人所称道,十八世纪德意志学人赫尔德的精神来源和历史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学理性开掘。作为现代浪漫精神的理论先驱之一,赫尔德的话语实践中透露出何种启蒙时代的信念?他对历史主义的奠基和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意味着什么?他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国内首部赫尔德研究文集《历史主义与民族精神——启蒙语境中的赫尔德》汇编了诸多西方学人从不同学科和问题维度研究赫尔德思想的经典成果,力求全面展现这位复杂深刻的思想家的历史形象。为了更进一步开启对西方现代性的深度理解,华夏出版社与《先进辑刊》特邀来自不同学科且对德意志近现代思想具有共同兴趣的人文学者,围绕《历史主义与民族精神》一书展开多元研讨,以求拓展思维版图,促进学术进步。

数字经济下的劳动

时间:12月4日(周日)8:30-17:30

地点:腾讯会议(ID:233673445)

嘉宾:赵鼎新(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Mary L.Gary(美国哈佛大学博克曼网际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等

当今中国社会已深刻觉察到“技术革命”的巨大威力。平台技术、算法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纷纷涌现,成为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力,其创造出新一代的劳动者,改变了他们的生产与再生产模式。浙江大学社会学系计划举办《劳动与社会》系列论坛,希望以此论坛为基础,搭建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激发国内劳动社会学界关于相关议题的持续对话。该系列论坛将分三次举办。第一次论坛将于12月4日在线上举办,围绕“数字经济下的劳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数字技术革命催生出了一系列新型的社会现象与议题:平台究竟是交易场所抑或是生产空间?算法是否如我们想象一般强大,掌控我们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是如何通过技术步步为营地与权力与制度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的?为了全面、系统地探索这一系列问题,此次论坛邀请不同学科背景、学术训练的学者展开讨论,以期激发学界关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的持续讨论。

艺术、神话与祭祀

时间:12月4日(周日)14:00-16:00

地点:腾讯会议(ID:368567874,密码:1204)

主讲人:潘祥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媒介域联盟讲座第五季“媒介:作为方法与理论的中国”,本次邀请南京大学的潘祥辉教授来为大家领读《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当代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最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复调北京

时间:12月4日(周日)18:00-21:00

地点:腾讯会议(ID:461781136)

嘉宾:彭雨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季剑青(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等

本次研讨会将分成三场,主题分别为:复调北京、图像北京以及沦陷北平与中日公共文化空间,六位学者将分别做主题发言。

雅与似——朝鲜宣祖时期的唐诗接受特征

时间:12月5日(周一)19:00

地点:哔哩哔哩·社科文献、社科文献微信视频号

主讲人:张景昆(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张景昆的《唐诗接受史研究——以朝鲜宣祖时期为中心》,以“三唐”诗人为中心,创作与批评、选本相结合,文学与文化相结合,勾勒朝鲜宣祖时期的唐诗接受历程。本次讲座,张景昆将线上与大家分享这本新书。

《使女日记》及其续集中的有毒生态

时间:12月6日(周二)15:00

地点:ZOOM会议(ID:6138643892)

主讲人:彼得·哈居(匈牙利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顾问、教授)

2010年代末,女性主义反乌托邦小说蓬勃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及其续集。小说的电视系列改编也处于这个趋势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是在一个更有环境意识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必然影响到对1985年小说和续集的解释。本讲座将会从当前环境危机,特别是污染危机和气候变化的角度,对最近的女性主义乌托邦进行解读。

附:线下活动预告

上海|回到鲜活的历史现场:自叙传的魅力

时间:12月2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融书房

嘉宾: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郭勇(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广涛(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

自19世纪中叶国门被打开后,日本便进入了一个波谲云诡、也稍稍有些波澜壮阔的近代,在文明的进程上,开始了从前近代国家向近现代国家转型的重大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期推出的“近代日本名人自传丛书”,选择了一批在近代日本舞台上出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物的自叙传,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12月2日晚,丛书的三位译者——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郭勇、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广涛,将做客陆家嘴读书会,与各位读者分享对三部自叙传的解读,并试图由此勾画出日本近代史的真实轨迹。

上海|《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创作分享会

时间:12月3日(周六)13:30-17: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赵丽宏(诗人、散文家)、张烨(上海大学教授)、缪克构(诗人)、胡中行(上海诗词学会顾问)等

上海市作家协会于2017年制订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创作的方案设想,邀请20位上海诗人采用长篇叙事组诗的形式,创作了现代新诗版和旧体诗版两个版本。经过多次研讨修改提高,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本次读书会邀请部分诗人嘉宾来分享该书的创作过程,以及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对史诗的创作手法、体例等作交流探索,让读者感受中华创世神话的魅力,进行中华文明的文学探源。

上海|解读生肖文化在周易时空信息中的再表现

时间:12月3日(周六)13:30-15:3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24号艺术书坊一楼

主讲人:蒋伟(画家)

生肖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因其通俗性兼趣味性而沿用至今。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民间文化,它与周易、五行、阴阳八卦、天干地支等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可以说,探究生肖文化,就是探究中华文明背后的人文内涵。12月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蒋伟将在艺术书坊一楼举办主题讲座&现场签售暨“蒋伟生肖文化主题小品展”,以讲座加展览的形式,带领读者深入认识生肖文化。

上海|《热夜之梦》——《权力的游戏》原著作者乔治·马丁笔下 吸血鬼的光荣与梦想

时间:12月3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52楼朵云书院

嘉宾: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沙青青(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程衍樑(播客主播)

《热夜之梦》是乔治·R.R.马丁198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是马丁作品中销量仅次于“冰与火之歌”系列的经典。小说以19世纪的密西西比河为故事背景,被评论家描述为“布莱姆·斯托克与马克·吐温的结合”。12月3日下午,我们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沙青青、播客“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共同聊聊乔治·马丁笔下吸血鬼的光荣与梦想。

上海|人生是一部长篇小说——现代城市人为什么需要阅读

时间:12月3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B1演讲厅(黄厅)

主讲人: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教授)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地带,也是现代人成长的多元空间。如何在快速变化的转型时代打开新颖的人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讲座以“城市人的文学阅读”为主线,讲述《雾都孤儿》、《都柏林人》、《布鲁克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挪威的森林》、《太阳照样升起》、《包法利夫人》、《傻瓜吉姆佩尔》等八部经典作品的城市体验,透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生选择,探讨城市发展中的人性价值。

上海|《十年寻羌》新书首发式暨观影会

时间:12月3日(周六)14:00-17:00

地点:徐汇区肇嘉浜路1111号美罗城B区5层SFC上影影城4号厅

嘉宾:高屯子(摄影家、独立电影导演、文化学者)、李蕾(畅销书作家)、牛皮明明(作家)、李鑫聞敬(策展人、作家、制片人)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夕格、直台两个羌寨的700多位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山寨迁往他乡,九年后他们回乡祭拜祖先、迎请祖神。迁徙与回归的路上,人与祖先、人与乡土、人与祖神的悲欢离合,令人感慨动容。中国摄影家、独立电影导演、文化学者高屯子耗费十年时间拍摄并记录下这个过程,他为何要做这件事,为何要寻羌,寻羌寻的又是什么?本次新书首发式,我们邀请高屯子,以及樊登读书APP“李蕾讲经典”主讲人、畅销书作家、前央视主持人李蕾等嘉宾,与读者分享《十年寻羌》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并一起欣赏高屯子拍摄的相关纪录片。

上海|当普通人开始写作——《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新书共读会

时间:12月3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

嘉宾:秀英奶奶(作家)、吕永林(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芮东莉(科普作家)

普通人如何写作?为什么写作?我们通过写作,能获取什么,能改变什么?秀英奶奶和儿子吕永林、儿媳芮东莉与您一同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

上海|侠之大者: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与我们的生活

时间:12月4日(周日)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入口

嘉宾: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黄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诗亮(《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金庸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武侠小说的精神在‘侠’字,不是‘武’字。‘侠’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主持正义,这种精神在社会上会永远存在。”以武为形,寓侠于武,这种“侠义精神”甚至能折射在现实生活中,给予我们力量与勇气。本场讲座,三位嘉宾将通过对话的方式带领我们一起探索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领略金庸文学的独特魅力,探讨金庸小说与我们的生活之关系。

上海|在欲望的社会里,低欲望地活着——《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新书分享会

时间:12月4日(周日)17:00-19:00

地点: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建投书局4楼传记图书馆

嘉宾: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教授)、陈嫣婧(书评人)、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在物质主义盛行、高楼林立和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有一位作家为人类的勇气、智慧、自我身份和伟大感而战斗,这位作家就是索尔·贝娄。他曾说过:“而小说是当代的一舍棚屋,一个遮风挡雨的精神庇护所。”阅读贝娄,就是找回被现代生活驱逐的本真。12月4日晚,建投书局联合读客文化,特邀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青年学者、书评人陈嫣婧以及媒体人、节目策划人郝汉一起,聊聊如何在“欲望社会,低欲望地活着”。

上海|嘿,年轻人!——邓安庆《望花》新书分享会

时间:12月4日(周日)19:00-20:30

地点:虹口区瑞虹路188号瑞虹天地月亮湾2楼207一见图书馆

嘉宾:邓安庆(作家)、项静(作家、评论家)

勇敢、佛系、热血、躺平……围绕着年轻人,有太多标签。而在青年作家邓安庆的小说《望花》中,年轻无法被准确定义。小说有结尾,但年轻的生活还没有。在《望花》背后,还有怎样的弦外之音?12月4日下午,译林出版社联合一见图书馆,邀请邓安庆、项静与你共读《望花》,谈论小说与现实之间的隐微层次。

杭州|贵族之诗:德意志文化与艺术——陆大鹏新书《德意志贵族》分享会

时间:12月3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拱墅区丽水路58号远洋乐堤港B区B103单向空间1F

嘉宾:陆大鹏(译者、世界史研究者)、孔亚雷(作家)、罗逍然(中国美术学院特聘讲师)

德意志贵族与文学历来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在古典和浪漫派时期,德意志贵族当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他们是德语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除了文学之外,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芭蕾歌剧等,也是贵族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活动既是贵族的休闲,也是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12月3日,我们邀请读者朋友们来单向空间,听陆大鹏、孔亚雷和罗逍然聊一聊德意志贵族迷人的文化与艺术生活……

成都|共拼古建筑精彩细部

时间:12月4日(周日)10:00-12:00

地点:天府新区天府大道南一段918号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寻麓书馆

主讲人:张宇(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由梁思成主编、刘致平编纂,它就像是这样一本“航海地图”,里面不仅包含营造学社所调查的各处古建筑以及整个分析,更将其中的详部照片按它们在建筑物上的部位分门别类——如台基,栏杆,斗拱等——辑为图集,每集冠以简略的说明,并加以必要的插图,专供国式建筑图案设计参考之助。“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系列读书会第三期,也是系列最后一期,我们一起共拼古建筑精彩细部。

成都|西风东渐:知识分子改变中国

时间:12月4日(周日)14:00-17:00

地点:天府新区天府大道南一段918号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寻麓书馆

主讲人:周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祛魅的世界,我们如何重寻文化的价值?新时代下,我们如何唤醒士人精神的回归?12月4日,“中国士人精神的知识考古”系列第三阶段最后一讲,谈谈晚清至民国,西风东渐下,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成都|汉语诗歌的美学原则

时间:12月4日(周日)15:00-17:00

地点:天府新区嘉州路168号麓坊中心A馆3栋2层新山書屋

主讲人:曹纪祖(作家)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无疑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审美境界,使一个人能感受得到灵魂深处的悸动。12月4日,作家曹纪祖来到现场,从诗歌出发,带我们领略诗歌中的美与生命。

西安|影像空间中的城市折叠

时间:12月4日(周日)14:00-16:00

地点:莲湖区星火路22号老城根G PARK商业街区1F方所·设计力实验室

嘉宾:陈华(摄影艺术家)、董钧(艺术家、策展人、导演)、王杨(纪录电影导演、影评人)、薛明(纪录片摄影师)

影像作为当下历史书写最直接生动的方式,作为影像创作者我们该如何去记录或表达?这是一个用影像书写的时代,本周日,我们邀请了四位西安在地影像创作者来到西安方所,他们是摄影艺术家陈华、纪录片导演王杨、纪录片摄影薛明和导演艺术家董钧,探讨在西安这座独具特色的古城空间中,关于创作、生活的一些思考。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