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迈向碳中和,汽车产业链需要合纵连横

澎湃新闻记者 周纯粼
2022-12-08 14:15
来源:澎湃新闻
汽车圈 >
字号

在碳中和目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愿景下,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已经驶上快车道。

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8.5万辆和528.0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产销连创历史新高。

但与此同时,车企仍然面临着电动车业务不赚钱的局面,传统车企可以依靠燃油车业务反哺新能源车板块的亏损,但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则是“卖一辆亏一辆”。一方面,这是由于行业仍然面临着“缺芯贵电”的挑战,另一方面,车企,尤其是新势力公司,尚未达到行业所说的“年销10万辆盈亏线”。

在此环境下,车企如何平衡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和产出?纯电动路线是唯一解吗?企业如何抓住与电动浪潮共同兴起的智能化机遇?车企光卖电动车就算“可持续发展”了吗?

针对这些问题,在澎湃新闻首届可持续出行大会举办前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车企和电池企业应协同开拓市场

针对当前布局电动化的盈亏平衡问题,师建华指出,既然一些车企看好纯电动技术路线,把发展电动汽车作为长远目标,那么就要想办法控制成本。而当前时期,动力电池占电动车价值大头。从车企角度而言,可以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协同供应商同步开发和科学生产管理等方面来控制和降低成本。

同时,师建华认为,作为电池厂商,也应合理设计价格体系。既然其利润率水平较高,那么理应有价格调整空间。“不应把所有成本波动都让车企承担,供应商价格应该有商量的余地”。他表示:“只有利益共享、同舟共济、协同发展,才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实现双赢。”

师建华建议,车企也可以自己布局生产电池。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车企一般会将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生产与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同时安排在整车厂,以利于对整车性能和质量的把控。同样,在电动汽车领域,车企布局电池业务也有利于整车品质和性能保证,有助于整体业务的稳健发展。“直接进行电池的研发、设计、生产,至少能对电池成本、技术细节有更清晰的了解,即便还需要部分外购,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控制整车生产成本。”

他认为:整车企业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是与电池企业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控制成本、稳住市场。二是布局电池生产,直接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和产品,既保障了企业供应链可控,又实现了“整车企业的价值所在。”长期来看,这也是整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新势力造车要坚持得住

而关于车企自造电池,其中一个关键议题是:是否负担得起新业务。比如,对于特斯拉、比亚迪这类高销量的企业,他们可以承担布局电池产业的成本;而对于年销量还在10万辆左右徘徊的新势力,他们或许没有额外的资金支撑电池业务。

对此,师建华认为应该区分来看。“对于比亚迪来说,它基础业务比较扎实,布局电池是在优化自身的产业链,这种业务拓展是稳健发展。可以通过原本的整车业务将电池业务养起来,不太会有问题。”而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资金本来就都靠融资资金支撑运转,而且当前还处于卖车不赚钱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再去布局电池业务,就不一定赔得起。”

师建华指出,当前造车新势力应该学习长城、吉利等民营企业当初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依靠不忘初心的坚守,才有了今天的厚积薄发。 “希望新势力们安下心来,好好打磨产品,把钱投入到关键的技术和关键的零部件产品上,通过产品本身的硬实力逐渐打开市场,扩大份额,从而摊低成本。”而布局电池领域或其他核心部件,应该是站稳市场、实现良性发展之后再考虑的事。

他指出,对于新势力公司而言,只有坚持得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允许多种技术路线共存

虽然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4%,眼下看纯电动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主流。但师建华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还不具备对燃油车的完全替代性,混动、插混、增程,以及清洁燃料等,都有发展的空间,多种技术路线共存,动力多元化将长时间存在。

师建华指出,纯电动汽车之所以成为新能源汽车主流,与强大的政府支持力度不无关系,虽然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但纯电动汽车在技术上和性能上还未达到十分完美,还存在产品整体稳定的问题。“对于电动车,人们需要考虑充电方便性、使用便利性、电池安全性、续航里程稳定性等各种问题,而对于传统燃油车人们几乎不会考虑这些基础问题,只会考虑哪个品牌更喜欢,哪款车性能更强。因此,只有当人们选购电动车对这些基础问题不再有所顾虑时,纯电动汽车性能和使用环境稳定下来,成为‘完善的产品’了,才具有了替代性。总体而言,目前新能源汽车还不是那么完美,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汽车。”他表示。

反观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既能在需要时以纯电驱动以降低油耗,又能降低使用成本,也无需考虑充电,它的存在就是基于人们最普通的节能而又使用方便的需求。“HEV没有获得过政府补贴支持,不被算作新能源汽车,但仍然能长期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师建华表示。

中国计划2035年前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新车占比达到50%,也就是说仍然有一半汽车采用各种其他动力形式,这也为动力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师建华指出:“每种技术路线都有发展机会,能否成为主流关键还是要看科技进步和技术应用的情况,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让市场做出选择,让消费者投票。”

由于新能源汽车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前景很好,获得了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但从总量上来看,依然是传统燃油车支撑大量市场,产品性能也非常稳定和完善。

汽车智能化,自研还是买买买?

眼下,电动与智能这两个话题几乎绑定出现,因为电动车的电气架构更适合搭载需要大算力的各类新功能。消费者也不再将车当成单纯的移动工具,更是可以交流互动的伙伴。因此,智能化成为了当前汽车行业最热的赛道之一。

不过,智能化并不是车企的强项,相比之下,软件、算法、芯片是科技公司更擅长干的事。那么,车企要抢占这条赛道,是从零开始自研还是合作收购,或者直接买买买?

师建华认为,对于产业链扎实、资金雄厚的车企巨头而言,是可以进行自主研发的。作为新时代的核心技术,车企理应掌握它。比如大众集团就在通过Cariad公司进行自研。这样做的缺点是进程缓慢,但可以构建持续发展基础和保障。

同时,他指出,通过与软件、科技公司合作,直接采购技术的方式是另一条路径。但这么做同样有风险,优质良性的合作伙伴是稳定合作关系的前提。

眼下看来,比较保险的方式是,通过入股、收购,开放合作、引进团队的方式快速掌握核心技术。

总之,无论是自己从零开始构建智能化体系,还是采取合作、引进的方式,最终都会“殊途同归”,“车企必须要掌握智能化所需的核心技术体系。”

迈向碳中和,光卖电动车还不够

电动智能时代的确为百年历史的汽车行业带来了新气象,不过,企业在追逐产品花哨、科技炫酷的同时,不要忘了电动汽车存在的更大战略意义——实现碳中和。

师建华指出,首先在电动汽车产品方面,需要变得“更低碳、更高效”。比如随着国家能源革命的推进,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更多清洁的电。其次,还应提高电动车的利用率,只有使用率提升,电动汽车的减碳效果才越显著。从这点而言,需要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充电技术的发展,以提高电动汽车使用方便性。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利用各类技术路线汽车产品的优势。比如改进能切实降低油耗的HEV的能效,持续提升燃油汽车效率水平,提高插电混动汽车的用电率,。而在商用车领域,我国正在推广氢燃料电池车以及混动、纯电动和清洁燃料汽车以实现低碳物流。

“而跳出汽车产品本身,全生命周期减碳才是产业责任,要求汽车行业全产业链共同努力。”师建华表示。

这里牵涉到的领域就更多。比如上游零部件制造是否使用绿色能源,零部件本身是否采用环保低碳材料,改进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低碳管理等等。再比如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将动力电池使用寿命延长,在寿命耗尽后通过循环利用,形成低碳循环经济模式。

在师建华看来,不论是电动化事业还是更宏观的碳中和事业,都需要产业链的合纵连横才能实现。而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的具体转型过程中,车企、零部件供应商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难免会经历痛苦转型、盈亏失衡、技术争论。

这是一场百年难遇的产业革命,也是一场绝处逢生的优胜劣汰。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场转型也或将使其迎来蜕变,浴火重生。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