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城市志|十年绿色发展,西宁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澎湃评论员 与归
2022-12-03 11:3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石峡新开武定关,东西流水南北山”“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柳拂翠烟”,清代西宁籍诗人张思宪咏叹家乡的诗句,让人对青藏高原上的这座山水之城心驰神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12月1日,西宁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体会议强调,要聚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力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水平建设高原绿谷城市,以系统观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定不移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门户、共同守护“中华水塔”的重大政治责任。

近日《2021年青海省各市州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西宁绿色发展指数为86.71,居八个市州首位;成功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

绿色,已成为西宁的城市底色;生态,已镌刻进这座城市的发展基因。“绿水绕城、青山如画”的美丽图景,正在徐徐铺展。

2022年9月24日,航拍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绿色经济:省会唯一的“无废城市”成为全国示范

提起西宁,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青海省会。事实上,西宁还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少有的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更是一座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绿色之城。

2021年,西宁常住人口为247.5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GDP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对全省贡献率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60%。而在这样的数据中,绿色经济的表现相当亮眼。

众所周知,判断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够不够现代化,绿色含量大不大,并不是看经济总量,而是看三大产业比重。过去十年,西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由3.7:49.4:46.9调整为3.8:33.5:62.7,第三产业占比提升15.8个百分点,不仅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62.7%的比重也超越了很多大城市。

具体到农业方面,西宁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助推乡村振兴。过去十年,累计建成99万亩高标准农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1%,创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67个,“河湟田源”区域农用公共品牌成为西宁特色农产品形象代言。

工业方面,西宁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5.7%;国内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在西宁建成投产。西宁不仅正在培育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其锂电产能更是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西宁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坚持。西宁拥有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8家;其碳纤维技术、光电转换效率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入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2021年,西宁成功试点打造西北唯一、全国省会唯一的“无废城市”,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由1.38吨/万元降至0.87吨/万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4%,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9.35%,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在这样的成绩基础上,西宁实践形成的“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牧场模式”等3个青藏高原无废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试点模式汇集并在全国推广示范。西宁模式成为全国的示范,也更加鼓励着西宁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

绿色环境:旧貌换新颜的西宁实现绿化越阶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西宁的城市建设也充满了“绿意”。

西宁地处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城区平均海拔超2200米。很多没有去过西北的内地人,对其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中。事实上,西宁这些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打造高原“绿谷”城市、“洁净”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好转。

摊开地图,可以清晰看到,西宁城区东西狭长,南北两山对峙,辨识度相当高,是我国最为典型的峡谷城市之一。城区基本沿着湟水分布,南北则是连绵的山脉。在过去,这些山脉的植被很少,数代西宁人花了30多年时间,使得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由7.2%提升到79%,可以说完全凭借人力,将“秃山”变成了青山。

再以西北地区最为典型的水土流失问题为例,十年来,西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926平方公里,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在各类绿化上,西宁的改变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十年来,西宁完成国土绿化50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新增园林绿地1.87万亩,人均公园绿地由9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6.6%增长到40.5%,成为西北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

要知道,西宁年均降水量仅为380毫米。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年降雨量<400mm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20%,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20%,就已经达标;年降雨量400mm~800mm地区的城市,达标标准为森林覆盖率≥30%。

对比之下,西宁的绿化已经实现了越阶。整体来看,完全打破了“干旱缺水、缺林少绿”的传统印象。

而在这两年比较关注的湿地方面,西宁也初步打造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这一数据,甚至超越了有着“鱼米水乡”之称的诸多江南城市。

绿色生活:把钱花在民生上的西宁造就幸福城市

如果说,青山绿水是美好生活的“褥子”,那么蓝天白云则是美好生活的“被子”。

在近些年引发大众关注的空气质量方面,西宁十年累计完成“煤改气”、低氮锅炉改造3000蒸吨,率先在西北地区建立“环境卫生清洁指数”,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绿色建筑占比达到62%;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34.7%,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4%,连续6年领跑西北省会城市。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西宁成功申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主城区“煤改气”在北方城市中实现率先清零,大气环境质量连续7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这些改变,无不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

经济抓上去了,环境打造好了,市民才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随着市民休闲健身需求的增长,西宁近年来高标准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免费低收费开放65个学校场地和社会场馆;全市目前已有体育场地近6000个,人均体育面积由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

市民想要散步、跑步,那么就要有赏心悦目的绿道。西宁绿道目前已建成465公里,贯穿全市,且沿绿道骑行可到达湟中区、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部分景点,形成了广泛的、规模化的城市绿道体系。

不只是一些看得见、听得着、闻得到的变化,在市民精神、城市文化上,西宁的软实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如集中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等创建活动,使得广大市民节水意识显著提升,2021年全市用水总量为5.29亿方,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

西宁还建成了12个美丽城镇、611个高原美丽乡村,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4200公里,农村电网4000余公里。这要得益于,西宁始终坚持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着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实现了城乡共享发展成果。

十年来,西宁努力克服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足,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宜居度,“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基本建成,实现了西部高原城市的绿色巨变。

从缺林少绿到绿水青山,到实现“城市换装”;从“风卷黄沙满天飞”,到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景交融,西宁山水如画城如歌,展现出了高原古城的多彩魅力。西宁的绿色之变,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份特殊的观察样本。

海报设计 白浪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