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淄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都了解吗?

2022-12-07 17: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每个城市

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

在淄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呢?

作为淄博人,

你是不是都知道,

还是没有全知道呢?

一起来涨姿势,

盘点部分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淄博文化吧!

01

孟姜女传说

 

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齐王欲在此处吊唁,孟姜抵制,要求按仪节到宫舍祭祀。齐王允诺。杞梁安葬后,孟姜仍悲痛万分。一日,她行至郊外(源泉村北齐长城下),“抚棺大恸,涕泪俱尽,继之以血。齐城忽然崩陷数尺……”(《东周列国志》载)。孟姜绝望,遂赴淄水(今源泉北)而死。为纪念忠贞烈女孟姜,博山有4处姜女泉。孟姜女的故事在博山世代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民歌至今仍在博山民间传唱。

按《左传》等史书上所载,孟姜女乃春秋时人,比秦始皇早约300年,通过查资料、现场考察、民间调查,考证了孟姜女的年代、国籍、身份和死亡背景,确定了其死亡地点,还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本来面目;通过传说中孟姜女的形象,使人们认识到古代妇女的善良性格和战争带给她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孟姜一哭动天地,甚至改变了齐国之俗。至今博山中老年妇女仍是长歌代哭,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寄托哀思。孟姜女式的哭腔在农村的广泛流传,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哭文化。

02

聊斋 俚曲

 

聊斋俚曲的流传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传承者。聊斋俚曲是清初大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音乐文学体裁,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的说唱与戏剧作品,其形式类似今天的琴书说唱与地方戏,所用曲调是借用当时流传的几十种曲牌音乐(填词)演唱的(因作品中未附曲谱,仅靠口传,至今只凭录音整理记谱十数首)。因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

2006年5月20日,聊斋俚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3

五音戏

 

///

五音戏

五音戏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至今传统戏<大裁衣>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唱词,如:“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秧歌唱来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省境内流行的柳琴戏、茂腔、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五音戏是山东地区的独有汉族戏曲剧种,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04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四大民间传说其一,其他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它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5

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周村烧饼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叶,周村贾商会集,各种小吃应时而生,一种上贴烘烤胡饼的“胡饼炉”传入周村,饮食店户的师傅采纳焦饼薄香脆的特点,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资冶通鉴》记载,汉桓帝延熹三年 ( 公元 160 年 ) 就有贩卖胡饼 ( 即芝麻烧饼 ) 者流落北海 ( 今山东境内 ) 。清末至民国周村郭氏人家成为制作烧饼的唯一专业户。1958 年公私合营,由郭云龙老人之子郭芳林携祖传工艺和秘方合人原周村食品厂。同年,周村人民政府代表全区人民向毛主席赠送过大酥烧饼。

周村烧饼作为淄博市周村名吃,曾获“山东省免检产品”、“国家绿色食品”等荣誉。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恒帝延熹三年,就有贩胡饼者流落山东境内,世代相传,风靡各郡县。周村烧饼的特色是“薄、香、酥、脆”,堪称饼中一绝。“形似满月,薄如秋叶;落地洙散碎。

2008年6月7日,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6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淄博陶瓷充分利用当地的陶瓷资源,创造了色彩缤纷的陶瓷文化,在制作工艺上形成了粗犷豪放、简洁明快的风格。

淄博陶瓷题材广泛,从日用品到陈设品再到园林建筑用瓷,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鲁中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面貌。现代细瓷中的滑石瓷、高长石瓷、高石英瓷、骨质瓷荣获了国家发明奖,被选为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用瓷,成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重要标志。

淄博地区从8000多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西周时,齐临淄城内已经设立制陶作坊。魏晋南北朝时期,淄博开始生产瓷器,唐宋时期,制瓷技艺不断提高,瓷窑遍布各地,有名的瓷窑有寨里窑、磁村窑、博山窑。明清时期,博山成为全国一个重要的陶瓷生产销售中心。建国后,淄博陶瓷开拓创新,开发出许多新瓷种,刻瓷艺术独具一格,形成自己的特色。现在,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等产品已经远销海内外70多个国家地区。

2011年5月23日,淄博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中国文化遗产名录。

07

高青桃核雕

核雕艺术传承地为高青县高城镇。本地的桃核雕刻,是以桃核为原料,艺人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状、麻纹、质地,随形就赋,精心布局,运用浮雕、镂雕、圆雕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崔传芳,几十年潜心研究核雕艺术,传统作品有牡丹花篮、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园林系列,创新作品有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奥运会徽系列。核雕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吸引了省内外收藏家慕名而来。

核雕是中国汉族民间微型雕刻工艺,多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也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核雕所塑造之意境万千,山水、人物,还有园林等等,世间百态尽在其中。

来源:文旅淄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