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魔都漫步丨从历史穿越到未来的北外滩

苏杭/建筑师、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
2022-12-10 10:19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居民来说,观展、快闪、网红探店已经成为日常休闲生活的部分。今年来迅速崛起的北外滩也在积极布局数字经济时代新赛道,着力打造北外滩元宇宙发展和应用示范区。北外滩丰富的近代工业遗产和不断聚集的高新业态,与陆家嘴、外滩遥相呼应,逐渐勾勒出上海“黄金三角”的整体轮廓。

数字经济让人们的消费内涵悄然发生着变化。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消费场景和模式,也改变了居民的消费行为和结构。传统的消费品和服务正在经历数字化包装和升级,消费对于传统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占比逐渐降低,人们也开始追求随之而来的非物质化商品。商品的数字化、虚拟化也就促使消费内容发生改变。

在北外滩散落着不同年代、风格的历史建筑,其保存、更新和开发亦是北外滩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历史建筑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何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中,保护的是什么?开发的是什么?历史建筑与数字经济和其他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层面进行梳理和思考?

在《关于提升北外滩地区功能的调研报告》中,有一段话尤为醒目:“当前提升北外滩地区功能,还需协调旧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之间的关系,为北外滩塑造‘城市经典’;打造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的活跃增长极,为北外滩输送‘新鲜血液’;唤醒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为北外滩注入‘精神力量’。”

基本上,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采用了三个基本的模式:一是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存,延缓开发;二是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在保护和硬件升级的基础上,引入新兴业态和产业人群;三是利用点位更新,带动片区更新,从多个尺度层次同时推动城市更新。

修缮保存:两江交汇的工业福地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

这是茅盾先生在小说《子夜》开篇描绘的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之处的景象。上世纪初的软风吹过苏州河两岸的船只,黄埔公园和外白渡桥,又吹向了对岸。历史上,这里曾是美租界沿江地带的一部分,后合并到公共租界。在这条沿江岸线上,码头林立,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贸货物、进步思想、先进技术由此登岸。商业、产业、娱乐业繁荣发达,是上海最早进入现代生活的区域。

根据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的对北外滩历史的梳理,美租界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生活路线,沿着吴淞路、乍浦路、北四川路向北发展;另一条是生产路线,沿着杨树浦路所在的滨江地带向东开拓,早期的码头、仓库、货栈、工厂等产业与黄浦江平行分布。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两江交汇得天独厚的港口区位相遇,在沿江的生产线路上,曾经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来水厂、煤气厂、火力发电厂,让北外滩成为二十世纪初上海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旧址;东大名路817号。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上世纪初,民族资本在夹缝之中寻求发展,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以实业救国创立烟草公司,后将总厂设立在北外滩,1932年产烟约10万箱,占当时上海60家华商卷烟厂总产量的19%。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品牌之一建国之后,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并入上海卷烟厂,90年代时南烟股权划入上实控股,成为香港上市公司成员企业。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已经成为上实控股的重要成员企业。在尚未确定建筑未来承载的功能的情况下,贸然开发是对历史建筑巨大的浪费。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楼于1915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沿街南立面横分三段,规整对称,五层楼高,通体灰白。自从建筑落成起,两端塔楼顶部具有东南亚寺庙风格的尖顶,就像是一张“南洋”品牌文化的广告一样,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标”。

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是对建筑结构、材料、构件的修复与保存,也是对建筑在历史中的功能和意义的保存。这种地区的集体记忆是市民形成集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必须予以保护和挖掘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城市历史建筑改造的课题下,工业遗产由于其体量大、结构复杂,对再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工业遗产属于工业空间,与现代商业空间需求差距较大,在空间整合、流线设置、人员和物流管理方面比其他历史建筑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工业遗产本身巨大的体量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地标”,其视觉呈现和对城市周边区域的带动效应和其他建筑相比又有着先天的优势。

如今安静矗立在高阳路上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旧址,似乎还等待着历史的续章。

功能置换:数字经济与历史建筑的对话

百空间永兴仓库;杨树浦路61号。图片来源:百联资控

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配套的仓储、物流、运输等设施也不断完善。惠民路上的永兴仓库便是上海仓储业中最有名的仓库之一。永兴仓库是1929年康益洋行因贸易需要而在虹口、杨浦交界地段建造的。1937年,美国席梦思公司曾登记于此,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公司撤出上海这座仓库由南北两栋钢筋混凝土建筑组成,总面积达到同类仓库之最,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库”。

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命运不同,如今的永兴仓库已经完成了更新改造工作。2021年,百联资控对永兴仓库进行保护性开发,遵循了历史保护建筑开发最常见的功能置换策略,现代或未来社会需求的功能置入历史建筑之中。功能置换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并将水电、通风、停车、智慧运维设备置入原有空间,使之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一方面对原有承载功能进行替换,引入适应地区发展的新兴业态,成为地区城市更新的动力源头。

永兴仓库的改造,保留了室内400多颗六边形梅花柱和近百年的8吨载重货运电梯,由天窗引入的自然光线抚摸着混凝土表面百年的时光印记。无梁楼盖被保留下来,暗示着这座建筑曾经的仓库属性。功能方面,首层将利用沿街空间引入特色商铺,二层至六层为未来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办公空间。首层保留了一个小型公共展厅,可以展出艺术家的作品;天井部分则成为艺术快闪、拍照打卡、直播拍摄等活动空间,为未来虚实融合的新业态预留了舞台。

在已经入驻的一层商铺中,值得一提的是门面在杨树浦路上的“沪鲜面馆”。面馆经营了近40年,今年从惠民路搬迁到永兴仓库,镇店之宝还是那碗牛舌拌面,吸引食客们从城市的另一头飞奔而来。“沪鲜面馆”的入驻也为换上新颜的永兴仓库保留了一份市井之中的烟火气。

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在旧建筑中创造新的历史。永兴仓库的未来,同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策略息息相关。面对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将带动物理空间响应,这对区域经济产业形态和节点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2021年12月,上海经信委印发了《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首次将元宇宙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近期,上海市政府又接连公布两项重磅文件,即《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在 2022 年将发起设立百亿级元宇宙新赛道产业基金,打造 10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100 家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并计划到 2025 年,上海元宇宙产业规模突破 3500 亿元。随着政府层面对元宇宙产业的加码,永兴仓库也承接了新的使命。2022年2月,虹口区发布了“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为永兴仓库授牌“元宇宙虹口1号空间”。

片区更新:滨江地段的未来景观

国际客运中心里的“音乐之门”。澎湃新闻记者 董怿翎 图

如果从浦东向北外滩望去,除了“浦西第一高”的白玉兰广场,江边巨大尺度的国际客运中心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标。描述人工智能的电影《Her》的导演Spike Jonze将这里作为取景地之一,来表现未来世界的城市景观。

北外滩的滨江地段的景观充满着不同于陆家嘴摩天高楼的“未来感”。在城市尺度的滨水景观的格局设计上,北外滩的片区更新规划充分考虑了公共空间的设计,并将绿地和慢行系统充分融合,让巨型尺度的建筑所塑造的城市界面成为陆域和水域共享的景观资源。滨江贯通的带状景观系统中,还散落着许多历史建筑,将这种新旧历史建筑对话所形成的空间张力融入独特的城市魅力之中。

世界会客厅:北外滩路8号。视觉中国 图

在扬子江码头落成的“世界会客厅”正是片区更新的典范。码头2号和3号码头仓库由美昌洋行建筑师施美德利设计,虽然并未列入历史保护建筑,但经过历史调研和价值评估,设计团队仍然参照历史保护建筑修缮的相关要求,从历史风貌恢复、墙体保护和特色构件保留等方面着手修缮,完整保留了它们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将外滩的城市特色风貌延伸至北外滩片区。

最终这两栋仓库和新建的1号仓库整体改建成为“世界会客厅”,承接国家级大型公共文化与迎宾、会议活动。该点位的更新同时带动了海鸥饭店、日本领事馆旧址的历史建筑保护更新和该地块整个景观脉络的梳理,形成富有层次的城市滨江天际线。

城市漫步:从过去到未来

无论历史还是未来,都与当下的现实息息相关。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举世瞩目的城市化速度与规模的背后,是地方传统和文化的不断衰弱。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如何让城市的特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得以保存,是城市管理者、学者和居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城市漫步是一个了解城市特质的窗口。通过对一个片区的行走和阅读,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建筑过去的历史,区域的经济和人口,以及未来发展的政策和方向。在人们所熟悉的作为空间和文化的上海,有很多区域正在经历着快速的更新和迭代,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城市漫步更像是对某个城市区域进行一次切片式的深度观察,从文化的角度来重构一个区域的过去和未来。

作为一名生活在上海的建筑师和策展人,在北外滩工作的经历给我重新认识这个片区的机会。无论是微更新项目还是展览策划,我都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可以走进北外滩,去了解她的故事。只有人们通过了解,形成文化上的认同,才能对城市的特质进行保护和传播。

(本文作者苏杭系建筑师、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

在北外滩感受时空穿越,了解更多故事请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或点击这里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