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纬31°⑦|从每天喝醉到“好好活下去”:重返汶川震源点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王万春 王鑫
2018-05-10 07:46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编者按

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

穿越北纬31°的这些城镇与村庄,2008年5月12日,承受了最为沉重的关注与哀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2018年3月下旬起,澎湃新闻沿着北纬31°那些触动心弦的地名行走,寻访一个个家庭的故事。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度尽劫波再回望,为不负逝者,更为不负生者。

位于北川映秀镇的漩口中学遗址,当年该校有学生1527名、教师133名,地震导致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随着时间流逝,会忘记一部分,不可能全部忘记。”进入新恋情不到三个月,50岁的张小兵很精神,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好几岁,回忆10年前的这场灾难,他双眼发红,长时间沉默,眼泪忍不住地流下来。几分钟后,他才调整过来,叹息道:“不好说”。

十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逾8.7万人遇难。这场地震的震中在映秀,震源点在映秀镇向西约2公里的群山深处——牛圈沟(当地人又称牛眠沟)。张小兵自小在牛圈沟长大,是离震源点最近的家庭之一。地震中,张小兵失去了12岁儿子和年过六旬的父母,成为“一人户”,全家只剩他一人。

在很长的时间里,张小兵怕天黑、看电视和睡觉,怕看到别人家的小孩,他不敢出门,每天喝酒把自己灌醉,想把自己封闭、麻痹起来。抱着“活着的人要好好活下去”的信念,张小兵努力遗忘,组建新家庭,虽屡遭挫折仍不懈努力。他认为两次婚姻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前妻没真正经历过地震,无法理解地震伤痛。张小兵决定向新女友“坦白”,让她多了解点地震,多了解他过去的人生。

根据当地风俗,没有找到遗体或其衣物,无法起坟,张小兵只得选择老屋附近的一处地方,给遇难的父母拜祭。

张小兵还有一个心结,地震发生后,他没找回父母的遗体,甚至连父母的一件衣物都没找到。根据当地风俗,这种情况下,他没法给父母起坟。每到清明、春节等拜祭时间,他都会回到牛圈沟,在老家原址附近祭拜父母。2016年,牛圈沟开发砂石,张小兵的老家原址已不存在,他只得选择一旁尚未被破坏的地方祭拜,把并排堆放的两块石头当作父母的坟。

断裂带上的映秀

张小兵是映秀镇张家坪村人,早年外出打工,后留在映秀搞建筑。他的家乡映秀被外界所熟知,还是十年前的那场地震。

映秀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当地正大力发展旅游业。

映秀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在对外宣传上,今日的映秀已建设成温情旅游小镇: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等产业正在复苏,像凤凰涅槃一般浴火重生。

震后,映秀由广东东莞援建,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3月下旬,还是映秀旅游业的淡季,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多,镇上的客栈、饭店有些空荡,但大家都为即将到来的“5.12”准备着。一位客栈老板透露说,“5.12”前后的客房紧张,他家的客栈都满房,一位客人甚至提前一年付了房费。

震后,映秀镇由广东东莞援建,一栋栋3层楼房拔地而起。

映秀由广东东莞援建,镇上居民多利用自家房子经营客栈和饭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的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最大烈度达11级,涉及四川、甘肃、陕西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

位于映秀镇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以下简称“震中纪念馆”)公布的数据显示,地震造成4625万人受灾,其中374643人受伤,87149人遇难,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造成城乡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其中四川灾区7717.7亿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此生灾害举世罕见。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由三支断裂组成。映秀镇在龙门山断裂带上,是地震的震中,震源点位于映秀镇向西约公里的群山深处牛圈沟。

据震中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地震发生前,映秀镇有常住人口约1.2万人,加上外来人口共有约1.6万人,地震导致映秀约7800人遇难,其中映秀户籍人口遇难6566人。

相关照片显示,地震后,映秀镇中心几乎被夷为平地。多位映秀本地居民表示,地震后,穿越映秀镇的岷江一度断流。

地震后的映秀镇,一片苍夷。

逃生与救人

地震发生前夕,张小兵在映秀镇上,当天14时许,已过饭点,他等来带他做建筑的师傅。

张小兵选了一家“豆花饭馆”,老板娘是熟人,她家的菜实惠可口,张小兵是熟客。天“闷得死”。老板娘与其他人在打麻将,张小兵和师傅要了两碗豆花和几个蒸菜,“刚上桌,一口酒都没喝,地震就发生了”。

听到一阵阵闷响,张小兵不知道响声来自哪里,后发现桌子开始摇动。师傅最先反应过来,说是地震,跑得快,张小兵没反应过来,跑慢了,“豆花饭店”的木房斜塌下来,擦伤了他的右脸。

所幸,木房没有完整坍塌,张小兵爬了出来,他发现街上灰蒙蒙的,什么都看不见,“不知道方向,走在路上碰到人了才知道有人”。“豆花饭馆”的老板娘也跑了出来,但为了拿东西,她返回已塌掉一半的木房内,不久,木房整体塌,她却没能再出来。

约1个小时后,天空开始慢慢亮起来。和镇上的多数人一样,张小兵第一反应就是小学,大家都往学校方向跑,“娃娃都在啊”。

映秀小学位于镇上的西北面。为了提高映秀教学质量,映秀取消了所有村小,映秀小学成为该镇唯一的小学,几乎集中了整个镇上适龄上学的孩子。

由于街上的房屋未全部坍塌,张小兵向小学行进的速度很慢,他得小心观察,看前方的房屋是否安全,是否会坍塌,确定房屋短时间内不会倒后,他才快速通过,同时,一路上还得帮忙救人,拉出被压住的伤者。

“豆花饭馆”到映秀小学这段约1公里的路,张小兵走了2个多小时。

映秀小学建设时间早,系预制板房。张小兵赶到现场时,四层教学楼已完全坍塌,很多学生逃生时被困教学楼的楼梯间。大量学生被埋,废墟下面传来阵阵哭声、喊声。相关照片显示,震后整个映秀小学仅残存一栋小楼房。

张小兵的儿子12岁,读四年级,教室位于三楼。张小兵和儿子的母亲未结婚,儿子两岁那年,她就离开了他们。

张小兵喊儿子的名字,没有回应,有些家长听到了自家孩子的声音,看到了希望。得知老家牛圈沟已整体被埋,父母凶多吉少,张小兵决定留守映秀小学,想徒手刨出儿子,但地震导致镇上一片废墟,连最基本的工具都找不到。

当晚,天下起暴雨,这场雨一下就是三天。张小兵说,后面,家属无法进入小学的坍塌现场,大家都守在外面,尸体的腐烂味已经刺鼻。

“有些孩子被救了出来,有些被救出来时还有一口气,急救人员赶紧做人工呼吸,但还是没有救回来。”那些天,张小兵不知道饥饿,不知道睡觉,一直守在那里,直到第四天凌晨两时许,儿子被抬了出来。

“第一眼还没认出来,后面我认出了衣服和鞋子,那是我给他买的校服。”在张小兵的记忆里,儿子成绩中上,性格外向,瘦高,体育好,喜欢打篮球,每天他都会送儿子去上学,下午放学又去接儿子回家。

张小兵表示,儿子在二楼楼梯间遇难,当时所有学生往楼梯间跑,很多学生被困于此;六年级的学生住四楼,有些学生直接跳楼,反而活下来;张小兵四妹的女儿读四年级,她跑得比较慢,还没跑到楼梯间脚就被压住,得以幸存。

映秀小学是整个映秀镇伤亡最为惨重的地方,400多名学生中一半学生遇难。如今,映秀小学已异地重建,防9级地震,老映秀小学遗址仅剩下一面国旗。

地震导致有400多名学生的映秀小学一半学生遇难,如今,映秀小学遗址仅剩一面国旗。

今年21岁的王梦杉读大专,是当时映秀小学四年级的幸存学生之一,她说,当时四年级共有80多人,最后活下来只有20-30人。

王梦杉的教室在三楼,她回忆,当时脑袋空空的,只知道跟着人跑,刚下二三级台阶,楼就坍塌了,她的右小腿被楼梯间的扶手压到。4个小时后,透过缝隙,王梦杉看到父亲,她拼命叫,父亲听到后,砸开预制板把她救了出来。

王梦杉的右腿留下了残疾,也永远失去了同在映秀小学读六年级的哥哥。

张家坪村

张小兵和王梦杉都家住牛圈沟,是张家坪村一组人。这里临近震源点,地震发生后,整个村民小组被山间滚下的泥石流掩埋。

张小兵家住牛圈沟,临近地震震源点,当时在家中的父母及侄女遇难,没有找到遗体。

张家坪村村支书杨加辉表示,地震导致该村34人遇难、32人重伤,牛圈沟附近共遇难20多人,其中,该村住在牛圈沟的有10多户,遇难十几人。

张小兵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工人,母亲是农民。由于退耕还林,当地山多地少,经济落后,地震发生前,绝多数村民们都住在木房里。

“侄女在外做服务员,父亲病了,她回来看看,地震当天还陪父亲去医院开药。”张小兵说,地震的爆发点就在牛圈沟,离得最近一户家中的两位老人当场遇难,紧邻的张小兵家,当时家中除了父母,还有16岁的侄女,全家当场被埋,父母和侄女遇难,遗体至今没能找到。

在杨加辉口中,妻子的妹妹蔡洪艳是当时牛圈沟少数成功逃生的人。为了逃避地震伤痕,蔡洪艳全家搬至绵阳生活,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她形容像“电影一样”。

蔡洪艳说,地震前夕,天气闷热,感觉要下雨;地震爆发前约15分钟,他们听到了很大的爆炸声,她两岁的女儿吓哭了,她和姑妈(张小兵之母)在屋后摘樱桃,姑妈哄女儿别哭了,说山里修路在放炮。

地震发生后,蔡洪艳还不知道是地震,只听见姑妈大叫“糟了,糟了”,姑妈往下跑,她也不知道往哪里逃,慌乱中,她抱着女儿往山上跑了七八米,就这短短几秒,她家的房屋被泥石流掩盖了,在家做农活的父母被埋其中。

“回忆是苦涩的,地震持续不到1分钟。”蔡洪艳还看见了张小兵的侄女,见她从张小兵家跑了出来,喊了几声“婆婆”,便不知去向。

在往地势高处跑的时候,蔡洪艳被山上滚下的石头砸伤了脚和腰,导致她至今不能做体力活。所幸,蔡洪艳的女儿没有受伤,只是当时惊吓过度,说不出话来。如今,蔡洪艳的女儿读初一。

地震阴影

10年来,王梦杉选择封存地震记忆,不愿回忆这段惨痛的经历,她和当年的同学们也很少聊起,被问起时,她会直接拒绝,“不想谈”。

地震给蔡洪艳同样留下了阴影,她怕下雨也怕打雷,至今晚上要开灯睡觉。

“失去了父母,感觉家里什么都没有了,看到别人家有老有小的,过得很开心,我就非常想念我的爸爸妈妈。”蔡洪艳说,丈夫见她整天闷闷不乐,病怏怏的,于是带她和女儿去了绵阳生活。

同样留下阴影的还有张小兵。他怕天黑、看电视和睡觉,怕看到其他的小孩, “一个月不想见任何人,把自己封闭、麻痹起来”。张小兵的一位朋友说,那段时间,张小兵晚上睡不着,每晚喜欢把自己灌醉。

地震发生后,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青壮年,抱着要继续活下去的信念,张小兵很快投入了灾后重建工作,他去做心理干预,怕失去至亲的妇女想不开,以自身的遭遇去劝解、开导。

张家坪村异地重建,新址临近213国道和岷江,斜对面就是坍塌的百花大桥遗址。这块地过去属于张家坪村,早年修建紫坪铺水库时,因水库蓄水,居住于此的张家坪村一个村民小组整体移民外迁。后来,紫坪铺水库蓄水位降低,张家坪村统一安置于此。

张小兵做过建筑,懂设计,是新房质量监督小组成员,全程参与全村新房建设。2012年,张小兵进入村委会,当村会计至今。

据多位村民介绍,地震发生后,他们住了大半年的帐篷和板房,后来为了统一规划建设,政府每月每人补贴550元,让村民们外出投亲访友;两年后,通过抽签,村民们住上了三层楼房。

震后重建,张家坪村的房子采用重钢结构,可防9级地震。

张家坪村是最早入住新房的村,该村房屋采用的是重钢结构,可防9级地震,这是因张家坪村临近震源点而特意设计的。杨加辉表示,重钢结构用于民房在整个阿坝州也是第一次,他们村的住房条件直接提高30-50年的水平。

张小兵分到的新房是“一人户”,三层近百平方米,需6.9万元,其中政府补贴1.6万,红十字会补贴了2万,张小兵自己出了3.3万。

儿子遇难后,张小兵获得了6万元抚恤金,国家给他以及儿子的生母购买了15年的保险。小有积蓄,搬进新房时,张小兵买了整套家具,“要弄得漂漂亮亮的”,可是一个人守家,他总是觉得空空的。

地震前一天,杨加辉去了黑水县。地震后的第二天,杨加辉听说整个“映秀没了”,心急如焚,但映秀的通讯断了,无法联系上。一位从映秀到都江堰的熟人在电话中跟他说,“(你的)孩子没问题,只是脚受了点伤”,杨加辉知道对方在骗他,他决定从黑水返回映秀,路断了,他就徒步走,300多公里的路程他走了4天。

到了映秀,杨加辉的妻子说,他像乞丐一样,“怎么现在才回来,两个孩子都没了”。

女儿9岁,在映秀小学读二年级;儿子7岁,在映秀小学读学前班,杨加辉没见到女儿的遗体,只看见过儿子遗体的照片,“看不到受伤,干干净净的,就一点灰,穿的还是印着小猪的裤子和凉鞋,背着小书包”。

杨加辉的家也在牛圈沟,地震中他失去两个孩子和父母。杨加辉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妻子都无法缓过来,每次想到亲人都会流泪,直到生了两个孩子,妻子才稍微好些,“今年儿子、女儿刚好分别9岁和7岁,都在(新建的)映秀小学上学”。

张家坪村在地震遇难的小孩,都通过再生育补了回来,该村还有两对双胞胎,其中一对出生在王梦杉家。地震让王梦杉的母亲马道琴失去了儿子,两年后马道琴生了一对双胞胎,都是男孩。

四段关系

努力走出地震的阴影,重新拥抱新生活,张小兵尝试过多次,过程很难。

早年,张小兵外出打工,非婚生子,然而儿子两岁时,妈妈就离开了,后来儿子也在地震中遇难。

2012年,张小兵认识一名女子,对方是一位单亲妈妈,孩子跟了男方,男方组建了新家庭,在地震中遇难。张小兵渴望孩子,但二人结婚两年没有生育,妻子的原有孩子有一个后妈,对孩子不好,他们想把孩子带回抚养,却遭到孩子后妈的拒绝。张小兵说,太多的矛盾导致二人身心俱疲,最后,他们心平气和地协议离婚。

2014年,张小兵认识了都江堰的李女士,有了新恋情。李女士长年在广东打工,有过半年的婚史。张小兵表示,刚认识3个月,双方了解不深,李女士怀孕了,于是仓促结婚。第二年,张小兵有了女儿,取的名也带“书”字,希望她像哥哥一样爱读书。

2016年,牛圈沟开始有砂石厂作业,张小兵的老家被埋位置,已被挖空。

张小兵说,婚后,妻子李女士的性格大变,对什么都不相信,疑心很重,他甚至怀疑她患有抑郁症、人格偏执症。张小兵说自己实在无法忍受,只得分开,离婚后李女士带走了女儿,甚至不让女儿跟张小兵联系,但又担心张小兵不管女儿。

反思这两段失败的婚姻,张小兵觉得,女方没真正经历过地震,无法理解那种情感和伤痛。去年12月,张小兵认识了在都江堰做小生意的胡女士,两人相处和谐,但张小兵觉得彼此还需了解,不能匆促之下进入婚姻。

张小兵的内心有个结,他给胡女士发去这样一段微信:“我知道自己对以前曾经的失去和灾难还是无法坦然接受,虽然从地震的阴暗中艰难地走出来了,但我却永远忘不掉那段记忆,有时候很(想)找个地方宣泄和释放,但这种方式不止一次直接伤害自己还连同身边无辜的人也备受煎熬!因为放不下,我怕给不了身边的人更好的希望和未来!所以,我现在很怕接受爱我的人!”

得到的回复是:“以前就跟你说过,不管以后的日子有多难,永远会陪在你身边,(我)从来没有对待一个男人这样说过,唯独是你,因为我的心装不下任何男人。”

今年49岁的胡女士有两段婚史,有一个26岁的儿子。胡女士说,对于这段恋情,家人也反对过,认为她不可能放弃都江堰的生意,独自来映秀生活,但她觉得张小兵靠得住,这些都不是问题。

让胡女士担心的是,张小兵和前妻李女士的关系,她认为李女士还未完全放下。去年国庆节,在尚未认识胡女士之前,李女士回到映秀,考虑到女儿,张小兵已做好和她复婚的准备,但李女士住两天就离开了。得知张小兵认识胡女士后,李女士主动约胡女士见面,说她和张小兵要复婚,问胡女士怎么办。

张小兵也无可奈何,他无法解开前妻的心结。

“大度也是不情愿的,如果双方过得不开心,一切都没意义。”胡女士表示,假如他们复婚,她会祝福他们,毕竟有一个孩子;若不复婚,就不影响她和张小兵在一起。

为了让胡女士尽快融入映秀,张小兵会带她到处逛逛,跟她说说当年地震的事。有村民说,张小兵和胡女士认识不久,也有争吵,担心他们的关系可能长不了。张小兵却信心十足,说他们相处得很好,没什么争吵。

回牛圈沟

异地重建的张家坪村临近岷江和国道213,背面是山,前方岷江。村民们担心,假如背后的山体发生坍塌或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村支书杨加辉直言,防护工作已做过,但村民们确实担心,当地政府也找专家勘测过,未给出明确的结论。

2013年7月10日凌晨,一场泥石流席卷张家坪村,靠近山体的一排房屋被泥石流埋了一米多深,当晚村民们吓得不敢在家。第二天,村民们被挖掘机转移至镇上,后在新建的映秀小学过渡了一个月。

在村上新建的广场一角,马道琴搭棚摆摊做游客生意,她也是张家坪村被采访最多的人。据村内宣传栏公布的规划,2018年,张家坪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全村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达到全村人口的20%,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达到全村人口的50%。

杨加辉表示,映秀的发展远景很好,但产业发展较慢,旅游业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目前,除了依靠旅游业,张家坪村种植50亩牡丹花,成立养猪合作社养藏香猪,并种植枫香树,但经济效益还没出来。

新建的映秀镇,客栈、饭店林立。走访中,有店主觉得生意不好做,希望游客再多一些。王程的妻子是映秀人,他在映秀生活20多年。作为汶川县政协委员,王程曾强烈建议开拓更多的旅游景点。

王程表示,目前,映秀大力发展旅游业,但遇到了瓶颈,游客数量少,且留不住过夜客,本地年青人没出路,只能多外出打工。

做过讲解员的震中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过去,讲解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地震,常常能把听众讲哭了,现在的讲解词都有所调整,不再全是地震悲惨的回忆,要让大家看到重建后的映秀。

一名游客参观完映秀镇的震中纪念馆后,在留言本上写道:“10年过去,依旧会泪流满面”。

据《四川日报》2018年3月15日报道,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接受采访时表示,映秀镇是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创建为全国文明村镇,将会把映秀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鲜明的特色和特殊的影响力,但与其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纪念馆设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基地管理队伍参差不齐,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讲解员服务水平不高等,缺乏现代化、科技化的展示平台。

每年清明、春节等拜祭的时候,张小兵、杨加辉等张家坪村村民都会回到牛圈沟,祭拜地震中遇难的亲人。根据当地风俗,没找到遗体,也没找到衣物,不能起坟,牛圈沟的村民们便在过去的老屋原址上拜祭。

牛圈沟是一条坡度大的山谷,当地的地震爆发点就在它的上游。公开报道显示,十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巨大而恐怖的爆炸声首先从这条山沟内响起,紧接着沟旁的山体“象波浪一样竖起,连绵垮塌。”山体崩塌和地底喷出了超过300万方的固体物质,它们以400米/秒的速度横扫了半径2.5公里的范围,横扫过程仅用了6秒时间。专家称,“当时,相当于有251颗原子弹在牛圈沟爆炸。”

震后的牛圈沟(翻拍)。

王程透露说,地震前,牛圈沟深85米;地震后,牛圈沟深25米。

如今,为了清淤,牛圈沟有一家砂石厂作业。张小兵说,地震发生后,牛圈沟的水土流失厉害,为防止泥石流,特意修了一级级防护坝堤。

震后,牛圈沟水土流失严重,修建了一级级防护堤坝。

去年7月,得知砂石厂将会开挖自家老屋的位置,杨加辉特意去蹲守,最后寻回一件衣物和一点骨头,他认定这些是父母的,理由是“就在我家下面发现的”。随后,他在牛圈沟一旁的高处为父母起了坟,结束了9年的无墓之祭。

张小兵没这么幸运,他没找到父母的衣物,老家的原址已被破坏。他只得在一旁的高处祭拜,把并排堆放的两块石头当作父母的坟,继续无墓之祭。

据多位映秀居民介绍,地震前,岷江的水很清;地震发生后,穿越映秀镇的岷江一度断流;直到如今,岷江仍然水少浑浊,泥沙多。

站在牛圈沟一角,望着两边的山峦,张小兵说地震导致山上的树木都毁了。让他忘不掉的,还有那穿映秀而过的岷江水,“过去水很清,现在水很少,很浑浊”,但不管怎样,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活着的人要好好活下去”。

    责任编辑:徐其勇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