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是吴大羽的弟子、赵无极的同门,他是96岁的张功慤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18-05-07 12:1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5月6日,张功慤“无问我心”个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展览囊括其20世纪40年代至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创作近百幅。或许对普通公众而言,张功慤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现年96岁的他几乎经历了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历程,颜文樑时期的苏州美专(沪校)、抗战时内迁徙重庆的国立艺专都有他的身影,1948年,张功慤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西画系,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都是吴大羽的学生,也是迄今为止当年国立杭州艺专唯一仍然健在的学习西画的学生。

张功慤,1946年国立艺专学生照

如同一部个人书写的时代美术史,1940年代张功慤的作品带着对现代绘画风格的热切追求和对抽象画的摸索,虽然70多年前的抽象作品《深色中的白色》的作品已经斑驳,但其中的玄想与笔调,依旧流露出青春的遐想。1948年,张功悫从国立杭州艺专毕业,同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样,他踌躇满志,希望赴巴黎深造,一窥世界艺术之都的斑斓风貌。但因为滞留香港期间,行李遭小偷洗劫一空,随后艺术之路呈现出另一种打开方式。

张功慤40年代抽象作品《深色中的白色》

策展人奚耀艺1982年在虹口区一所中学念书,结识了学校美术老师张功悫,但1985年去了他在五原路的家才看到了真正的创作。他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per.cn),张功悫的作品与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风格相通,这不仅仅因为40年代的上海与巴黎流行的相通,更是源于艺术家源自内心的选择。

困境中,与恩师吴大羽相伴探索中国抽象

1950年代,张功慤用印象派风格的光影效果绘制人物画像,却不为外界所认同。这或许是因为张功慤一直对欧洲的印象派及印象派之后的包括抽象画在内的现代主义情有独钟,尽管这种被称为“新画派”的形式也曾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掀起艺术潮流,但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油画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流,更为注重绘画本体语言探讨的所谓“新画派”开始从国内主流美术圈逐渐隐遁。这也使张功慤毕业后的三十多年间,艺术创作几乎难以为继。他也认识到自身的艺术也许与当时的环境有一定的距离,便主动自我边缘化,坚持不懈地从事他所热爱的开放、创新、变化的现代绘画艺术。

张功慤50年代作品《红蓝绒衣少女》

张功慤,《心形》,1961年

但幸运的是,20世纪50年代起,曾经在国立杭州艺专引领中国抽象画艺术的吴大羽定居上海直至1988年去世。当时,张功慤住在五原路的一栋老式洋房中,吴大羽住在延安中路,两人相距不远,走动方便。这对师生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依旧共同继续中国风格抽象画艺术的探索,有一段时间吴大羽还会到学生张功慤住所二楼的画室,共同进行绘画创作。

在小楼之中,两人一起探讨作画、艺术。此次展览中,有一张1950年代的画记录了他们的师生之情,当时张功悫写生了一个男孩趴在桌上沉思的画,吴大羽见后,寥寥数笔加了一只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水面的白色成为了画面中唯一一抹亮色,如同一丝希望,引领着艺术的方向。

《男孩与玻璃杯》,张功悫与吴大羽合作

40余年的交往,使张功慤成为今天所称的“吴大羽艺术体系”在国内的主要的传承者和推动者之一,他的作品如今已成为研究“吴大羽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一手材料。

50年代张功慤在五原路工作室

1988年元旦,吴大羽去世,身为弟子的张功悫悲恸万分 “生我者父母,育我者羽师也。”长期以来“一直在羽师的教导下学习,经常谈论先秦诸子百家,魏晋文风,尤其老、庄之学。古代文化如此丰厚,见解之渊博,文采之灿烂,世上无有。”

80年代,张功慤与吴大羽

在与吴大羽相伴的日子里,张功悫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汲取养料,特别是把先秦的老庄思想中精神自由、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等哲学和艺术境界,转化为自己的现代绘画见解,最终形成了个性独特、变化丰富的绘画表现语言,保持了一个真正艺术家所必具的专业精神,营造了中国美术史中现代绘画的独特风貌。

张功慤,《逐》,1982年

东方与西方的交汇

40年代初美国画家波洛克抽象画成了世界性的一种绘画思潮,19世纪下半叶各种现代流派绘画语言:形、色、光、线条组合、升华提炼而成的。相比,西方的现代艺术观点基于形式和色彩的“破坏与重组”,吴大羽及其学生则是基于“超脱于物象”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他们带着中国文人洒脱、抒情的意趣。

张功慤,《群》, 1988年

同是吴大羽学生的赵无极于20世纪40年代末旅法,60年代初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创造了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东方神秘感和虚幻意蕴的抽象画风。1983年,张功慤在浙江美术学院的赵无极作品展上,首次看到赵无极赴法创作的抽象画作品,此时他与赵无极在国立杭州艺专一别已有30多年。一个在开放的语境中,一个在封闭的环境里,张功慤发现自己的作品与赵无极的作品虽然风格有别,却有同一个东方的“抽象内涵”。

80年代,张功慤与林文铮、赵无极、丁天缺、胡善余、庄华岳等
张功慤,《红菱艳》,1999年

直到1990年,66岁的张功慤才有机会远赴美国,看到了他青年时期所向往的艺术世界。在抽象艺术的诞生之地,被艺评人认为“画风明朗奔放,融贯中西。”

张功慤,《高士居》(彩墨) ,2009年

2005年9月,张功慤偕夫人游历加拿大,他说:“两次的海外游学,使我在开阔眼界、长了见识的同时,对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更加具备信心。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实际上对外来文明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消化力,只要我们认真踏实地去实践去努力,富有智慧的中国艺术一定绽放出更加美丽夺目的花朵来。”当时已经80多岁的张功慤依旧急切地需要把自己心中涌动着的美好描绘出来。作为被时代遮蔽的艺术家的代表之一,张功慤度过了时代与艺术交叉的岁月,绽放出艺术之花。

张功慤,《2018年风景系列》2018年

如今,96岁的张功慤依旧笔耕不辍,新世纪创作的《世博夜焰》、《金辉》、《梦鲲》等,以及近一年来创作的一批风景系列作品让观众看到了他的艺术热情。

2017年张功慤
    责任编辑:钱雪儿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