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国壁虎剧团《学院》:从办公室到精神病所,不过一步之遥

正真
2018-05-10 09:23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英国壁虎剧团又一次来到了中国。这一次,他们带来上海演出的是剧团2013年创作的作品《Institute》,中文名被翻译成《学院》。

与其把“Institute”按照字面翻译成“学院”,不如翻译成“域所”:域指的是正常办公区域;所指的是(精神)病所。而从日常办公区域到失常精神病所的距离,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很难不对几乎每年都来中国的壁虎剧团带上一丝偏爱的滤镜,包括去年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的《惊梦》,2014年、2016年巡演的《迷失》和早在2010年就来过的《外套》。

肢体剧的形式这几年已逐渐被中国观众熟悉且接受。精巧及不时带来惊喜的布景和道具,与现实有关结合当下社会的略暗黑的主题,辅以幽默的表现形式,用肢体的能量与电影的质感表达,即使已然知晓肢体剧的“套路”,依然带着兴致勃勃的期待,为这出戏里的真诚表达而感动。

当主人公Martin和Daniel在文件夹摞成的高塔一般的布景间穿梭时,映照了题目“Institute”——“机构”的本意。如同办公室里最常见的职员,他们总能找到喘息的空间,用一小段爵士舞来滑过每天机械化的日常。

而实际上,两个人都有着自身无法回避的问题。Martin如强迫症般一次次回到与Margaret在一个意大利小饭店里不成功的约会。而藏在一个个文件柜里的回忆,逐渐拼凑出Daniel未完成的梦想——他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梦想得到的奖项之间的残酷差距。但当他们的上司/同事/关心他们的人——只说法语的Francois Testory和只说德语的Karl希望去帮助他们,但在用尽一切办法后未果后, “关心”与“控制”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Institute”的含义,也从“机构”暴露出另一层“病所”的含义。

正是这两层含义的转变,让“Institute”的主题更为立体和丰富。此剧不止探讨了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现代人类的精神状态,更是给人以启发,在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时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如何相互关心,如何沟通,如何建立信任感?在哪一步走错会让关心变成操控,又在哪一个瞬间会让表面平静的外壳裂开缝隙,让正常人在无法释放的压抑和问题积累下变成一个(精神)“病人”?

当四个男人手牵手完成一个和谐的组合时,无法不令人想到马蒂斯著名的《舞蹈》画作,而后者画作中纯粹而饱满色调表现出的当代诗意,与前者暗调舞台及黄昏灯光营造出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绝望中的希望,空虚边缘的充盈。

所以,当上半场亲密相连的舞蹈变为下半场操控木偶般的长杆控制时,观众并不会感到过于意外。精神疾病带来的杂质掺杂在多种语言交织出的沟通屏障里,如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现实世界的无奈。

这是壁虎剧团令人着迷的点,肢体剧和舞蹈剧场的差别,也在于舞台上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全部发源于现实生活,几乎可以看得到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动作。而控制动作的不是程式化的节奏,是自然的呼吸韵律。

Daniel的扮演者Chris Evans,正是上个月刚刚在上海舞蹈中心热演过《无尽的终章》Hofesh Schecter舞团的前成员,两个作品都建立在一种现代启示录般的背景下——当下社会的混乱、失控与毁灭,以及生命的循环——毁灭之后的新生。绝望本就和希望并存,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追求在愈加困难的环境中更显珍贵,无论再混乱的社会,总有一丝美好值得为之奋斗。

最令人欣喜的是,这样不再只有一个简单的胜利结局,不只展现生活美好一面的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国的市场。即使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也逐渐被中国观众接受。

戏剧本就是需要现场观众共同完成的艺术形式,而当中国观众看到的作品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时,也在无形中对国内的原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