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长宁区民政局荣获“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闫漫/微信公众号“上海长宁”
2022-12-19 10:28
澎湃上海 >
字号

日前,民政部印发《关于表彰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长宁区民政局荣获“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成为上海市唯一一家上榜单位。

从“贫有所救”到“弱有众扶”,长宁区民政局“创”字当头、先行先试,通过整合帮扶资源,吸纳专业力量,改进救助手段,做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探索形成的“长宁模式”落地见效、效果凸显。

在长宁的社会救助领域,一个“人”字,传递着政府的温暖、政策的温度、人性的温情。

不论是“政策到人”还是“服务到人”又或是“关爱到人”,长宁区民政局始终围绕“人”下足功夫,“创”筑社会救助“四圈”防线、“创”设“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创”建“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创”推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创”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点点滴滴的改变和积淀,都是为了心中牵挂的困难群众。

在全国推行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时,长宁区便拔得头筹,成为上海的独一份。作为“领头雁”,长宁区民政局敢想敢试、大胆创新,逐步推动救助路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促进救助方式从单一的现金救助向“物质+服务+心理”的救助转变,引导救助主体从政府为主向多元参与转变,基本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

政策好不好,成效说了算。长宁区民政局率先探索的“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体系”就是人人叫好的机制。其中,定位“致困因子”成了解题的关键。长宁区民政局从物质、健康、教育等6大维度10个指标进行赋权,把“致困因子”作为综合评价服务对象困境程度和救助需求的“靶向”,同时形成需求清单和“一户一策”救助方案,服务效能实现了从“兜底保障”向“综合救助”的转变。

构建综合需求评估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在提供主动服务时找准“发力点”。对此,长宁区民政局根据贫困强度的“高度、中度和低度”进行划分,随着“一般预防型服务”“托底保障型服务”“支持发展型服务”“紧急保护型服务”等服务机制走进困难群众家中,这种分层、分类、阶梯式救助服务体系带来的成效让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当社会救助发展理念有了创新转变,新的政策便会应运而生。为了实现从以“救”为主向“救”“助”并重转变,长宁区民政局还积极构建社会救助领域的“政策找人”工作机制,并把这项工作做成了“长宁样本”,在全市范围垂范。

实际上,在长宁,“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仍然存在。怎么找到他们?长宁区民政局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办法。如今,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不仅如此,长宁区民政局还强化主动发现、主动服务,努力帮助困难对象“有政策可找”,努力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从“被动”到“主动”,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非易事,其背后是民生服务理念的重大转变与突破。目前,长宁区救助帮扶的目标对象从原有以低保家庭为主的约5800人,拓宽至近3.2万人。为了有效实现救助资源的“按需对接”,长宁区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结合“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积极探索“政策主动找人、服务主动递送”救助帮扶模式的可行性。

其实,探索从“贫有所救”到“弱有众扶”的“长宁模式”,其中的每一步,都要走得稳、走得坚定,长宁区民政局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先锋引领作用和兜底保障作用,积极探索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举措,有力推动了长宁区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图片由长宁区民政局提供

原标题《全市唯一!长宁区民政局荣获“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责任编辑:杜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