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思想周报|汶川地震十周年;“滴滴”的问题在哪里?

李迪
2018-05-14 09:10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汶川地震十周年

“512汶川地震”十周年了。过去的十年,每年到了5月12日,都可以听到触目惊心的防空警报,缅怀着在这片土地由于无情大自然而死去的同胞们。我们一边缅怀一边前行,十年的淬炼,当年破碎的楼房道路重现生机,但是有些家庭却再也无法回归完整。

2008年汶川地震的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十万平方公里,近十万同胞罹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面对灾后重建的考验,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据报道,2017年四川39个重灾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是震前的3.2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震前的2.8倍和3.7倍。志愿者、援建项目、一对一帮扶省,十年间的努力从未停止。

2018年3月21日,映秀街头。

面对灾难,人力微不足道,但是面对灾后重建,我们却可以做到众志成城。十年不间断的努力才会有汶川的今天,十年不间断的挂念才会有今日的洪流。

新华社评论员说道到:“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力量,这是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奋斗力量,这是同舟共济、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据统计,受灾地区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救灾英雄和志愿者以奋不顾身书写大爱,以无私奉献传递温暖,画出守望相助的最大同心圆,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在5月12日发表社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其中提到:“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一定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没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之心,认为自然灾害离自己很远、没必要杞人忧天,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不足,当灾害袭来时就有可能措手不及,导致悲剧发生。”

“闪电评论”则评论说:“这十年里,就像在印证那句‘没有哪次巨大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名言,汶川地震蕴蓄的很多反思价值被汲取:无论是在互联网助推下社会公共参与更广泛、志愿助人精神星火已燎燃,还是防灾救灾与援助救助方面的建筑质量标准更严苛、救灾动员机制更有序、捐款使用制度更透明、遇难者名单公开制度更规范、逃生技能教育更普及,都是呈示着‘以过去为镜’的担当。”

这十年间,人们读书、工作、成长、前行,平凡的日子,透出了生命的可贵。一场灾难,近7万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没能和我们一样,继续行进在人生道路。十年以来我们未曾忘却,十年之后我们将继续前行。有一位来自北川的小姑娘说:“我要把自己一个人的日子过得双倍好,用我的双脚丈量我家人没能走完的人生路。”

店大欺客还是网宽漏鱼?

近日,“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事件引起网民极大关注。2018年5月6日,一名空姐在郑州市航空港搭乘滴滴顺风车途中遇害,现嫌疑人刘振华已被警方确认作案后跳桥自杀溺水身亡。滴滴出行最近处于风口浪尖,事件一个接一个。先是一周内两起滴滴司机打人事件,再是郑州空姐遇害事件,让人们对于网约车的讨论甚嚣尘上。舆论关注点普遍在于:网约车平台究竟应该在这类事情中承担何种责任?网约车平台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

滴滴出行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是因为公司本身网约车平台中市场占有率大而店大欺客还是因为平台规模大司机数量多而网宽漏鱼?

5月11日,滴滴出行公布的自查进度显示:在针对郑州顺风车案件的自查中发现,该接单账号归属于嫌疑人父亲,且正常通过了滴滴顺风车注册时的三证验真、犯罪背景筛查和接首单前须进行人脸识别等安全措施。嫌疑人系违规借用其父顺风车账号接单。同时,原有的夜间安全保障机制不合理,导致在该订单中针对夜间的人脸识别机制没有被触发。此外,嫌疑人在案发前,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客服五次通话联系不上嫌疑人,由于判责规则不合理,后续未对投诉做妥善处理。

曾经的“滴滴顺风车”车主招募广告

鉴于以上问题,滴滴决定自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自查整改一周;其他平台业务对全量司机全面审查,用一切手段清理平台上可能的人车不符情况;运营及客服体系全面整改。

可以看出,滴滴平台在网约车业务上漏洞繁多,其原有规章制度并没有什么作用。比如三证验真、犯罪背景筛查以及首单前人脸识别等政策在实操中都是空架子。滴滴平台原有的验证制度说明滴滴意识到平台背后的司机群体有可能造成的隐患,也意识到需要相关制度进行司机筛查和限制。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这些制度只是表面功夫,滴滴平台仍旧给了犯罪行为提供了温床,仍旧为黑车司机提供了合法便捷的平台。

在此前一系列滴滴司机动手打人事件之后,虽有滴滴公关的积极道歉,却鲜有实实在在的整改措施出台。滴滴平台就是因为在商业运行中只重视市场占有率的扩张,忽视企业责任,甚至是在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恃宠而骄”。

有网友提出了滴滴平台社交化的过程中,泄露了乘客的个人隐私。有关乘客性别和外貌的评价,让犯罪分子有了筛查犯罪对象的机会,让犯罪分子“精准下手”,因此也可以认为滴滴平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网约车平台社交化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概念和做法。

“风月投资笔记”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顺风车和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不一样:顺风车这个所谓的社交产品,它是一个线下的封闭空间!我承认许多互联网产品都带有性暗示和所谓的社交,病毒式传播,但是至少没有丧心病狂的把用户带进‘封闭空间’,这样的产品已经涉及共犯的范畴了。”也有观点认为,这次的随机犯罪,滴滴平台可能及时源头阻止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却让大家意识到滴滴平台为有计划有组织犯罪提供温床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并且,如果滴滴进行有效制度整改,可以阻止一大部分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因此,平台需要加强信用累计制度和实名实时认证制度建设。比如,平台可以设置定点刷脸打卡进行司机跟踪和在线认证,也可以对于客户反复举报的司机进行信用累计归零,取消司机运营资格。这些举措虽然会加大平台的运营成本,但这是平台的天然责任。常常背着推广共享经济之名,行着推卸责任之事,不是一个客户覆面如此之大的企业应有的作风。

舆论兴起之时,监管部门也同时发声。交通运输部不仅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且对于近日网约车事故表态:“网约车企业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要承担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不是‘流量’或‘估值’,而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乘客和司机是网约车企业的‘衣食父母’,是其走远做强的‘资本’,正是他们的选择撑起了企业的‘流量估值’和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乘客和司机的选择,再大的网约车平台终将会轰然倒塌。”

此事件后,网络上有关女生出门加强自我防范的文章又一次重出江湖。有些网友表示:“不要一出事就让当事人加强防范,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监管才是正理”。部门监管舆论监督自然少不了,但是自我防范也不能轻易丢。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