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强大的海洋观测基础设施和数据管理系统

2023-01-03 16: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图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190多个国家通过了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历史性框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新框架确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应对当前管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陆地和海洋)的挑战,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海洋信息的提供及传递方面做出改变。

新框架承诺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这是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间协议的最重要成就之一。

海洋的生命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支撑着全球30多亿人的生计。对于经济和人类福祉受到海洋生态系统支持的许多国家(例如岛屿和沿海国家)而言,海洋是其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BD COP15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以提高人们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性、以及更有效地观测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的认识。支持海洋可持续性是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的核心,“海洋十年”现在即将进入第三个年头,如果没有有效和持续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观测系统,这一目标将无法实现。

海洋观测与基本海洋变量

在CBD COP15期间,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专家代表主要强调了基本海洋变量(EOVs)框架,包括用于观察生物多样性的12个关键变量,从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到红树林和海洋哺乳动物等,以支持我们理解海洋状态、生物多样性如何支持生计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未来可能走向的关键观测。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及基本海洋变量(EOVs)框架旨在为各国提供一种机制,可以共同合作开发适合用途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观测系统,以帮助各国报告生物多样性指标。

图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

支持海洋生物多样性观测的技术进步

在CBD COP15期间,许多专家提到海洋观测支持可持续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新技术的力量可以扭转我们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追踪。GOOS的专家代表强调了环境DNA(或eDNA)、数字成像和遥感等新技术如何能够大幅提高现有海洋信息的数量、以及我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

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CBD COP15的另一个关键主题,是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联系。85个来自科学界和民间社会的海洋机构组成的国际集团发起“没有蒙特利尔就没有巴黎”的宣言,强调了通过跨学科方法全面看待海洋的必要性;强调了需要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行动联系起来以支持《巴黎协定》。其中关键是建立一个综合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及时提供涵盖气候、生物多样性、天气和海洋危害的基本海洋数据。

未来的产能和投资

国家间能力的不平等是COP15会议期间的另一个关键讨论点。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健康并确保所有人持续受益将需要平衡当前的不平等现象。就海洋生物多样性管理而言,这意味着更具能力的海洋国家应发挥作用,支持信息和技术转让,并加强能力建设,以确保所有国家都能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其海洋生态系统。

CBD COP15认识到,有必要加强能力建设并支持公平获取信息和技术,一些国家承诺提供支持,慈善基金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基金也明确表示有兴趣扩大融资,以支持实施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会议期间,GOOS和IOC-UNESCO强调了不仅对绿色生物多样性,而且对蓝色生物多样性也需要确保进行投资。

CBD COP15确定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大力支持,为伙伴关系和重要技术进步打开了大门。但在实施新的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过程中,如何让海洋生物成为关注焦点仍然是一项挑战。

保持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必要关注的最有效方法,是建立强大的海洋观测基础设施和数据管理系统,以支持更佳的海洋管理和保护。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提供海洋观测系统,对于各国报告指标和监测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进展至关重要。

文/Sara 审/Samantha

【拓展阅读】

任增颖.关于推进全国海洋公益机构创新与发展的建议,第6卷第1期,2021年3月,ISSN2749-9065.

马勇、秦秀芳.《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应践行“生态恢复”理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5期,2022年4月,ISSN2749-9065.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