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栏| 嗨,孩子在这里

杨逸
2018-06-02 13:08
来源:澎湃新闻
亲子学堂 >
字号

编者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孩子的言谈举止会在不经意间模仿和学习自己的家长。在平时交流过程中,你是否会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身边的孩子,谈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题?你是否会在和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常常替孩子发言,忽略了身边孩子的感受?亲子学堂特约作者杨逸不定期分享家庭教育中经常被忽略的问题,你也犯过这些“错误”吗?

四个三口之家的热闹聚餐,接近尾声。其中一位爸爸带着早已吃饱喝足,开始躁动的娃们出去玩了,其余的家长继续旁若无人地嗨聊起来。

见孩子们不在身边,爸爸妈妈们便无所顾忌地聊起一些你知我知的“敏感”话题,聊起孩子与圣诞老人的故事,聊起孩子探究精子卵子的可笑问题。当然家长们越聊越有共同语言,越聊越觉得开心。我忍不住悄悄提醒了其中一位妈妈,旁边好几桌都有小孩子。果然家长们一下子心领神会地安静了下来,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们成人常常会像这群可爱的家长朋友一样,“看不见”眼前的孩子。所谓“看见孩子”是一种意识,“看见孩子”并不是指用眼睛看着孩子,而是用心眷顾孩子的存在。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看见孩子”应该成为成人世界的普遍意识,不仅看见自己的孩子,也看见别人的孩子。

比如两个成人之间起冲突了,如果双方因为看见有小孩子在场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事态升级。不管那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这都说明这样的成人有着“看见孩子”的意识。不仅避免失控的情绪吓着孩子,也避免成人之间彼此吵架的暴力言行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可惜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成人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即便在温馨有爱的小宝宝早教机构,都有家长为了一点小事,一语不合大打出手,全然不顾双方已经吓哭了的小宝宝。能因为“看见孩子”而控制情绪的成人,内心一定更成熟更有爱。

也有很多时候,我们成人一方面对孩子无比关切,而另一面却对孩子“视而不见”。

比如辛苦带娃的妈妈们一碰面十有八九聊的都是孩子。小宝宝的吃喝拉撒,脾气性格,大孩子的作业成绩课外班。家长们议论孩子长长短短的时候,孩子常常就伫立一旁,被动而无奈地聆听着大人们对自己的议论,那滋味一定不好受。

再比如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家长老师间要交流孩子的情况,即便当着孩子的面,也免不了有这样的对话:

家长:“老师,他今天表现好吗?“

老师:“今天他很乖的,吃饭睡觉都挺好!“

家长:”我就担心他太内向,不知道有没有跟小朋友玩?“

老师:“他是有点害羞,不过没关系的,慢慢来。平时要让他多练习表达,有什么想法尽管告诉老师。“

家长:“宝宝,听到老师说的吗?有什么事一定要大胆地说出来,告诉老师。”

再比如像这样的对话:

家长:“老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不肯抓紧做作业,只要不盯着,就会磨蹭。”

老师:“男孩子都比较贪玩,还是需要每天盯一盯的。”

家长:“是呀,他爸爸工作太忙了,只能我每天下班赶着回家盯他功课“

老师:“小明,你看妈妈多辛苦,你是小学生了,自己也要学会自觉。”

家长和老师交谈的内容都是关于孩子,可是那个乖乖倚在一边旁听的小孩,却仿佛成了一个透明的存在,又或者是个不会说话,需要主人代言的宠物小狗。

我们爱孩子,关心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忽略孩子的感受呢?因为这个世界是成人主导的,孩子无疑是弱势的群体,他们幼小的身躯、稚气的声音、天真的想法,在成人世界里显得那么不起眼、不重要、不成熟,成人自然而然地处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以至于心肝宝贝似地看着孩子,却没有真正看见他们。

“孩子在这里!”让我们时常如此提醒自己,看见孩子,用心眷顾他们的存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平等的生存环境。

作者简介

杨逸,翼展风迎(菩提树屋)家庭教育发展中心创始人,“PPM绘本亲子教养模式”理论创立者。

    责任编辑:汪华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