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数据看北京老城③|哪些地方还需要公厕

李秋蒙 张阳 赖智勇 张哲蓄 王恒尚
2018-05-30 16:45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北京的公共厕所问题既是门面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一方面,北京集中大量旅游景点,国内外游客众多,完善公共厕所建设、提高如厕体验是优化北京形象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北京人口密集,以二环内为代表的区域集中了大量的旧城空间,公厕的质量与分布直接关系到旧城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历史上来看,北京的公厕改革是走在全国前列的。1949年,北京仅有公厕 500 余座,且均为旱式厕所,全部由人工掏粪。1960年代中期,全市开始将旱式公厕全部改造为水冲式公厕,推广用真空吸粪车清运粪便。1974年,北京新建街坊厕所2879座,作业方式由入户掏厕改变为机械化抽粪作业。1984年,北京对市区公厕进行了分类改造和建设,实现了公厕建设类别的标准化。1990年代,环卫部门提出“绝不把危旧公厕带入 21 世纪”,城八区用了三年时间对3000多座三类以下标准的公厕进行了全面改造。2001年,北京市新修改制定了《北京市公厕设计建设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文明、卫生、方便、适用、节水、防臭”的指导思想。

随着厕所革命的深入贯彻,以北京西城区为代表的区域率先升级改造辖区内的公厕,包括给厕所增加通风除臭系统、增设洗手池和镜面等。此外,公厕信息平台的搭建也为人们寻找公厕提供了方便。

北京市全市范围内,有常驻人口约1955.05 万人,应建公厕至少7109个,家庭668万户,应在居住区范围内建设公厕5344个。而北京现有公厕14438个,符合《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的要求。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2015年,二环内常住人口148.1万人,二环内公厕实际建设状况优于规定标准。因此二环内厕所在数量配比上符合居住人口需求的标准。

北京各区县常住人口与厕所情况表。本文图片均由作者自绘。

但是目前北京厕所建设从数量分布和质量上是否满足需求,需要用数据说话。为此本文选取北京二环内区域作为研究范围,通过对与厕所数量和质量有关联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希望从这些因素出发,研究目前厕所分布的不合理与不均衡问题。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从厕所需求的满足情况、厕所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厕所质量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三方面,分析评估北京二环内公厕使用现状,从而提出规划建议。

首先,将公厕分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利用北京2014年的POI数据,确定二环内的公厕数量,再利用图像识别的方式,对北京二环内所有的厕所进行评分。评价依据标准共选取了五个层面,分别是建筑形式、室外装修与绿化、管理间与工具间、标识,以及无障碍通道。而数据主要分析两个层面,在数量层面,分析公厕需求(分居住者和游客两类人群)及其分布影响(分人口、用地和交通三个方面);而在质量层面,加入社区老年化程度和公共支出。

然后,结合文献厘清公厕数量和质量上的影响因素。最后选取了白塔寺社区作为调研区域,采用问卷发放的形式,了解目前北京公厕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公厕的空间分布

北京市二环内的厕所,虽然在与常住人口数量配比上是符合标准的,但根据2014年及2016年厕所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公厕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

2014年公厕分布图(左图)2016年公厕分布(右图,根据北京2017年POI数据)

若以厕所为圆心,观察150m、250m、400m的缓冲半径下,二环公厕的覆盖情况。可以发现在150m的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都无法被覆盖,而在400m的服务半径才基本实现对该片区的覆盖。但是单看厕所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和覆盖面积只是粗略判断,真正的布局合理性判断的标准应该落脚于人的需求。

二环内公交站点到达公厕的时效性分布图

对于通过公共交通到达二环片区的人流来说,从公交站点下车,在5分钟左右找到厕所的概率基本在95%以上,在8分钟内(560m范围内)都可以找到公厕,因此二环内的厕所分布可以较好地满足公交出行的游客需求。但部分站点周边应该增设公厕,比如金融街附近公厕较少,大多在写字楼里;东四、龙潭西湖附近公厕也较少。

二环内停车场到达公厕的时效性分布图

对于通过乘坐私家车到达二环片区的人流来说,从停车场下车,在7分钟左右找到厕所的概率基本在95%以上,在11分钟内(770m范围内)都可以找到公厕,因此二环内厕所的分布对于使用私家车的人流需求满足较为一般。其中,金融街、东四、龙潭西湖附近公厕较少。

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厕密度与质量

上述空间分布分析仅仅考虑空间上是否完全覆盖二环区域,而没有考虑北京二环内不同地方的人口差异,政府应该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多设置公厕,而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少设置公厕,这样能有效提高公共支出在厕所建设上的效率。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公共产品的需求出发选取指标进行分析。

数量上,我们从人口、用地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分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依照街道层面进行划分;流动人口利用街景图片中识别行人数量的数据,通过街景大致判断二环内部某一时间点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情况见下图。

北京二环常住人口与行人分布图

用地层面,公共厕所大多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主要是零售商业、公园景区以及居民区,我们据此绘制出小商铺与景点密度图。与此同时,还考虑到北京二环内老旧胡同较多,且西城区将“厕所革命”的重点放在胡同区域,于是,我们将区域是否胡同作为虚拟变量。

小商铺和景点密度分配图

最后是交通情况,我们将关注重点放在街道可达性上,街道可达性越高的地区,其人口流量越大,二环内街道可达性,如下图所示。

二环内街道可达性

除了对数量进行探究以外,我们还通过街景图片为二环内的所有厕所评判质量分数,评分依据《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16》中的三类厕所划分,最终得到厕所质量评估图。

北京二环厕所数量分布图

根据上述分析选择的厕所区位影响因素和厕所密度进行回归分析,我们首先发现常住人口、景区密度、街道可达性和人流密度这些因素,与厕所密度呈现正相关。从“居民区”与“胡同”这两个虚拟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政府在居民区公厕设置具有针对性,在楼房居民区减少公厕,在胡同居民区增加公厕数量。但公厕设置仍存在问题,“胡同与建造时间”系数为负,反映出政府偏向于在较新的胡同区域设置公厕,而在老旧胡同区缺乏公厕设置。此外,我们还发现厕所质量是与零售物业聚集有很大关系,而老年人占比也与厕所质量显著正相关。

最后,我们使用Arcgis将残差值(指模型计算后获得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值)制作成空间分布图。这个残差图用来表示真实的公厕空间密度分布与理想状态下理论分布的差距,可以用以指导未来厕所空间的均衡发展。其中,蓝色部分是残差值较小的区域,意味着这部份地区卫生间数量设置上还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首先是区域1(什刹海地区)和区域4(天坛公园),这两个地方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卫生间并没有满足其要求。其次是区域2(西单和金融街),这个区域办公楼较多,公共空间比较少,但是街道可达性高,吸引了大量人流,同样需要修建适量的卫生间满足行人的需求。最后,是区域3(白纸坊)和区域5(磁器口),这两个地方老旧社区多,大部分居民区仍为胡同,缺少公厕,加上人口密度大,因此厕所较紧缺。

北京二环内厕所分布均衡图(残差图),暖色系表示公厕富余程度,冷色系表示公厕缺乏程度。

白塔寺街区调研

白塔寺街区位于北京西城区,北起大茶叶胡同东西一线,南至阜成门内大街,西至西二环路,冬抵赵登禹路,占地面积34.56公顷。白塔寺街区集中了妙应白塔寺、鲁迅故居等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小型佛寺道观类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和17处有价值的保护院落,是北京重要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和旅游区。同时,白塔寺内集中了大量元代遗留至今的四合院,是旧城肌理的活标本,同时也是城市更新、厕所革命的重点地区。

针对居民的基本信息、厕所选择、厕所标志识别、拥挤情况、如厕尊严、便捷程度、环境卫生、设施维护和夜间如厕等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

结果显示白塔寺社区厕所便捷程度较好,且标识比较明显,但是早晚相对比较拥挤。与此同时,居民普遍认为公厕的设计过于狭窄,且缺乏无障碍设计,老年人的使用不太方便。厕所的清洁程度也不能让人满意,不过设备维护情况良好。此外,由于夜间厕所没有充足的灯光照明,居民大多选择在家中使用夜壶。

结论

首先,在人均厕所配比数量上,虽然北京市二环内厕所数量规划较为合理,但是在空间分布合理上仍有不均衡的现象。从公厕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北京二环内的厕所规划与常住人口数量、行人数量、景区密度以及街道可达性显著正相关,但要区别胡同区和非胡同区,在胡同区增加厕所数量,在非胡同区减少厕所数量,控制成本。

其次,厕所的质量与小商铺密度正相关,与老人占比正相关,体现政府在规划厕所时的人文关怀,但是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没有关联,这表明在厕所建设上仍未投入足够精力,或厕所建设的经费使用不够高效,仍需要后续完善。

再次,使用残差图对厕所密度空间分布合理性进行分析时,一些地区的公厕数量仍相对稀缺,比如什刹海地区、天坛公园这样的景点集中区,白纸坊、磁器口这样的老社区集中区,和金融街、西单这样街道畅通、人流密度大的街区。

最后,在白塔寺的调研中,可以看到公厕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但如厕的尊严问题、无障碍问题和夜间照明问题仍需改善。

(作者李秋蒙、张阳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研究生,赖智勇系清华大学土木建管系研究生,张哲蓄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交叉学科系研究生,王恒尚/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学院公共安全系研究生。本文改写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7年秋季学期研究生《大数据与城市规划》课程论文,指导教师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