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2我的私人阅读十佳 by菌农

2023-01-19 14: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的分享来自 菌农:

文/ 菌农

我是菌农,又到一年十佳时间了。2022年共读73本,内容涉及文学、社科、游记、传记、科普、心理、历史……

推荐其中十本,排名不分先后,按读完先后排序。希望明年继续扩大知识面。

"所有的阅读,都只是承认自己有限,进而寻找的人生的定海神针,而不至于在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漂浮不定。"

1《寻路中国》

本书是何伟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不是传统的游览景点、描绘山水的游记,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作者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通过听主人公自己讲述,也通过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其面前一点点展开。

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

2《众病之王》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

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 。读罢此书,回顾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过程,曾经认为是习惯和经典的做法,反而成为后来的反面教材,就像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学的越多,才发现不懂的就越多。要做的就是始终保留敬畏之心和批判性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3《失明症漫记》

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在所有人到了一种最极端的环境里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原本的规则和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只有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写得是失明症,体现出的都是人性。从人类到"畜牲"只需要一个去社会化的过程。

4《二手时间》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

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

5《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机体的健康指的是一个人的身体、心灵和社会都处于良好状态。我们传统的观念,更关注躯体的健康、没有疾病,而往往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健康。世界发达国家的自杀率是男性大于女性,而中国的情况相反,女性多过男性,本世纪初大概占到全球自杀人数的30%,这可能跟长期的父权社会的不平等权益相关。农业大国的属性,使女性长期依附于土地,被困在家庭,收入往往少于男性。经济上的不独立以及社交面的狭小,使女性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都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有所成长。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得不到满足,日积月累就会引发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问题逐渐被大家重视,无论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心理层面的问题都不容忽视。

我们中国人可能在沟通方面一直羞于表达,找个人聊聊,可以给我们提供另一种可能,一种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倾诉。答案可能就在不断的倾诉中发芽了。

6《跨越边界的社区》

本书作者通过对中国首都内以浙江人为主体的移民聚居地进行为期六年的研究调查,重点关注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人口流动的监管放松之后,这群进城经商的浙江人如何形成完整社区,以及他们所发展起来的服装产业以及其运营模式和城市化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互动。

我国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空间被不断压缩,人的主体性被不断消解的过程,作者以此书来探讨中国市场经济中人和人关系的转变和人际网络的作用和角色。一个人的故乡是他的出身地,也是他的居住地,正是由于生活在这里,所以这里发生的一切也都刻在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一群这样人的经历就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历史。

7《人性的枷锁》

无论是毛姆还是读者,都在不断寻找心灵的归宿和生活的意义,哪怕最终找到的答案却是“人生毫无意义”。每个人的自由必是与责任相伴,毫无约束的自由都是放纵,这放纵之后如何活在当下,活出快乐就成为了生活的一切意义。而寻找这一切,依然要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人活着就是在不断试错后,仍然有爬起来再往前走的勇气,活着本身的每一件事都是我能茁壮成长的年轮,正是这每一圈构成了迄今为止的我们。

8《恐惧与自由》

本书是《野蛮大陆》的姊妹篇,今年有幸读到这两本书。二战对世界的改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全然关乎过去。“它阐释了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是如今这个样子,我们的社区为什么变得如此多样,以及我们的技术为什么会如此发展。它也阐释了为什么没有人再相信乌托邦,为什么我们就算在削弱人权时还是会捍卫人权,以及为什么改造经济体系的可能性如此令人绝望。

这本书事关我们实现世界和平的努力为什么会被暴力不时地打断,为什么经过数十年的政治斡旋和外交活动,我们无止无休的争吵和国内冲突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每天的报纸上都充斥着所有这些乃至更多的问题,其病根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世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与心灵伤害,世人对暴力与权力的恐惧,说明了世人对自由与归属感的渴望,追求平等、公平和公正的梦想及追求幸福的希望。

9《叫魂》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在群体中,个人是不会说话的,或者说他们说的并不是自己要说的,而是群体借他们之口发表的各种宣言。在群体中,个人是不会思考的,或者说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群体的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群体的心理景象就是他们的心理景象。谣言也是一种信息,只不过是扭曲了的带有社会倾向的信息。

"叫魂"案的另一个因素涉及到封建君主官僚责任制,官僚责任制的运作是围绕着对信息的控制而展开的。皇帝担心的不是叫魂这种妖术,而是蛊惑民心。在他的潜意识里。民众是轻信的,容易被蛊惑的一群人。古往今来,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收集一切信息供皇帝统治所用,并将其加工灌输至民众,最终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

更深层次的,受困扰社会中,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以冤冤相报为形式的敌意。在这种人口过渡增长,人均资源比例恶化,社会道德堕落的社会里,人们会对自己能否通过工作或学习来改善自身境遇产生怀疑。而不负责任的司法制度也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没有一个平民百姓会指望从这一制度中得到公平的补偿。

10《昨日的世界》

本书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回忆录,他出生和长大成人的那个世纪并非一个充满激情的世纪。那是一个层次分明、泰然自若、秩序井然、从容不迫的世界。机器、汽车、电话、收音机、飞机等还没有把人的生活节奏提高到一个新的速度。岁月和年龄也没有影响到另外一种速度,人们生活得相当舒适安逸。随着时局的变化,恰恰是流离失所的人才能够获得一种新含义的自由,只有与一切失去联系的人才会无所顾忌。茨威格认为人们变了,昨日的世界一去不复返。但事实是人类自己顺着启蒙以来的乐观和进步主义义无反顾地走入了死胡同。当他已经对欧洲的前途怀着一种绝望的心境,欧洲大地正在发生的惨剧,自身流亡的生活都无时无刻不击打着他的心灵。

在书中,他表达着一种焦灼心境,一种渴望昔日再来的企盼,直到昨日梦碎让他走上绝路的绝望。终于,在讲述往昨日世界的故事后,他也告别了今日的世界,留下的是对一曲时代与个人命运交相辉映的哀惋篇章,让人伤感,又让人沉思。

原标题:《2022我的私人阅读十佳 by菌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