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拿遍大奖的韩国新锐作家,我们知道得太晚

2023-01-28 11: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韩国作家金劲旭。

“全世界的创作者都会在作品中用自己的视角描绘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借助作品抛出自己的问题。”

✎作者 | L 翻译 | 陈菲儿

对中国读者来说,金劲旭是一个稍显陌生的名字。但人们一旦接触韩国文学,就无法绕开他和他的作品。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30年里,他总共出版了18本小说,其国内(韩国)最负盛名的三大文学奖——李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以及现代文学奖,也都被他收入囊中,他俨然已经成为韩国最受瞩目的中坚作家之一。

身为一名写作者,他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也极少展现个人生活。因此,他的日常状态就像是一个“谜”。

人们只是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他习惯把自己投入书斋,像一位勤恳的工匠,将阅读和写作作为日复一日的劳动内容。

某次作家聚会,人们谈论起各自的爱好,金劲旭随口说了句“读书”,结果却被同桌的出席者嘲笑了一番。

在同行的刻板认知里,作家的生活也许并不应该如此简单。

但在金劲旭眼里,“人和世上的一切都算是‘书’”,而他所要做的,只是“仔细阅读每一本‘书’,如果遇到问题就写小说,尝试理解那些我没能理解的东西”。

金劲旭认为,如果问题是食物,那么故事就该是盛食物的碗。

从1993年开始,他始终在坚持的事情,正是找寻“碗中之食”。

时常有人问他:至今为止创作的小说中最珍爱的是哪一篇?他的回答都格外笃定:“马上要写的那篇。”

因为在他眼里,已完成的小说已经不再让他感到好奇,所以他每次坐在书桌前都会想:只有尽全力写好这篇小说,才可能有下一次写作的机会。

几年前,金劲旭受邀来到中国。他对去故宫参观的经历念念不忘,在他的记忆里,“规模宏大的紫禁城里找不到一棵树,只要稍微一走神就会迷路”。他所听到的解释是,这样做能够让刺客没有藏身之处。

在听到这个故事的瞬间,他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幼时喜欢的武侠电影中。

金劲旭说:“这再次印证了故事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我们的生活经历。一个故事能突破语言和国别的界限,产生普遍性的意义,是不是也来源于此呢?”

幼时,金劲旭曾经将《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读了一遍又一遍,那时的那个少年,借由书本,与从未抵达过的时代、国家的故事为伴,成长为如今享誉韩国的小说家。

在日常写作之外,金劲旭还是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的教授。学生们经常向他提问,对他来说,其中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老师,我有天赋吗?”

起初,他答不上来,但慢慢地,他逐渐找到了一个答案,他对发问者说:“我认为写小说最重要的能力是真诚。让‘我想写小说’的火种保持不灭的真诚。只要把创作热情的火种好好珍藏在心里,故事最终一定会来找大家的。”

日前,金劲旭首部中文版小说集《您可疑的近况》出版。该书所描摹的世界,蕴藏了诸多东亚文化的共通之处,为此,《新周刊》对金劲旭进行了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您可疑的近况》

[韩]金劲旭 著,安松元 译

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2022-8

“沟通变得更加简单方便,而我们却更加渴望沟通”

《新周刊》:你的故事里常会提到很多通信工具,比如手机、互联网,你觉得这些方式给人的情感交流带来了什么改变?在《您可疑的近况》这部短篇集中,你用了大量的笔墨书写电视对人的影响,你觉得不断变化的媒介技术,对人起到了哪些塑造作用?

金劲旭:得益于通信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甚至无须面对面,也能便捷广泛地交流。我也和在翻译课上翻译我的小说的中国大学生进行了线上交流。

原本该是我去大学里拜访他们的,但因为新冠疫情,只能通过线上会议交谈了。这种方式的确很方便,但是几年前去北京时感受到的热情、同学们通过握手和眼神传达的内心温度没有在电脑画面中表现出来。

这让我再次感受到表情包无法代替的非语言表达对沟通有多重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沟通变得更加简单方便,而我们却更加渴望沟通。

《她》剧照。

《新周刊》:在短篇小说《张国荣死啦?》中,你的叙述在网络和现实世界里来回切换,你觉得这两种空间中,人们的表现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禹灿济教授把这种关系称作“连接”,在你看来,互联网时代下,这种“连接”对人们意味着什么?

金劲旭:网络空间中的表现是一种数据,以文本、图像、语音文件的形式上传并保存。

我觉得,无论面对的是一个人还是很多人,在网络空间的表现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出版或者演出,这让我们不得不更加注重表现本身。

但是在现实的沟通中,我们不会在意说的话和肢体语言会被记录下来,因此会更加专注于和对方的交流本身。

《新周刊》:同样是《张国荣死啦?》这篇,中国读者还能从中感受到一部分韩国国民对中国香港电影的喜爱,那么,中国香港电影对你,或者对你们这代人有什么影响吗?你觉得它最大的魅力体现在什么地方?中、韩两国的电影文化有什么相似或者不同之处?

《倩女幽魂》剧照。

金劲旭:我二十几岁时刚好是20世纪90年代。韩国的流行媒体把我们这代人称为“X世代”,与上一代相比,这是个性更强、更具有都市人感性的一代。

而90年代的中国香港电影中散发的强烈的世纪末气息,就是这一代人对香港电影反应热烈的原因。

我觉得,年轻时特有的对现实的彷徨、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与当时香港电影中的悲壮、虚无主义、都市、感性的气质很吻合。

“作家的肩膀越松弛,越能把角色的声音鲜活地传达给读者”

《新周刊》:在《您可疑的近况》这部小说集的中文版序言中,你说当初写作这本书时 “每一字、每一句都显得用力过猛”,你觉得你当下的写作与十几年前有哪些不同?

金劲旭:以前,我觉得小说是作家的内在涌出的井水,哪怕是作品中的一句人物台词也带有作家强烈的个人气息。

现在,我会努力站在人物的立场上展开故事,决心要“放松肩膀”。因为我相信,作家的肩膀越松弛,越能把角色的声音鲜活地传达给读者。

十几年间,我对于小说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世界上有数不清的故事(声音),因为无法与合适的语言相遇,只能飘浮在空中。我想所谓作家就是一位译者,翻译这些声音,转达给读者。

《成为简·奥斯汀》剧照。

要想翻译准确,就要先清空自己,就像不用力抵抗对手,只是任气流带动身体的功夫高手一样。

《新周刊》:在你的小说中,主人公经常处在失望、愤怒或者孤独之中,这也是现代人在高压生活下的一种常态。关注现实似乎也正是韩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特质,你如何看待东亚文学对“现实”的关注?近年来,韩国文学也在中文市场越来越引起关注,你对韩国作家和韩国文学在本国的地位、影响和趋势有怎样的观察?

金劲旭:文学必然关注现实、反映现实。因为作家就存在于现实中,小说中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本身也是现实世界的产物。

《您可疑的近况》是我在30岁出头时写下的作品,那是把失落、愤怒和孤独像外套一样披在身上的年纪。

《香港爱情故事》剧照。

对我来说,那也是很混沌的一段日子,那时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该过怎样的生活。我把这种心情原封不动地放进了小说里。

我想不仅是东亚,全世界的创作者都会在作品中用自己的视角描绘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借助作品抛出自己的问题。

听说在中国的文学圈,网络小说和类型文学的比重也在急速增加。但两国都同样面临着外在媒介的变化,所以文学的现状也是相似的吧。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媒介或者体裁,而是通过故事进行交流,这是人类的固有特征。毕竟,在地球上会编故事和同伴分享的物种也只有人类。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30 年里,金劲旭总共出版了18 本小说。

“幽默是守护人类尊严的最后一座堡垒”

《新周刊》:有中国读者读了你不同阶段的作品后说,感觉你早期的作品在写实之余有很多幽默。而你近几年的作品(如获得李箱文学奖的《天国之门》)则更专注于对现实本身的描绘。你认同这样的感受吗?你会有意识地在创作中调整“幽默”和“现实”的比重吗?

金劲旭:随着年纪增长,我的幽默风格好像也变了。以前会有意识地在小说中加入幽默成分,但现在更喜欢在故事中自然生发出的幽默。

不过对我来说,幽默依然是小说家——不,是作为一个不完美的人——到最后都不想错过的品德。因为我相信,幽默才是守护人类尊严的最后一座堡垒。

不过,我写小说时不会考虑“幽默”和“现实”的比重。幽默可能会随小说中描绘的现实而产生,也可能不会。

我想,决定幽默的有无和比重的不是作家,而是故事吧。题中提到的《天国之门》讲述的是女儿面对痴呆症父亲的死亡所产生的复杂又矛盾的情感,因此故事似乎不允许幽默。

《新周刊》:你是作家,也是文艺创作专业的教授,你和学生有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讨论吗?在韩国,学习写作的年轻人对哪一类文学作品关注度比较高?

金劲旭:对我来说,学生是变装成弟子的先生。比起教他们,更像是我在向他们学习,所以更多的是我对他们的小说发表感想。

《心灵捕手》剧照。

他们主要在阅读和创作自己这一代人的生活故事,和我年轻时一样。而我会通过他们的文章学习新一代人的世界观和感性。

《新周刊》:2022年8月,你在韩国出版了最新的短篇小说集《当人们谈论我时》,书中提到你去哥伦比亚参加了一场文学研讨会,能请你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关注、欣赏的作家,以及这些作家对你的写作产生的影响吗?

金劲旭:哥伦比亚是《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乡。年轻时读《百年孤独》让我领悟到小说既是故事,也超越故事。

小说虽然从现实出发,但通过作家的想象力,会成为比现实更强有力的象征,有时想象力也会创造新的现实。我在书桌上贴着这样一句话——“大胆且敏锐。”

《新周刊》 :能谈谈你未来的写作计划吗?

金劲旭:接下来计划写一本以小说家为主角的小说,也打算修改一下在网上连载的稿子。

写小说家的小说就像从我自己身上削肉一样,所以其实不太想动笔,但是为了回顾30年来的创作经历,我想把它写成可以作为小说创作论来读的推理小说。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627 期

原标题:《作家金劲旭:在故事里,找生活的答案》

作者: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