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适是否称得上书法家?

2023-01-30 13: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高玉教授

摘 要

胡适写字的启蒙老师是父亲胡传,不仅胡适最初的写字是胡传教的,而且其手写的《学为人诗》《原学》是胡适的启蒙教材。胡适的写字,除了受父亲以及学校的习字课训练影响以外,还受欧阳询和薛稷影响较深,少年时曾临习过《化度寺碑》《信行禅师碑》二帖。胡适在书写上严格地遵循传统知识分子习字的方式训练,具有“童子功”。胡适的字不属于“碑派”,而是“二王”脉络,属于明清知识分子追求的“趣味”风格,典雅、趣味、个性张扬,逾规,“法度”不严。胡适无意书法和书家,但他的书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胡适称得上是书法家,只是他不是那种充分学习前人而博采众长的书法家,也不是那种书体丰富多样,多变的书法家。胡适的手书以正字为主,但日记和草稿中很多字很潦草,属于自创“草书”。

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胡适是唯一可以和鲁迅相提并论的人物。对于胡适这样开启一个文化类型的伟大人物来说,如何评价和定位,一百年的时间显然太短。笔者相信,两百年、三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之后,就胡适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开创性、建设意义等的评估与今天会有很大的不同。胡适的贡献主要是学术和思想方式上的,他对于中国现代科学、现代学术话语、现代思想方式等不仅具有开启性,更具有建设性和示范性。我们今天的说话方式、思想方式以及所使用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就是以胡适为首的“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建立起来的。

过去我们主要是从思想、学术以及文学方面研究胡适。其实,胡适的手书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存胡适手稿大多数都已经公开出版,特别是安徽黄山书社1994年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巨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胡适手稿》,宣纸版套色印刷,共16函48册,可谓浩大的工程。从书写的工整与潦草以及流畅上,从反复的密密麻麻的修改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胡适思想过程的灵动性和温度,这是印刷体冰冷的文字所不具有的。从手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问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胡适是否称得上书法家?胡适的字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究竟如何定位?胡适的字究竟是什么书体?其来源或者说根底是什么?本文主要探讨这些问题。

一、胡适写字的父母发蒙与终身印记

关于自己的写字发蒙过程以及看法,胡适没有专门述及。在《四十自述》以及《胡适口述自传》等传记材料中,胡适讲他的学习很多,但很少讲写字以及他对书法、毛笔、宣纸、墨、碑帖以及临帖等问题的看法。有一些零星的讲述,从这些讲述中,我们大致能够知道一些胡适在写字上的信息。

三岁时胡适就从父亲胡传认字,“我小时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千字,我也认了七百多字。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字,我母亲终身保存着。”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书写特别是自然书写,与最初的认字有特别大的关系,在认字的基础上又与最初的书写有很大的关系,人的手书一旦形成,大部分人都是终生不变,除非有意地改变,并进行特别的训练,比如练书法,临帖等。但即使练书法,其根底和痕迹也很难消逝,至今为止,书法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在特征上都具有连续性,无论其字怎么变化,我们都能够从中看到其书写的初期的特征,人最初的书写就像血液一样终身流淌在人的书体之中。可惜胡适所说的这些红纸方字未见公开出版,假如能够影印出版,毋庸置疑,其价值是非常大的,对于我们探究胡适书写的由来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胡适最早认的字就是他父亲写的字,他最早读的“书”也是他父亲特别为他编写的:“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我念的第二部书也是我父亲亲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名叫《原学》,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这部书也应该是胡传自己书写的无疑。胡适最早写字其范本也应该就是他父亲亲手写给他的这些“课本”,也可以说是“字帖”。可惜胡传的《原学》手稿不见留存,但幸运的是胡适母亲把《学为人诗》保存下来并传给胡适,胡适又把它很好地保存下来,并于1969年以折页的方式影印出版,这是非常珍贵的。如图:

1931年,胡适整理了《学为人诗》,并写一段跋语:“先父铁花公手写他自己做的《学为人诗》一卷,是我三岁时他教我读的。先母替我保藏了二十多年,先母死后,又已十三年了,裱装成册,含泪敬记。胡适,民国二十年九月。”从胡传的字中,我们能够看到胡适的字体深受其父亲的影响,虽然二者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异,胡传的字在构架和形体上明显从柳体变化而来,比较清瘦,笔画开阔,但“法度”不严,不是标准楷书的笔法,所以写出来的字既不是“二王”正楷笔画,也不是颜体、柳体、欧体之笔画,而胡适的正字在构架和形体上似有很多颜体特征,特别是受颜真卿行书的影响,颜体“形化”比较明显。这种变化是非常自然的,也是很正常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胡适的字在笔画、结体、书体,风格特别是精神上和胡传的字有很多相似性和承继性,可以说是“神似”,很多因素都可以从其中找到,我们也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变化。胡适的字在笔画上一直不是标准体或者从标准楷书演变而来,胡适的字似更近宋代、明代书法的“尚意”,线条感特别强,而不是唐代书法的“法度”谨严的风格,笔锋及点画都过于省略,这可能与最初学写字学习其父亲的手写字有很大的关系。

不仅胡适的字形应该深受他父亲的影响,而且字体也深受其影响。从胡适零星的谈论书法的言论中我们知道,胡适一生不喜欢草书,他的手稿中很多字很潦草,但不是草书,在给雷震的信中他说:“你能写草字的信,——实在不容易看!——所以比我勤的多!我就不会写草字,写信总得想对方容易读,所以我总是没有工夫写信。”他告诫儿子胡思杜:“妈妈说你近来用功,我听了很高兴。你写的字也有进步了。最好是不要写草字。先写规矩字,带一点‘行书’,不可太草。”他批评文献中的一些草字:“草字甚劣”,“现存的稿本上往往有很潦草的草字修改,狂草而不合草字规律,竟不可辨认。”相反,他高度评价写正楷的许怡荪:“他同我做了十年的朋友,十年中他给我的信有十几万字,差不多个个都是楷书,从来不曾写一个潦草的字。他写给朋友的信,都是如止。只此一端已经不是现在的人所能做到。他处处用真诚待朋友,故他的朋友和他来往长久了,没有一个不受他的感化的。”在胡适看来,写楷书是一种美德,是对人的尊重。黎东方曾和胡适谈论过他的字问题,“我谈到他的字,称赞他的字秀雅,似乎是瘦金体的加肥、加力。他说,‘我生吃亏,只会用毛笔写正楷,不会写草字,而且反对写草字。草字叫人家看不懂,叫人家浪费时间去猜,又常常猜错,对不起人家。我写正楷,最受检字人欢迎。’”在书写上,胡适也似乎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而不是审美主义。胡适正规书稿以及书信多写正字,字形工整,笔画规范,除了出于实用的好辨认这一原因以外,与其从小养成的写字习惯以及相应的审美习惯是分不开的。事实上,从胡适的手稿以及各种题名、题词来看,胡适也是非常讲究书法艺术的,也达到了很高的书法水准,只是他的书法不是像一般书法家那样是经过刻苦的临帖而来的,他对书法美的表达具有自然性。

胡适不仅不喜欢草书,而且对甲骨文、金文、篆书和隶书也没有爱好,他曾说过:“我对于甲骨文与金文,至今还是‘目不识丁’。”虽然认识这两种书体文字对于胡适的学术来说都是有帮助的,胡适在谈到考据时,多次谈到汉字的古今演变会造成其意义之差异,但他从来没有从书法上对这些字体进行评价。这可能同样与他儿时教育没有接触这些文字,没有阅读与这些字体有关的书籍有很大的关系。胡传也许是写草字的,至少会写行书,但他给儿子抄的启蒙读物,可以断定是用楷书一笔一画书写的。胡适在家乡的9年,除了父亲写给他手写的两书以外,还读了《律诗六抄》《孝经》《幼学琼林》《小学》、“四书”“五经”以及《纲鉴易知录》《御批通鉴辑览》《资治通鉴》等书,这些书都是刻本,为人工书写,和今天的铅字以及印刷体字库字不一样,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书法性,胡适的手书也应该受这种刻版字的影响。但可惜胡适所用这些书的版本都已经不可考。

但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说胡适在书写上没有训练,恰恰相反,早年的胡适实际上是用了很大的功夫练字的,胡适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他曾说:“我在这九年(一八九五~一九○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练习写字,是这九年的重要功课,胡适把它和阅读相提并论。家乡的九年读书对于胡适的成长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作用和意义怎么高度评价之都不为过。其实写字也是这样,胡适之后的字再没有重大的变化,就是得益于这个时候的训练。胡适曾谈到他儿时在私塾的临帖情形,老师是四叔父介如先生,很不负责任,上课的时候出去打牌,“四叔往往在出门之前,给我们‘上一进书’,叫我们自己念,他到天将黑时,回来一趟,把我们的习字纸加了圈,放了学,才又出门去。”但可惜的是胡适没有详细叙述如何习字,包括习字的时间,字帖,老师是否示范,自己的习字心得等。胡适是旧知识分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习字是知识分子的基本功课,也许太过于日常化,胡适在后来的自传和各种有关自己早年教育的叙述中,写字反而似乎是不值得讲的事情。对于字帖,胡适仅有一次偶尔提到,“我们小时写字临帖,临过《化度寺碑》、《信行禅师碑》,我们只讲究那一笔那一画写的怎样好,谁也不知道信行是三阶教的开山祖师,化度寺的僧邕是三阶教的大师。”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和解读胡适的书写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和根据。

二、胡适书写的书学来源

那么,胡适字的源头和流变究竟如何定位?胡适受其父亲的影响这是当然的,但其父亲字的源头又在哪里?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人说他“早年学苏东坡,结构扁,捺脚肥而长”,还有人说“他写过隶书”。我不知道有何根据,笔者遍查各种胡适传记资料,未见有胡适学苏轼书法的材料,也未见其写隶书的材料。说他学苏轼,可能是源于二人在笔画上的某些相似,但说他写过隶书,不仅不见任何作品,也不能从胡适的字迹中看出其痕迹。所以这两种说法都很不准确。《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有“胡适”条目,主要是介绍其生平,对他的书法评价是:“工书法,古今相融,碑帖互通。所书随意挥洒,清峻飞动,飘然不群。”类似的说法还有:“胡适书法取法魏碑,观是札,劲不弩张,秀不俗媚,若绵软轻柔,非学力饱满不能至此。”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商榷的。在书法专业中,“碑”、“帖”具有特殊的含义,所谓“帖学”,是指宋元以来以“二王”为宗的书风,以晋唐以来的名家墨迹、法帖为学习范本,主要以唐宋书法家为代表。而“碑学”主要是尊崇汉、魏晋碑刻,“碑”在任何时候都有,唐代著名书法作品大多都是以碑刻存世,但“碑学”之“碑”专指隋之前的碑,特别是魏碑。在这一意义上,书法上所说的“碑”“帖”是有特殊含义的,主要是笔法和结体上的差异。

笔者认为,胡适的字基本上不受“碑派”影响,他的字从根基上属于“二王”源头的风格。有人说:“他的字,出于帖学,偏于文雅、精美、流畅、舒服,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二王’书风,他绝对是下过功夫的。”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精神上,胡适的字追求明清文人的趣味一脉,典雅、趣味、个性张扬,逾规,不严格地遵循“法度”,虽然他的字和傅山、黄道周、祝允明、文征明、王铎等风格迥异。胡适说他年轻时临过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和薛稷的《信行禅师碑》,比较胡适的字和这两个经典名碑,我们能够看到胡适明显受二者的影响。

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全名《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为欧阳询75岁时所书,是其代表作之一,与《九成宫醴泉铭》齐名,只是因为碑拓漫漶,不及《九成宫醴泉铭》流传广远。此碑其书法特点是老练、厚重和纯熟。清杨守敬评价:“欧书之最醇古者,以《化度寺碑》为最煊赫。”欧阳询被称为是“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明杨士奇评价:“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之飘逸,欧得晋之严整。”明莫云卿评价:“欧之正书,稼纤得度,刚劲不挠,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杰出当世。”欧阳询之书法形成一种“体”,世称“欧体”,和“颜体”“柳体”并称楷书三大“体”,影响了唐之后无数的书法家。《化度寺碑》原碑已不存,“北宋庆历间,河南范雍游南山佛寺见此碑,叹为至宝,徘徊不忍离去。一寺僧闻之误以为其中有宝,破石求之不得,弃之寺后。及范雍再至,叹悔不迭,遂以数十缣易残石以归,置于赐书阁下。靖康之乱,曾藏石于井中。乱后取出拓数十本,未已遂湮。”存世者即所谓“宋拓本”。但实际上还有唐拓本,但现仅存6页,为清光绪末年在敦煌石室发现,现分藏于法国巴黎博物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胡适的字在形体上和欧阳询的《化度寺碑》文字有很大的差别,但仔细对照,发现二者其实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字体都是纤瘦,笔画都很规整,粗细变化的幅度不大,最后一笔都比较开放,都很秀丽。有人称欧阳询的书法为中国最美丽的字,胡适的字在精神上正是承继欧阳询的优美和严整之一路。

薛稷的《信行禅师碑》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薛稷在书法上师法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以楷书名世,代表作就是《信行禅师碑》,全名为《隋大善知识信行禅师兴教之碑》,原碑已佚,现仅存两种宋拓本,一为何绍基藏本,一为翁同龢藏本。《信行禅师碑》的艺术特点是“瘦劲妍媚,萧散疏朗”,唐张怀瓘评价其“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宋董逌评价其“用笔纤瘦,结字疏通”。胡适的字疏朗开阔,纤瘦优美,从中我们看到《信行禅师碑》的影子。

从字体来看,胡适的书写属于“帖派”,属于“二王”一脉,直接受欧阳询、薛稷的影响,和鲁迅的碑学风格完全不同。胡适的手书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个性,虽然有行书、楷书之分,有工整、潦草之分,有钢笔书写和毛笔书写之分,早年的书写不同于留学时期的书写,不同于五四时期的书写,但总的来说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风格非常固定。和郭沫若以及茅盾等书写有时判若两人不同,胡适的字基本上是“一体”的,风格独特,特征非常突出,很容易就能够看出是胡适的书写。

但这并不是说胡适的字就是一模一样、铁板一块,没有差异的。事实上,胡适早年求学时期的书写、留学时期的书写、五四时期的书写以及30年代的书写是有一定差异的,30年代之后,胡适的书写相对稳定,如果不看具体的内容仅看字迹有时甚至很难判断其书写的大致时期,比如究竟是40年代书写的还是50年代书写的。同时,胡适的书信、日记、文学创作、学术论文与著作,初稿与二稿、誊清稿等,因为用途不同,针对的阅读对象不同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日记就写得比较随意,不仅文字上缺乏字斟句酌,而且书写上也比较潦草,修改也比较少,留学时期的日记还粘贴很多剪报。书信根据对象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给家人的书信比较随意,圈改也比较少,给不熟悉的人写信则比较正式,多用正书,文字顺畅精练,也许是誊清稿。现存《尝试集》手稿应该是初稿或者二稿,修改非常多,字迹也非常潦草,一看就是“底稿”。学术著作则分为两种情况,资料抄录、提纲、札记等多比较随便,书写多为行书或者草书,修改非常多,一看就是草稿,而誊清稿则正规得多,应该是交给出版社或者杂志社的稿件,多为正书,也有修改,但不是很多,修改书写也很规范。

但胡适书写中最大的差异还是毛笔字与钢笔字铅笔字的不同。考察胡适的用笔情况其实也是研究其手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对于理解他的书写及特点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鲁迅、周作人以及郭沫若、茅盾的书写一生中主要以毛笔为主,这除了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书写习惯以外,还与他们的日本留学的教育有关,日本现代文化虽然整体“向西转”,但日本是汉字圈文化,在书写上仍然赓续传统,使用毛笔居多,鲁迅等人在日本学习西学,但书写习惯没有大的改变。而胡适不一样,他虽然也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书写从毛笔开始,书法上具有“童子功”,但留美时书写上也非常西化,多用钢笔、铅笔、蘸水笔。胡适上课记笔记以及读书记笔记用什么笔,目前因为未见资料,所以无法考证,理论上应该以铅笔为主,也可能用钢笔。胡适留学日记完好地保存下来,从字迹上可以判断它基本上是用蘸水笔书写的。蘸水笔属于硬笔的一种,非常廉价,笔头为钢笔笔尖。蘸水笔书写和毛笔非常近似,写几行就要蘸水,所以墨色浓淡变化非常明显,笔画不是纯粹线条的,而有粗细或厚薄的变化,所以胡适蘸水笔书写特征介于毛笔与钢笔书写之间。

回国之后,胡适的书写基本上是毛笔和硬笔(包括钢笔和铅笔)兼用,墨色除了黑色以外还有红色和绿色,即使在美国当大使,他也不是完全用钢笔或者铅笔书写,他曾给江冬秀写信让她带毛笔,这不排除送人,但主要是自己用的,且量还比较大,也可见其用毛笔书写仍然是比较多的。胡适的学术论著用钢笔比较多,比如大量的《水经注》笔记、札记、草稿、修改稿多用红色、绿色墨水钢笔书写(很像水彩笔书写,但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也有用毛笔书写的,比如《中国中古思想小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二书就是用毛笔书写。但总体来说,40年代之后,胡适使用毛笔书写就相对比较少了,这从书信日记中可见一斑。与50年代之后中国人普遍地在上衣口袋挂插一支钢笔甚至多支钢笔以备随用不同,胡适那时随身携带的更多的是铅笔,他在书信、日记以及文章中多次提到他随身携带铅笔的事,可见铅笔在他日常书写中的重要性。

总之,胡适各种书写的差异不是“体”的不同,而是书写工具造成的不同。当然也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三、胡适书写的书法定位

胡适一生中从来没有停息过写字,现在的《胡适全集》42卷,字数达2千万之多,这还不是他所写的全部,这么多字都是胡适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而且很多文章和著作都是多种手写版本,还有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的读书笔记、听课笔记以及抄录等。

1904年,胡适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当时的新式教育中从蒙学到小学到中学到高等学堂以及大学堂都是有“习字”课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以及中国公学是否开设习字课,不得而知,胡适自传材料也没有提及,但胡适的《澄衷中学日记》最后一则日记是:“检残书得书七十余部,牌(碑)帖十余幅。”这里“牌”应该为“碑”之误,“牌帖”说不通,《胡适全集》没有校对,原样照录应该属于不负责任的做法。这说明胡适在澄衷中学读书时仍然是关注书法的,至少阅读过书法作品。但以胡适对于写字的兴趣来说,他应该不会再习字临帖,他也不会追求书写的艺术性,他写字的风格在家乡九年的教育中基本上就定型了,写字在他那里基本上就是一种业已完成的训练,是纯粹的学习和表达工具,他也不求改变,并不追求写得更好看。胡适成名之后找他题词、题签以及写书法作品的人很多,很多时候胡适都题写了,但实际上他并不看重书法,而更看重书写的内容,他也没有因此而追求在书法上有所长进,在给周维亮的信中他说:“我一生没有学写字,故最怕写毛笔字。书案上笔筒里虽有毛笔,但一个月中磨墨写字大概至多不过一次。这一次一定为先生磨一次墨,但字是不会好的。”胡适这里所说的“写字”“写毛笔字”并不是普通的书写,而是指书法艺术创作,但这种“创作”和一般书法家的创作有根本区别,不过是按照书法的格式写大字而已。

笔者认为,胡适的字很美观,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胡适称得上是书法家。只是他不是那种充分学习前人而博采众长的书法家,也不是那种书体丰富多样,多变的书法家。胡适也有一些题词和警句格言的书法作品,但胡适的书写非常单调,宣纸的尺幅都很小,字体也很小,书写的幅式章法也非常单调,一般是横幅、条幅、信札,偶有屏条,但没有长卷、册页、扇面等。按照传统的标准,按照当今的专业标准,胡适不是标准的书法家,但就书法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来说,胡适可以称得上是书法家,并且是非常有特色和个性的书法家。

事实上,各种“民国书法”的书籍中大多数都认同胡适书法家的地位,并且对他的书法有比较高的评价。比如有人这样评价胡适的书法:“胡适书迹多为信札、小品,少有用于应酬或人际交往类的书法创作。胡适之书可看作典型的学者书法,文雅含蓄,清新空灵,少注重对线条的单纯锤炼,而更为重视内在的气韵和整体的表现。”书法就是书法,书法可以分为很多层次,也可以区分为很多风格,但没有必要根据职业来划分为“学者书法”“医生书法”“农民书法”“工人书法”以及“官僚书法”之类的。胡适的书法在线条上的确比较单纯,笔画力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加之以楷书为根本,一笔一画,缺乏过渡性的笔触,也不拖泥带水,显得非常干净利索。有人这样评价胡适的书法:“他与鲁迅恰恰如出一辙,他们都否认自己是书法家,但他们自己的书法都是上品,功底之深厚、意趣之丰盈、境界之高超都足以为人师。”给人的感觉是:“舒缓、清朗、儒雅中有些随意,一些笔画舒展出去,通体看来,有些许突兀,不加收束,真是尽意而为。”我们认为是非常准确的,笔者也非常赞同这种评价。

与一般书法家不同,胡适为数不多的题写类书法作品也是非常有个性的。胡适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词上非常有修养和造诣,早年读过大量的古诗词,后来因为新学业有所耽搁,1934年4月20日,胡适决定:“从今天起,每天写一首我能背诵的好诗,不论长短,不分时代先后,不问体裁。一年之后,这些诗可以印作一本诗选,叫做《每天一首诗》。”这本书终于在1952年出版。由此可见胡适对古诗词的熟悉。但他极少写以古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不是不能写,而是不愿意写,他更愿意写新诗诗句,更愿意写白话文,也就是说,胡适的书法作品和他的文学思想是高度一致的,他不仅文学上提倡和身体力行白话,书法上也是写白话诗和白话文,是非常彻底的“白话主义”者。但恰恰是在这种不经意中,胡适的书法对传统的书法在书写内容和书写方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他也应人之请,写些条幅,但所写内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体都是他所提倡的白话诗或者是散体句子。他很少写古诗或是古雅的楹联,尽管他并不缺乏那方面的学问。”“用白话写条幅,即使在今天也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的事。书写条幅,是文翰的展示,是显示‘水平’的事。比较起来,白话不占优势,它比不上文言含蓄、凝练、古雅,它要显得单薄得多,它是薄衫,而文言是盛装。薄衫距离赤膊上阵不算远了,犹如贫女和龙王比宝,但胡适就敢这样一无所傍,开千古未有之风气。”“他在书写条幅的时候。是连同标点符号一块写上去的,这除了他老先生之外,也无第二人。”胡适是否第一个用白话写条幅甚至屏条,是否是第一个把标点符号写进书法作品,这需要充分的考证,因为学术上证明首创是最不容易的,说“有”易说“无”难,但胡适肯定是最早作这种创举的人之一,因为现代白话和现代标点都是五四时期才开始的事情。

管继平也认为胡适“字如其人”,(如上图)“胡适先生的人品与字品的关系,那还真是非常的谐调:干净利索,宽博大度。”又评价他的字“章法自然,落笔干净,线条舒展流畅,笔墨温文尔雅……隽秀和灵逸、儒雅和通透的笔墨韵致。”“其线条虽瘦劲,但有些笔画却明显偏细偏长,给人以‘长手长脚’之感。或许正是这类风格特征,倒也形成了胡适书法的明显标志,使人一望便知‘胡适体’。当然胡适书法其实与他的为人风格也很近似,即洒脱自如,风流蕴藉,平易近人,通俗而不做作,从墨迹中我们往往可看出一个大学者的自然之境,以及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怀。”胡适的书法不仅内在上和他的精神特征高度一致,舒展流畅,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而且在外在上也高度一致,胡适长相清瘦、儒雅、隽永,他的字也是如此。

据说鉴别一个人是否是“民间”书家,就看他是否认真临习过楷书或者隶书,或者看临习的功底达到了什么水平。从胡适的临习来看,他的书法功底是有的,初学写字时启蒙标准规范,有“童子功”,后来又临习欧阳询、薛稷的正楷,写字路子很正。只是他无意于书法和书家,从来没有认真临习过行书和草书,他的行书和草书其实是楷书的快写,根据潦草的程度而区分为“行书”和“草书”。胡适说不主张书信以及书稿写草书,这是真的,他的书信和正规的书稿多是行书,易辨认,也非常规范,异体字和民间简化字很少。胡适的手稿中也有非常潦草的“草书”,主要存于给自己看的日记和论著手稿中。

原文链接:http://xueshujie.net.cn/upLoad/magazine/month_2212/202212311110144527.pdf

原文刊发于《学术界》2022年第12期,原标题为《胡适手书溯源与书写定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