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报调查:60.7%受访者期待进一步普及垃圾分类标准

王品芝、霍艳妮/中国青年报
2018-06-05 12:07
绿政公署 >
字号

安徽阜阳,市民从阜王路上新启用的新型四分类垃圾箱旁走过。视觉中国 资料

随着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不断提高。但“垃圾围城”现象还是频繁被曝出。在日常生活中,对分类标准的不了解和设施的不完善也阻碍着人们进行垃圾分类。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3%的受访者称会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51.3%的受访者觉得注意分类投放垃圾的人变多了,73.1%的受访者称自己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标准。60.7%的受访者期待进一步普及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意义。

96.3%受访者会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都分类投放垃圾。我认为这是一个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事情。”山东省烟台市市民金明(化名)的家里几乎每个房间都有垃圾桶,每个垃圾桶内的主要垃圾不同。“比如,厨房的就是厨余垃圾,客厅卧室里的一般是杂物,瓶子和纸箱会整理后单独处理”。金明说,现在机场等地会把垃圾分得很细,比起以前有很大改善。

北京某高校学生陈云(化名)对记者说,他发现注意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人多了,但分类还不够细致。“像我们学生宿舍楼,大家都是把垃圾一股脑扔在楼层的大垃圾箱内,最多只是把纸箱、书籍纸张等放在垃圾箱旁边等工作人员来回收”。

调查显示,96.3%的受访者会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其中,21.2%的受访者每次都会,49.3%的受访者经常会,25.8%的受访者偶尔会。与一年前相比,51.3%的受访者觉得注意分类投放垃圾的人变多了,43.8%的受访者觉得没变化,4.9%的受访者觉得变少了。

贵州省某市市民李蓉(化名)平时很注意分类投放垃圾。“我和家人平时都会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和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进行垃圾分类。但平时见到的垃圾箱都是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很少能看到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的分类垃圾桶”。

调查显示,78.2%的受访者居住地附近有分类垃圾箱,21.8%的受访者居住地附近没有。29.0%的受访者觉得身边的分类垃圾箱使用效果好,57.1%的受访者觉得效果一般,13.9%的受访者觉得效果不好。

金明对记者说,有些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每个楼层的垃圾间都会有两个大的垃圾箱存放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也会有垃圾车来进行分类回收。不过,他所住小区缺乏垃圾分类设施,“垃圾分类打包好,最后往往还得扔在一个大垃圾箱里,垃圾回收站也经常把所有的垃圾一起回收”。

“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阻碍人们分类投放垃圾。比如外出时是否分类投放垃圾,大多取决于周围是否有分类垃圾桶,很多人不会把垃圾一直带在身上。”李蓉说,她所在的城市只有大道上或者人流量大的休闲娱乐场所会有分类垃圾箱,大多数地方只有一个很大的垃圾桶,没办法分类投放。

60.7%受访者建议普及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意义

调查中,73.1%的受访者称自己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标准,24.9%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2.0%的受访者坦言不了解。

李蓉认为,目前人们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参与度还不够,主要原因就是身边分类垃圾桶太少,人们的分类意识虽然在不断增强,却无法付诸实施。“另外对于垃圾如何进行分类的引导较少。大家虽然有分类意识,但是对于具体哪些物品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认识还比较模糊”。

“现在街道、景区这些地方的垃圾箱几乎全都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两类。但是分类垃圾箱利用率还有待提高。而且居民很少能看到这些垃圾箱中的垃圾是怎样被回收的。” 陈云说,他身边有人担心工作人员最终没有分类运走垃圾,所以自己也不分类投放了。

人们不分类投放垃圾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51.3%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分类,49.2%的受访者认为是不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42.2%的受访者归因于设施不全、无法分类,40.2%的受访者归因于缺乏环保意识,38.7%的受访者觉得有些垃圾箱设计不科学,35.4%的受访者觉得麻烦,30.8%的受访者认为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低、工作不到位,27.6%的受访者认为垃圾清理人员专业素养和能力不够,22.6%的受访者觉得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缺乏约束性、惩罚性措施。

陈云认为影响人们自主参与垃圾分类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垃圾分类这件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明白垃圾分类的价值有多大。第二是认为自己分类投放垃圾没必要。“很多人认为,现在有专门的垃圾回收工作人员,也有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厂等,所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自己进行垃圾分类就没什么太大的必要。更何况自己对于如何有效合理的进行垃圾分类也不清楚,不如交给专业的垃圾回收员去做”。第三,没有相应的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容器。很多学生宿舍楼、居民小区,都只有一个大的垃圾箱。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朱芬芬表示,现在关注垃圾分类的人显然多了。但是垃圾分类的系统性建设还不到位,后端分类回收处理没建立好,前端个人的分类参与也就不太现实。

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调查中,60.7%的受访者建议普及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意义,53.8%的受访者建议配备分类标志清晰的垃圾箱,49.8%的受访者建议对垃圾清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36.6%的受访者建议媒体多进行相关宣传,25.3%的受访者建议处罚不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

金明希望,环保部门能够在社区配备更多的分类垃圾箱,以实现家庭生活垃圾真正的分类回收。

李蓉认为,提高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主要还是应该从教育方面着手,普及垃圾分类常识,让大家更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比如以小区、村庄为单位进行宣传教育,或者组织志愿者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垃圾箱上可以写清具体哪些物品可以扔在这里。此外,教育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居民,也要包括工作人员。很多地区负责垃圾回收的工作人员自身环保意识就不强”。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8%,90后占28.8%,80后占50.9%,70后占14.0%,60后占3.8%。来自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3.0%,二线城市的占43.3%,三四线城市的占19.8%,城镇或县城的占3.6%,农村的占0.3%。

(原题为《96.3%受访者称会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60.7%受访者期待进一步普及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意义》)

    责任编辑:沈关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