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门木刻技艺,他一做就是30多年

2023-02-10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黎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

- 职 业 故 事 -

朱明告诉我们,他的作品除了传统木刻,也有一些木雕作品。他认为,木雕和木刻最大的区别是:木雕是三维立体的,木刻则是二维平面的。材质是传统木刻技艺的载体,创作者不仅得精通各种雕刻技巧,而且还得对木材的特性了然于胸。比如樟木、楠木、黄杨木、椴木、梨木等木料纹理细腻,硬度适中,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更具质感。

一门三代皆擅木刻

汉派木刻非遗传承人朱明的工作室店面并不大,但是内有乾坤。推开大门,一股木头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朱明戴着一副老花镜,鬓发胡须半白,他正手持刻刀,伏在桌案上,手法利落地在木头上进行雕刻。随着手臂、手腕的起落,一道道流畅的线条就留在了木头上。

朱明工作室里摆放的作品其实并不算多,因为很多作品都是由客户提前预订,做好就直接拿走了。工作室左墙悬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巨幅黑白木刻作品 《门神》,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同时也是镇店之宝。据朱明介绍,它长 2.5 米、宽 1.6 米,由于雕刻工艺复杂,2018 年 3 月画稿起样之后,陆续花费了一年时间才完成。

出生于 1964 年的朱明,在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里长大。“我爷爷朱人鹤,是湖南话剧舞台美术的先驱,曾领导组织了多个进步剧社,承担舞台美术设计的工作。后来,他从长沙辗转来到武汉定居,曾应邀参与武汉长江大桥栏杆浮雕的设计。其中 《枫与猫头鹰》《一行白鹭》,以及《龟、蛇、黄鹂、桂花》 就是他的作品。”朱明说,部分设计草图至今还留存在他手中,“可以说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了。”

朱明的父亲朱肖丹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任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舞美设计师,是 《洪湖赤卫队》 等知名剧目的舞美设计主创人员。

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下,朱明自小就喜欢画画。幼时的朱明经常见到父亲朱肖丹伏案雕斫,耳濡目染间,优秀的传统技艺逐渐在他心里扎根。

一把刻刀,一方木头,成为他童年时期最亲密的伙伴。

潜心钻研,提升技艺

从初一开始,朱明就在爷爷的指导下正式学习素描,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1988 年,朱明考入武汉市工艺雕刻厂的设计组。每天工作之余回到宿舍,朱明便拿出心爱 的 刻 刀 进 行 练 习 , 学 习 夯 实 刻 、切、铲、凿、划等基础技能。遇到瓶颈时,他还经常登门向厂里的老师傅虚心求教。

1992 年,因为工厂改制,朱明和妻子石琴开起了雕刻工作室坚持创作。“既然从父辈手中接过这门传统手艺,我就不能让这项非遗文化瑰宝在我手里丢掉!”

30 多年来,朱明甘坐冷板凳,坚守在工作室潜心创作,他的作品曾经获奖无数,其中包括“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等,还获得了“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武汉好手艺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的称号。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不断创新,朱明将传统技巧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形成了汉派木刻技艺的新面貌。

汉派木刻最讲究“神韵在先”

汉派木刻的制作流程多、周期长。完成一幅简单的木刻浮雕作品,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而一幅制作精细的木刻版画作品,从开始的选材、画稿、刻版、打磨等到印制完成,用到的工具多达百件,其工艺流程往往耗时几个月甚至一年。只有耐下性子坚持,守得住寂寞,才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汉派木刻最早起源于唐代,它根植于荆楚文明,讲究‘神韵在先’,柔中带刚。以 《门神》 为例,西方美术有‘三庭五眼’理论,中国民间工匠一代代口口相传的口诀也有‘立七坐五盘三半,竖三鼻子横五眼,一只手挡半张脸。’我们非常重视人物的身体比例关系,要求表情真实、眼神逼真。”朱明介绍道。

朱明告诉我们,他的作品除了传统木刻,也有一些木雕作品。他认为,木雕和木刻最大的区别是:木雕是三维立体的,木刻则是二维平面的。材质是传统木刻技艺的载体,创作者不仅得精通各种雕刻技巧,而且还得对木材的特性了然于胸。比如樟木、楠木、黄杨木、椴木、梨木等木料纹理细腻,硬度适中,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更具质感。

汉派木刻该如何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对此,朱明有自己的思考:非遗要传承创新,就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仅依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只会让传统技艺的传承举步维艰。

要想在传承中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设立体验工坊,与高校合作编著专业教材、开设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朱明在收徒方面十分谨慎,目前他已经先后带出 5 名徒弟,年龄最大的 40 多岁,最小的才 16 岁,大部分徒弟已经掌握了汉派木刻技艺的制作要领和要求。为了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光彩,朱明在创作内容、表现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这幅金银箔装饰版画作品 《松鹤延年》,图中是传统的木刻图案纹样,但借鉴了描金手绘工艺,把不同的特色元素融合到了一件作品里。”朱明说。

目前,朱明正在创作一幅名为 《武汉八景》 的木刻作品,里面涵盖了黄鹤楼、武汉大学、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江汉关等武汉地标性建筑,他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作品了解武汉、爱上武汉,也让汉派木刻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历久弥新。

原标题:《这门木刻技艺,他一做就是30多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