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男孩身体不适7次举手后身亡,无视求助的老师怎么想的

2023-02-14 14: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酒颜

近日,一位家长在网络上发帖称,2020年11月,其8岁的儿子郭某在福州市鼓楼区某小学上课期间,感到身体不适,10分钟内举手示意7次,但任课老师没有带他离开教室。下课后,孩子由老师搀扶着走下楼梯。孩子下楼梯时摔倒在楼梯拐角处。随后,孩子的父亲赶到现场拨打了120,将其送往医院。在医院里,孩子深度昏迷后不幸离世。

经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工作人员确认,目前该事件已进入法律程序,二审于2月9日开庭审理。同时,工作人员还表示孩子患有基础疾病,死亡原因与摔倒无关联。也不便透露对任课教师有无处理等问题。

看过事件经过和视频后,大多数人和郭某家长一样,认为孩子不幸身亡任课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郭某在课堂上10分钟一连举手7次示意,说明当时确有忍无可忍的症状,才会发出信号主动求救,而老师在学生第7次举手后,只是简单询问一下就让他趴桌子上忍一忍,直到20分钟下课后才扶他走出教室,前后耽误30分钟的就诊时间,难免会遭到家属质疑。

 

家长提供的教室监控画面

在常人看来,老师的多次漠视疏忽,可能是源于她只想维护自己在课堂上的威严形象,对学生不信任,潜意识里存在学生要扰乱课堂秩序的猜测。按说一个8岁的孩子已经是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对课堂纪律有了一定的认知,不太可能出现随意举手的情况。再说老师通过孩子的日常表现也应该能够判断出,他多次举手是真的有事儿求助,还是只是要说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忽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求救,主动处理学生的不适,及时送医,那么即便不能改变孩子意外身亡的结果,但至少尽到了一位任课教师应尽的责任,也能宽慰家长的心。如今即便是教育部门给出学生有基础疾病的前提,大家也很难接受以此来为学校和老师开脱。至于学校和老师需要承担多少责任,相信二审会给家长一个公正的判决结果。

当然,我们在了解整个事件之后再来复盘,自然能从很多细节中找到避免意外发生的方法,当时情况紧急,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万无一失,只是悲剧带给我们的反思不止是一味指责老师,让老师多上心。

 

家长提供的教室监控画面

从孩子举手求救到摔倒昏迷、不幸离世,整个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都暴露出,学校在处理突发疾病时缺乏成熟的应对机制。首先,老师不是专业医务工作者,并不能对学生病情做到精准判断。突发性出血、哮喘、癫痫、昏厥等,有辨识度的严重疾病,会引起老师的重视,像郭某这样还能走动的情况下,可能连家长都想不到要及时送医。

还有官方提到的学生有基础疾病,家长是否知道,如果家长已经知道存在需要特殊关注的基础疾病,那么家长是否有提前跟学校及时沟通过,将此情况向老师说明,让老师多多关照,了解该病的发病症状和应对措施?

在家长的爆料内容中还提到,学生父亲在校门口曾被保安拦住,最后是由数学老师带领进入校园,看到现场状况后才拨打了120,而现场的老师和校区负责人均无任何救治措施。通过搜索一些学校的应急处理措施,和部分家长的反映来看,学生一旦在学校有不舒服的情况,都是由老师打电话给家长,由家长带走。这无形中会错过一些急症的黄金抢救时机。

当然,指出这些并不是在为学校或者任课教师开脱罪责,只是希望学校能够从这些问题里吸取教训,弥补漏洞,强化处理突发疾病的应急机制,完善学生基础疾病台账。一边做好家校联动,双方沟通到位,保证每一位任课教师知晓学生情况,关注学生健康情况。

另一边更要做好急救应对措施,比如要求校医在学生突发疾病时能够及时到位,做好校医室相应治疗药品和物资储备。有条件的由上级部门协调属地医院包联学校,落实学校定点医院就医接诊通道。在突发情况下,确保学校大门对救护车、家长畅通无阻。这也有利于老师面对突发状况时不用基于惯性思维,等到家长本人到校处理送医,在联系急救时同时与家长第一时间取得沟通,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就成了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家长只能告诉学生,如果有什么不舒服就告诉老师。学校不只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有责任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多一些应对措施家长才能放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