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莫负好春光,这是最有仪式感的中国迎春地图

2023-02-21 07: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是立春后的第一个节气。春天万物生长,正是需要水分滋养的季节。有了雨水的浸润,才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

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东风解冻,散而为雨,纷飞的大雪逐渐化为润物细无声的春水。而在气候更为温暖的南方,已经显出一派早春景象。

一场春雨一场暖,大地上的人们也抖擞起来,以各种各样的仪式,迎接春天的到来。

江南:

春天,遂想起江南

中国人对春天的想象,总是和江南联系在一起。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似乎格外钟爱这个季节,设计了一系列有关春天的活动。

烟雨朦胧的江南春 / 视觉中国

江南春早,新春初立后,人们就忙活了起来。在门上贴“春”字,剪出彩花彩燕挂上枝头,是制造氛围感的第一步。临海一带的人家还流行“焜春”:将樟树根片放在容器里点燃,逐间房屋“焜”过去,各处都弥漫着樟树的芳烟香味,亦可除阴湿浊气。

“焜春”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接下来便是游春。由锣鼓队和仪仗队打头阵,四人或八人抬起土制的春牛塑像紧随其后。农村地区还保留着打春牛的习俗,人们依次向春牛叩首,再用鞭子将其打碎,抢春牛的碎土块和肚子里的谷物回家,寓意五谷丰登。

曲水流觞,是踏青的诗意 / 图虫创意

轻衫细马春年少,直到端午,都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此时的江南,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朦胧浪漫,也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活泼生机。蒌蒿满地、河豚欲上,鲜美的滋味刺激着味蕾,难怪人人尽说江南好。

客家:

补天问地,盼风调雨顺

客家人的迎春方式,可以说是“上天入地”。

相传远古时期,天塌地裂,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因多有“天漏”雨水,古人便将雨水节气和女娲补天神话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正月二十即是补天日,又称“天穿节”。

福建客家土楼春景 / 视觉中国

为了纪念女娲,客家的女性长辈用面粉做出圆而薄的饼子,系上红丝线抛到自家的屋顶上,或挂在屋檐下,以象征补天,祈祷苍天保佑“雨水之日,屋无穿漏”。如今不仅是客家地区,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也有此习俗。

与北方“天穿节”不同的是,客家还流行油煎糯米甜粄,在上面扎针线,或到房屋里有墙缝、钉眼的地方都抹上一点,效仿女娲补天。

客家人还会根据爆米花的形状大小,来判断来年收成 / 视觉中国

虽然补天日不做农活,但雨水期间仍有关于农事的重要仪式,那就是“占稻色”。人们把糯谷丢进燃烧的柴火里爆炒,爆出来的米花越白越多,则代表收成越好。

北方:

神龙抬头,一年之计在于春

对于黄河流域,雨水意味着降雪减少,降雨增多,它提示春耕播种的开始。

春耕,田间的播种机 / 视觉中国

向来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对春雨的渴望异常强烈,最终上升为一种对雨水的信仰。传言龙是掌管云雨的神物,龙不抬头,天不下雨。

农历二月二,神龙抬头,天降甘露,人们则形成了一套引龙、祭龙的仪式。衣食住行,自然也要与“龙”相关。例如要吃以“龙”命名的各种食物,把吃水饺叫作“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要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正月不理发的规矩今天也尽可破了,理个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龙灯营造出欢庆气氛 / 视觉中国

在雨量相对充沛、耕地资源不足的南方地区,二月二则演变为土地神祭祀。闹社火、食社饭、饮社酒、采莲船、舞龙舞狮......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回味的就是清末民初浙江绍兴一带社日演地方戏,娱神娱人的风俗。

云南:

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多

雨水节气一般将持续半个月,处在其末尾的农历二月初八,是云南纳西族的“三多节”。

三多是纳西人的保护神和纳西民族精神的化身,传说他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是一位帮助纳西民族开疆立业的骁勇战神。2021年,“三多节”被列入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天一大早,远近的纳西族人和三多信仰者,都云集到丽江白沙北岳庙。白天,东巴们吹螺击鼓,诵念经文,人们以美酒和肉食作为祭品,求愿三多神护佑纳西人幸福安泰、人畜兴旺。夜晚,大家则穿着披星戴月服饰,手拉手围着篝火跳“阿哩哩”舞蹈。

丽江白沙古镇纳西族的古文字 / 视觉中国

三多节不仅是祭祀节日,也是集歌舞、庙会、踏青、农贸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春天的丽江,玉龙作枕,金沙当带。祭拜过后,人们往往结伴郊游野炊,举行赛马等欢庆活动,高歌踏舞,不舍昼夜。

能歌善舞的云南人,以音乐迎接春天的到来。这片土地诞生了许多天然的民族乐器,而在新春音乐会上,最常见的乐器之一就是葫芦丝。声调柔美的它,也最为契合春天的旋律。

葫芦丝,奏响春天的旋律 / 视觉中国

相传葫芦丝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云南德宏的年轻男女摘下缀满藤蔓的葫芦,套上带有洞眼的竹管,以此吹奏乐曲传递情意。千百年来的发展,让葫芦丝文化在云南山林间落地生根。

它保持着自然的形态,最适宜吹奏山歌小调,当婉转悠长的声音响起,九曲十八弯的春意也将苏醒。雨水穿林打叶,丝竹管弦之声也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身边的春景与葫芦丝的清亮完美融合在一起。

云南的春潮花海 / 视觉中国

雨水,是一个寄托了希望和祝福的节气。不管今天你所在的地区是否下雨,温柔而缱绻的春讯都已扑来。

而今日若能静坐小楼中,赏杏花春雨,岂不妙哉?我们与兴业银行联合发布国风系列视频,本期视频将在葫芦丝的乐音下,观雨水节气的万物生长,感受人与自然所蕴含的生长力量。点击下方视频,即可在葫芦丝的乐声中感受雨水节气的诗情画意。

原标题:《莫负好春光,这是最有仪式感的中国迎春地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