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兰文银︱巴布琴科之死:当谍战剧变成闹剧

兰文银
2018-06-18 09:32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巴布琴科现身后,ATR电视台员工的反应。(00:25)
巴布琴科

5月29日,俄罗斯反对派作家、记者阿尔卡季·巴布琴科(Arkady Babchenko)在基辅寓所被杀害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生于1977年的巴布琴科参加过两场车臣战争,随后在几家媒体担任战地记者,靠一系列优秀的战争散文创作成名。他的小说斩获了若干文学奖,并被译成英、德、意、瑞等多种语言出版。中文读者则可以在《世界文学》杂志2010年第三期上读到他的几篇带有巴别尔色彩的微型小说。然而亲身参与两场绞肉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性格。波希米亚式的文人生活他已无法适应,他的一生都再也走不出战争。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真正经历过战争、深知战争残酷的人,他对战争贩子的仇恨是常人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此,即使在俄罗斯的反对派中,也很少有人的立场像巴布琴科那么激进,会像他那样昭告天下,自己要坐着北约的坦克回莫斯科,要活到九十岁,在那个战争贩子的坟头蹦迪。这种非黑即白、无法容忍任何妥协的战士性格让他和无数雇主、朋友闹翻,有三年时间他甚至不得不靠开黑车维生。

社交网络的兴起多少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在东乌战场的报道让他在脸书上拥有近二十万粉丝(在俄语脸书博主中位居前四十)。但由于没有直接雇主,他发起了一个名曰“无中介新闻”的项目,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每一篇超过十行字的帖子后附上打赏账号。

真正让巴布琴科惹祸上身的是2016年俄国防部图-154空难后他发表的言论——鉴于俄军在叙利亚扮演的角色,他声称对前往劳军的坠机遇难者(主要是亚历山德罗夫歌舞团的成员)不感到怜悯、同情,但也不幸灾乐祸,只是觉得冷漠和无谓而已。此言一出,巴布琴科便遭到网络键盘侠(在俄罗斯被谑称为“哀悼警察”)的狂轰滥炸,他的家庭住址被公布,家人受到死亡威胁,而国家杜马(下议院)里慷慨激昂演爱国戏的议员们也不忘叫嚣要剥夺巴氏国籍、对其进行刑事立案等等。

由于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巴布琴科不得不出走捷克、以色列避风头,直到在乌克兰找到工作后搬去了基辅。这份工作是为面向克里米亚鞑靼人的ATR电视台主持一档俄语节目,而节目的实质内容其实就是讲一些俄罗斯的政治段子。对他的文学才华而言,这种工作即使不是羞辱,也实在有些尴尬。

受难与复活

然而巴布琴科似乎还是没有躲过残酷的敌人。很快网上就出现了凶案现场血淋淋的照片。这早已不是第一位在基辅遇害的俄罗斯反对派人士,逐渐变得麻木的人们努力表现出震惊、愤慨和悲痛。友人、同事们的悼文第一时间刊载在各家媒体上,悼文标准格式如下:一、他是真正的战士,拒绝任何妥协,这样的义人在这个国家是无法生存的。二、我不同意他的一些观点,我们有过许多争吵,现在一切都过去了,请你原谅我,愿你入土为安。三、我们都知道凶手是谁,愿正义早日降临。

基辅方面第一时间把所有罪责甩给莫斯科,莫斯科则驾轻就熟地唱起红白脸:昨天还在咒骂他的官方人士突然露出悲痛神情,称这是一起“悲剧”,并表示愿意为其遗孀和孩子提供援助,随后立刻开始责怪基辅方面“无耻挑拨”,杜马主席沃洛金(Vyacheslav Volodin)甚至大胆跳过推理过程,直接得出最终结论:美国必须为巴布琴科之死负责!最令人不齿的表态则来自巴布琴科的俄罗斯同行、“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总编西蒙尼扬(Margarita Simonyan):“连刺猬都明白,如果担心在俄罗斯受迫害的话,最愚蠢的做法就是逃去基辅。你们与其在那里完蛋,还不如在俄罗斯被迫害。不过无论如何还是祝死者升上天堂。”

然而第二天,当巴布琴科的友人仍陷于悲痛之中,当两国仍在为此使劲互泼脏水,当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基辅市民带着鲜花和蜡烛自发聚集悼念,当一些专栏作者仍在憋自己的悼文时,乌克兰国家安全局(以下简称SBU)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会上局长赫里察克(Vasily Ğritsak)出人意料地宣布:巴布琴科其实还活着。在现场记者的惊叫声中,一脸坏笑的巴布琴科走上了台……

巴布琴科和赫里察克介绍的情况可以概括如下:被俄罗斯情报机构招募的乌克兰公民黑尔曼(Borys Ğerman)花三万美元雇杀手Ts代劳,可是充满“爱国情感”的杀手转身就向SBU报告此事。SBU得知此事后通知巴布琴科,后者同意合作。于是就有了这场“特别行动”:5月29日晚上,情报人员往趴在地上的巴布琴科身下洒满猪血,在他背上画了三个弹孔,然后其妻报警,叫来救护车,送医途中宣告不治,然后直接将他送去了太平间。当太平间门关上后,巴布琴科才慢慢爬起身,更衣沐浴,打开电视,津津有味地收看关于自己遇害的新闻。第二天早上黑尔曼在基辅街头被抓获。

惊天逆转和闻所未闻的谍战大戏点燃了舆论。俄语世界网友们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网上涌现了各种段子和恶搞图。“我从死者中复活了!你觉得如何,耶稣?喜欢的话请给我打赏!我的账号是……”“俄罗斯人今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巴布琴科的朋友,正在为他的复活欢呼哭泣,第二类是他的敌人,正在为受骗而疯狂咒骂,第三类是报社编辑,正在为要不要支付悼文的稿费而犯愁。”

网友制作的恶搞图一种。巴布琴科复活的圣像。

疑点

然而当戏剧性转折带来的情感冲击逐渐被理性思考取代时,人们不能不注意到事件中无所不在的蹊跷之处。争论最多的问题就是,作为一名记者,巴布琴科与情报机构联手制造一个假新闻,此举是否符合新闻伦理?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对这种做法表示质疑,一些记者组织则更是发出了强烈谴责。巴布琴科先是在脸书上大爆粗口,回击了率先提出质疑的英国《卫报》记者,随后又在几次采访中不断强调:当面对这种情况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和家人的安危,而不是什么职业伦理。

如果说巴布琴科确实别无选择的话,那么策划整起事件的SBU更像是在滥用巴布琴科对他们的信任。SBU先后用了三个理由来解释为何要策划这场“特别行动”:一、拯救巴布琴科;二、活捉黑尔曼;三、等待黑尔曼的俄罗斯上线在刺杀成功后派给他新的任务——一份三十人行刺名单,如果能缴获这张名单,那就能有的放矢地保护他们。然而,要救巴布琴科只需加强安保或将他藏起来即可,要捉拿黑尔曼则动用一些最基本的刑侦手段也可办到,根本不必上演这出大戏。而所谓的三十人名单就更是蹊跷:为什么他们确信巴布琴科死讯传出后,那位俄方上线就会立刻把名单发给黑尔曼?万一前者拖延几天乃至几周,那黑尔曼还要不要抓?巴布琴科还要不要活?围绕这个名单前后不一致的表述也同样可疑。检察院确认三十人名单的存在,赫里察克却表示只知道几个潜在刺杀目标的名字。没过几天,这份缴获的名单里突然又多了十七个人名,变成了四十七人名单……

SBU公布的一项证据是黑尔曼转交给杀手的巴布琴科个人档案。然而这份档案一半的文字是从其维基百科页面和社交网站公开资料复制来的,另一半则是他那堆人尽皆知的打赏账号。尽管杀手是要在基辅行刺,档案里却很贴心地只附上了他的莫斯科住址。而被基辅方面视为俄罗斯是幕后黑手的铁证,就是档案上附的一张巴布琴科十六年前拍摄的护照照片,因为据信除了他本人和俄罗斯当局外,不可能有别人拥有这张照片。然而俄罗斯的情报机关真的会蠢到让杀手凭一张十六年前的照片去杀一个每天都在电视上露面的主持人吗?更何况这张照片一旦被人发现就等于昭告天下“是我干的”。

据信是黑尔曼交给杀手的巴布琴科档案。左上角就是本案的“铁证”——那张十六年前的照片,笔者认为,凭着它杀手更有可能杀掉的是巴布琴科的儿子。

更诡异的是,根据SBU的说法,除了在乌克兰暗杀四十八名记者外,俄方还给黑尔曼分配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在乌克兰全国各地储藏武器库,通过上述大量暗杀动摇乌克兰的社会秩序,并在大选时发动武装政变……这些即使在电影里可能都需要一个师的邦德和施季里茨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在现实中竟然只分配给了一个人,莫非俄罗斯真是被制裁得连活动经费都出不起了?

在大白天的基辅闹市,大摇大摆的SBU特工们抓住了大摇大摆的黑尔曼。差点撼动了整个乌克兰的大间谍竟然是个油腻的大叔,一定让谍战剧爱好者失望不已。

猪队友

正当SBU受到来自各方越来越多指责时,两位猪队友又及时出现帮了把倒忙。

一名叫齐姆巴柳克(Oleksiy Tsymbalyuk)的男子突然在脸书上爆料,称自己就是那位爱国杀手Ts。媒体迅速跟进,挖出了这位老兄无比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曾是一位东正教修士,然后又作为乌克兰极右翼民族主义组织“右区”的一名志愿兵开赴东乌战场平叛。众所周知,在谍战中反水出卖自己上线的角色往往会遭到被出卖方的无情报复,可这位大无畏的极右翼修士却愿意为了在社交网站上出把风头而勇敢地暴露自己。就连SBU的发言人希特良斯卡(Olena Ğitlyanska)都没料到自己会有这样一位猪队友,第一时间转帖说:“你是谁啊?快给我滚吧……小心,假新闻!”直到检察院确认他真的就是杀手后,希特良斯卡才发帖道歉。

阿列克谢·齐姆巴柳克,他也是修士辅祭阿里斯塔尔赫,他也是“右区”平叛志愿军,他也是杀手Ts,他大概也是SBU嘴巴最大的情报员。

但无论齐姆巴柳克的做法在人们看来是勇敢还是鲁莽,他的业务水平之低下却毋庸置疑。他拍摄的黑尔曼付款视频成了SBU公布的重要物证,然而在这段长达一分半钟的录像里,除了背景中一棵孤零零的树和时而在屏幕边缘闪现的几根点钞票的手指外,观众几乎不能看到任何实质性内容。

齐姆巴柳克创作的谍战抒情风景摄影作品。

第二天黑尔曼的受审,又把剧情推向了新的高潮。这位照SBU的说法差点颠覆整个乌克兰的间谍头子,在法庭上的供述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队长,别开枪,是我!”

照黑尔曼的描述,他其实一直在为乌克兰反间谍部门工作。在接到莫斯科的任务后第一时间就通报了他们,而之所以不去报告SBU,是因为他知道里面都是“鼹鼠”。为了骗过莫斯科,套取更多情报,他决定假装执行莫斯科的任务。而之所以雇佣齐姆巴柳克这位修士杀手,是因为他相信“神父不会杀平民”,他在反间谍局的联系人是某个“季马”,电话号码可以单独告诉法官。为表诚意,他主动透露了和自己联系的俄方上线是来自“普京私人基金会”的皮沃瓦尔尼克(Vyacheslav Pivovarnik)。他用慷慨激昂的训诫结束了自己的演讲:乌克兰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可反间谍部门和SBU却不保卫国家,而是忙着互相抢被子盖:醒醒吧,别再调查我了,我怎么会是匪徒呢?!

维亚切斯拉夫·皮沃瓦尔尼克:我吃着火锅,唱着歌,怎么突然就被人供出来了?!

尽管检察院和SBU第一时间驳斥了黑尔曼的供词,但其中有些话听起来也确实不像空穴来风。无论如何,意外登场的这位皮沃瓦尔尼克立刻引来了两国记者的一阵深扒,连过去干的诈骗勾当都被挖了出来。尽管这位居住在俄罗斯的神秘乌克兰商人的生意圈子多少和俄、乌两国的情报界人士有交集,但实在不能找到他和什么“普京私人基金会”往来的证据。

但无论如何,案件发展到这一步,差不多已可以从政治版和社会版转入娱乐版了。通常在谍战、帮派电影里,杀手即使被抓或被灭,中间人也总是能及时逃脱,而神秘的幕后黑手则永远不会现身。然而在这场现实的谍战大戏中,杀手、中间人和订货人在两天之内就悉数出场,再加上复活了的被害人,完全可以凑出一桌麻将来。

阴谋?

如此错乱的剧情,再加上乌方公布的那些毫无说服力的证据,都让人不能不浮想联翩。人们不由怀疑策划这场戏的目的是为了对俄罗斯展开信息战,或者纯粹是因为SBU的将军们想给自己的肩章添点星星了。毕竟SBU并不是一家以诚信著称的机构。

一位乌克兰记者就嘲笑西方同行们太年轻、太单纯、有时幼稚:仅在敖德萨一地, 他记得SBU就策划过四起类似事件,只不过因为这次受害者是个名人,所以才引起了关注。

以色列前情报官员米格达利(Sergey Migdal)多少怀着些同行相轻的鄙夷表示,SBU这一波操作,无论就用心险恶还是就手法业余而言,都明显带有其祖师爷克格勃的“学派”色彩。俄罗斯《新报》(Novaya Gazeta)记者、前情报机构要案侦办员希里亚耶夫(Sergey Shiryayev)凭着职业敏锐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合理假设:一、这是SBU内部各派的互相倾轧,“杀手”齐姆巴柳克身后的那拨人正在努力扳倒黑尔曼的监护人“季马”身后的那拨人;二、SBU内有人觊觎着黑尔曼的产业(他是乌克兰唯一一家非国营武器制造机构的经理),从而发动了一场打着谍战幌子的“企业突袭”(corprorate raid),意欲借此将其赶出行业,中饱私囊。

这出闹剧似乎标志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后真相”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人将巴布琴科之死戏谑地称作“后死亡”。著名当代作家德米特里·贝科夫(Dmitry Bykov,即2016年我国出版的《帕斯捷尔纳克传》的作者)甚至发明了“后后”时代这一说法。总之,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指出,如果乌克兰方面无法拿出俄罗斯参与此事的确凿证据,那将会为其国家信誉带来巨大损失。即使最终真能出示这样的证据,“狼来了”效应的后果也不容小觑。下一次再发生这样的事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将是等几天,看看这会不会又是SBU的“特别行动”。至少在俄罗斯,相关的人已经开始奔走相告、欢庆胜利了:既然巴布琴科之死是个“反俄阴谋”,那么沃罗年科夫、舍列梅特、斯克里帕尔事件肯定也都是“反俄阴谋”,说不定就连MH-17也从未被击落过呢!基辅似乎是想和自己的对手在信息战的战场上也展开对抗,然而在这个战场上的胜算恐怕并不会大过在军事战场上。

当然,巴布琴科事件还远没有画上句号。乌方认为案件的调查将持续至少半年。说不定哪一天又突然冒出一颗重磅反转炸弹,让先前的各种分析文章,连带读者正在阅读的这一篇,统统变成一堆废料。作为吃瓜看戏的局外人,我们多少会怀着不嫌事大的幸灾乐祸心理,但是对那些生活在外敌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滥权妄为之包夹下的乌克兰人民而言,巴布琴科事件大概只是他们苦涩生活中的一个日常荒诞场景而已。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