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无障碍建设二十年,新条例之下仍需关注“旧帐”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2023-03-22 20:2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海报设计 郁斐

《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3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上海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信息交流、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社会共治、监督管理等作出了规定。

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探索较早,从2003年上海施行《无障碍设施管理办法》算起,已历经二十年。至2017年,上海启动修订《无障碍管理办法》;2022年发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于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各大城市掀起一轮城市无障碍设施硬件建设热潮,主要面向肢体残疾者和视障者,比如为楼梯加斜坡等硬件设施。

至此次《条例》实施,上海的无障碍建设已经历多轮升级,“无障碍”从硬件设施建设逐渐向综合环境建设过渡,理念在不断发展、逐渐完善。

此次《条例》中的几个亮点值得关注:

1. 覆盖范围从城市扩展至乡村。

长期以来,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集中于城市空间——无论是新城建设中的同步配置设施,还是老城区基础设施中的查漏补缺。此次《条例》第十三条强调,“本市结合乡村特点和实际情况,统筹推进乡村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发展乡村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乡村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基础设施条件原本就较弱的城市周边的乡村,其无障碍设施建设更应被重视。无障碍设施不应仅是市民的福利,而是对于全社会弱势群体的托底关怀。

2.关注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将无障碍理念从物理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

此次《条例》中依然涉及大量空间建设的内容,但后半部分特别提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互联网中服务软件、信息获取、金融支付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这些无障碍设计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视听障碍人士,还包括了老年人,让更多人不被数字化大潮落下。

例如,第四十条中“鼓励新闻资讯、社交通讯、生活购物、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学习教育、交通出行等领域的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以及智能设备操作系统符合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提供无障碍信息和服务”。

第四十一条中的“鼓励开发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需求的即时通讯、远程医疗、学习教育、地图导航、金融支付、网络购物和预约服务等无障碍应用程序。支持各类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社会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提供课程,帮助残疾人、老年人等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

3. 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对象意涵广泛。

《条例》中将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定义为“因残疾、年老、年幼、生育、疾病、意外伤害、负重等原因,致使身体功能永久或者短暂地丧失或者缺乏,面临行动、感知或者表达障碍的人员及其同行的陪护人员”。

从年幼到年老,人人都可能变成或曾是弱者。这是对长久以来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对象的一种扩充,使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非出于自上而下的同情,而是平等的人文关怀。现在“强者”或“赢者”,在生命中的特定阶段也可能成为“弱者”或“输家”,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过去的建设“欠账”如何弥补?

新《条例》已出,有诸多亮点。在关注新政策之时,也应把目光放到一个现实问题上,上一轮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究竟如何?评价无障碍环境究竟做得怎么样,还要落在人的实际体验上。从之前的经验中寻找短板、以“查缺补漏”,更能推动无障碍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2022年3月5日,上海,重庆南路人行天桥无障碍电梯。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从人的微观体验看,此前建设无障碍基础设施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细节,需被重视。

比如面向视障者的无障碍设施——盲道。盲道规划不合理、被车辆或杂物占据已成为“月月贴”。

再如,以最常见的轮椅出行者的感受而言,很多空间为方便轮椅出行特地“加斜坡”,然而一些斜坡并不适用,例如选择的地面材质过于光滑,甚至让普通人走路也打滑,那么轮椅可能根本“上不去”。还有的坡度太陡,轮椅上坡也很艰难。

有观点提出质疑: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者是健全者,如果建设无障碍设施缺乏具体的调研或研究,只是出于应付验收的需要,如此建设的成果最后很难发挥作用。

还有一个细节是关于视障者红绿灯“扰民”的纷争。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的红绿灯会发出低沉、缓慢的“嘟,嘟,嘟”声和较为刺耳的“嘀嘀嘀嘀”声,提醒视障者此时是红灯还是绿灯。有视障者提到,自己家旁边的红绿灯因为发出声音而被投诉“扰民”,导致声音被关闭,自己与视障朋友过马路心惊胆战。先放下这是否算扰民的争议不谈,这类提示音或者提示方式是否可继续优化?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有委员对此现象建议可探索通过物联感知、遥控等智能化手段优化提示。例如为视障人群手机端安装相关功能,当视障人士达到路口时,可通过物联感知或发送手机指令,使提示装置开始工作。这或是一种思路。

总而言之,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是做加法、做增量,也应重视现有“存量”的无障碍基础设施中的不适用、不完善的细节。此次《条例》就增加了关于无障碍设施的养护和管理细节。接下来,如何一边完善已存的不足之处,同时推进新的工作如数字空间中的无障碍建设,将是挑战所在。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朱玫洁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