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民文化节十周年︱向美而生,共同书写人民城市的文化答卷

方世忠
2023-03-23 09:2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2013年3月23日,上海市民文化节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个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为模式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十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展各类活动40多万项,惠及近2亿人次,成为了一个365天永不落幕的“平台”。

在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市民文化节十周年”专栏,随着主办方、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的视角,回顾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年来的变化与发展。本文作者方世忠,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文作者方世忠,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视觉中国资料图

十年前的今天,以首个“文化服务日”开启了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大幕。十年后的今天,以“城市美育日”启动了社会大美育的计划,推动上海市民文化节迈向新阶段、开启新征程。十年来,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节宗旨,以打造“永不落幕的市民文化节”为目标,立足内容润节、市民办节、品牌立节、创新兴节,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办节机制,十年来推出各类活动约40万项,惠及市民约2亿人次,培育各类“百强”团队和个人近万支(名)。上海市民文化节先后获评“年度上海十大新闻”“上海十大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上海十大文化活动品牌”、全国公共文化品牌活动等荣誉称号。可以说,市民文化节是上海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见证和推动了上海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市民文明素养的不断提升,探索和走出了超大型城市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有效路径,培育和打造了新时代十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上海样本”。

我一直在想三个问题:市民文化节的创办初心是什么?市民文化节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市民文化节的发展愿景是什么?我们常说,知以往而知未来,借此机会,我也和大家交流三点思考。

上海市民舞蹈大赛展演 本文资料图由主办方提供

一、市民文化节的创办初心

举办市民文化节,上海可谓开全国之先。十年前,恰逢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目标,如何营造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城市氛围,如何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助推百姓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我们提出了创办市民文化节的设想。主要基于四点考虑:

一是为了更好提升基层设施服务效能。“十一五”开始,上海投资逾50亿元,修建完善了两百余个设施一流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了“家门口”的公共文化阵地全覆盖。但在管理运营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优质资源不足、内容不够丰富、设施利用率不高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创新服务理念,持续激发基层活力,更好对接百姓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二是为了更好盘活群众文化活动资源。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后,全市各区、各条线、各行业、各企事业单位以及民间组织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各类专业机构、社会主体蓬勃发展。面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旺盛需求,需要有一个平台来整合资源,实现联动,让“小圈子”破圈进入社会“大循环”,发挥更大效应。

三是为了更好满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上海市民的文化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水准,求知、求趣、求乐、求美的愿望日趋强烈,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渴望从台下走到台上,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展示。

四是为了更好推动世博文化延展创新。世博会创造了184天不停歇、园区内外2万多场活动相辉映的城市文化盛况,激发了一大批社会力量走到台前。以城市为舞台的文化活动机制是世博会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挥后世博效应。

侬好,小康!创意设计大赛海报

二、市民文化节的成功密码

市民文化节与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相互成就,奠定了这座伟大城市的精神基座,带给我们丰厚的文化馈赠。十年成功来之不易,解码背后的原因,我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构了群众文化新格局。

一个群众性的文化节庆,如何能“遍地开花”“永不落幕”,肯定不能依靠政府“单枪匹马”,必须转变思路、转变职能。市民文化节创办之初就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办节理念,发动社会力量,吸引各类主体,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量”变到“质”变。市级层面组建了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凝聚各部门合力指导办节、支持办节。社会层面则广发“英雄帖”,倡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节,这在全国也属首创之举。运作层面建立了“举手”“牵手”“优选”机制,通过“输送”和“落地”的良性循环,大力挖掘培育优秀市民文艺团队和个人,反哺社区文化建设。创新的办节机制拓展了社会网络,形成了一套以“小团队”撬动“大文化”的高效运作模式。

“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

二是成就百姓梦想,满足了美好生活新需求。

市民文化节牢牢把握了人民群众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需求,为市民群众搭建圆梦舞台,坚持让市民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学起来,凸显了文化亲民、文化惠民、文化悦民的宗旨。市民文化节始终秉持低门槛参与、开放式比赛、高水平展示的原则,精心打造各项赛事活动,力求使不同年龄、职业、身份和国籍的人群都能获得参与机会。在项目设计、参与方式、评选导向上,不过分追求技艺的专业,更注重成长与收获,鼓励真挚的情感和耀眼的梦想。十年来,市民舞蹈团队跳进了国际舞蹈中心,少儿美术作品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市民合唱团唱响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市民演奏团在上交音乐厅与曹鹏老师同台,家庭音乐会在东方艺术中心举办,从市民文化节舞台上走来的“草根明星”还不断见诸报端和荧屏。可以说,市民与市民文化节十年如一日紧密相伴,在共鸣、共情中实现共荣、共生,从而构筑起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强大向心力。

“我们的节日”龙舟比赛

三是激发基层创新,提升了文化治理新活力。

市民文化节面向的是社区,聚焦的是民生,服务的是市民。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是关键,而好产品是吸铁石。市民文化节着力“抓两手”“两手抓”,通过“谁举手谁举办”,给基层更广阔的平台;支持“能牵手尽牵手”,倡导强强联合,盘活资源。同时,推动一手抓供给,把更多优质特色资源配置到社区;一手抓底座,把全民赛事的首站落地在社区,在满足百姓参赛需求的同时,也在为基层阵地引流。十年来,80%的市民文化活动举办在社区,延长服务、满载运行的公共文化场馆数量大幅增长。基层文化队伍在高密度的活动策划和组织中得到成长提升,很多工作人员转变为了“活动创意者”“项目策划人”。基层文化的活跃繁荣也助力了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升级,广场舞自治组织、“百姓明星”志愿服务、“菜场书屋”项目、“熟人社区”计划等应运而生,构建起了市民自治网络,激发了群众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是强化平台效应,增强了城市文化新动能。

“一年办一次,一次办一年”的市民文化节,其实质是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城市文化建设大平台,架起连通各类文化活动实施主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桥梁。既专注于架设资源整合平台,使办节方式从“独角戏”转变为“群英会”,激发了多元文化主体“百花齐放”,各类创意、资源、人才在平台上碰撞涌流。十年里,有超过50%的活动由各类社会主体举手主办和参与承办。又专注于活动策划的聚合平台,充分借鉴世博会园区活动运营经验,开辟项目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新模式。除了每年统一主题、统一标识、统一发布活动全表、统一开展“文化服务日”、统一游戏规则、统一跟踪评价外,还建立了一套畅通便捷的公众信息发布系统,搭建了市民文化宣传联盟,实现全过程“营销”。更专注于打造跨界融合平台,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文化到旅游、从城市到乡村的全方位融合,使“人人关注文化,人人享受文化”蔚然成风。“云上市民文化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五湖耀新城”等创新项目不仅助力了城市更新发展,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更辐射长三角,形成了全国影响力。

2014市民演奏大赛

三、市民文化节的发展愿景

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创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办节模式,充分体现了超大型城市举办重大文化活动的机制创新,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澎湃的文化动力。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发展要融入文化强国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愿景之中,不断深化创新办节的理念与机制,向全世界传达和展示人民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活力。展望未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提品格,让市民文化节更加多彩。

把市民文化节作为践行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重要载体,进一步突出主题性、引领性,设立更多市民可以广泛参与的文化、艺术赛事项目,用嵌入社区生活的方式,促进市民文化修身、全民美育提升。不断放大平台效应、社会效应、融合效应,挖掘、培育、遴选新的社会主体,集聚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推动市民文化节进一步向园区、学区、厂区、商圈、滨江及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延伸,形成多元、多极、多层、多向的辐射新格局。

二是创品牌,让市民文化节更加亲民。

拓展国际视野,将市民文化节置于“卓越的全球城市”标准下审视、提升,对标全球最负盛名的文化节庆,加强项目的品牌塑造与运作能力,梳理已有品牌,挖掘潜在品牌,培育未来品牌,将市民文化节打造成集赛事、活动、项目、服务、区域特色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品牌集合体,发挥这些成熟品牌在便民、为民、亲民、暖民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品质,让市民文化节更具活力。

坚持高品质、高标准的办节导向,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市民文化节内生驱动力,以“社会大美育计划”为战略牵引,聚焦内容供给、质量效益、服务方式、机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充实市民文化节的内容形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数据分析和需求分析,不断增强公共文化内容生产、输出和公共服务的精准性,着力提升市民文化节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十年前,市民文化节从创办之日起,就定位为人民的节日。今天,市民文化节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社会大美育已经列为上海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他们成为了上海这座有温度的城市中的一束光、一团火。迈上新征程,上海市民文化节必须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深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携手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构建全民终身美育的大课堂、大平台、大舞台,让市民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暖意、惬意和诗意,助力构建“五个人人”的生动图景。我们相信,下一个十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必将孕育出更多“人人出彩”的新成果,书写更加生动的人民城市文化答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上海文化新样本。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