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严军:推动服务业制度性开放,优化广义“营商环境”

严军/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燕玲/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整理
2023-03-23 11:2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3月17日下午,以“上海如何打造更友好的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澎湃下午茶”2023年开题会在上海北外滩白玉兰广场举行。会议由澎湃新闻旗下城市智库澎湃研究所举办,邀请了10位业内学者、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界相关人士。嘉宾们就营商环境的意义、问题、解决思路和现实举措展开了分享、交流。

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左右,而营商环境对服务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介绍了服务业的特点及其在世界各国和全球大都市中的位置。他提出了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服务业实现制度性开放的若干要点。

以下为严军演讲实录,由澎湃研究所整理,以飨读者。

高水平服务业是差异化、非标准化的。十八世纪以来,工业时代特别是大工业时代讲讲求标准化。产品要符合一定的标准,生产活动也是标准化的。标准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也带来生产力的极大释放。服务业虽也讲求效率,但高水平服务业不同,水平越高,越是非标的。只有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才是高水平的服务。

另一个规律是服务业发展的规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却没有上升,反而是服务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比重越来越高。特别是经济发展一定的程度,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行列之后,服务业会经历一个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的过程,整个国民经济会呈现深度服务化的趋势。

国际上所有的发达的经济体,都已经呈现这种特点。美国服务业的比重超过75%,英国、法国的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日本、德国的制造业很强,但其服务业比重也很高,日本接近70%,德国超过60%。我们国家也呈现出服务业深化发展的特点。中国服务业(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接近54%。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行业,这是大的趋势。

从城市来看更是如此。四大国际大都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的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均非常高。纽约、伦敦、巴黎的服务业占比在95%以上,东京与上海比较类似,其服务业比重也接近90%。上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近年也在稳步提高,从十年前的60%,提高到73%以上。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随着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加了。不仅对仓储、物流等传统服务业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制造业对设计、研发、管理、咨询、知识产权、法律、仲裁等新兴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的需求量也非常大。这还仅是B2B的部分。B2C,即消费者一端的生活性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服务业自身衍生出大量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消费。

服务业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当前全球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非常重大、深刻的变化,全球化遭遇到逆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产业领域,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与中国全面脱钩断链。第二是由此带来的友岸化、近岸化——把产业链向靠近自己的地方,向与其友好的地方进行布局。跨国公司的此类举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受近年疫情的影响,还有加速的趋势。过去,跨国公司更加注重产业链的高效协同,但这几年,跨国公司普遍转向注重韧性,确保产业链安全运转。

第三是国际经贸规则发生深刻重构。过去的国际经贸规则更多是对贸易投资等措施的限制。现在的贸易规则正在从边境上的措施、贸易之间的约定,迅速拓展向边境后,对各国在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和整个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典型的比如美国搞的QUAD四方机制、以及美墨加三方协定等,已经不是具体的贸易条款,而是以所谓的“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协作体系。

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中,世行提出“宜商环境”指数,更加强调整体营商环境。过去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主要是微观层面,关注个体企业的感受。现在更强调环境的整体友好度,这与贸易规则重构是相关的。此外,评估除了关注政府监管,还关注是否有一个整体性的、良好的公共服务;既要看法律法规的文本,也要看制度执行过程的是否一致、透明、易于理解。这些变化对于营商环境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最好的营商环境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连接的经济整体;不分你的营商环境还是我的营商环境,才是好的营商环境,也就是我想强调的“广义的营商环境”。

怎么打造上海更好的营商环境?重点在于开放,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要在更大力度、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服务业的制度型开放。加快建立与国际服务贸易和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推动相关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更好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来讲有四个方面:

第一,有序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依托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大、产业带动强、外商投资意愿足、风险可控的行业,进一步探索取消或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吸引更多全球的高端服务业企业进入国内。上海有很多平台,可以先行先试。

第二,结合自贸区提升战略,出台更多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应当针对服务贸易,特别是跨境交付和自然人流动,推进有序对外开放。同时,着力加强与国际先进规则的对接,促进国内与国外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认证等相互衔接。

第三,完善事中事后的监管。根据服务业的异质性,针对不同服务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不断完善监管政策,破除各种市场隐性壁垒。加强协同监管,强化系统性、集成性,避免多头监管造成准入不准营的情况。

第四,支持有竞争力的服务企业走出去。营商环境似乎总是隐含着“引进来”的意思。但要引领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定要让中国的企业能大胆地走出去。同时,中国服务业也要能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企业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话语权。重点可以以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国家为合作试点,在人员出入境、金融支持等方面,帮助企业更好地成为国际化企业。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