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民文化节十周年︱草根也会长成文化的参天大树

毛时安
2023-03-24 09:1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2013年3月23日,上海市民文化节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个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为模式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十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展各类活动40多万项,惠及近2亿人次,成为了一个365天永不落幕的“平台”。

在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市民文化节十周年”专栏,随着主办方、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的视角,回顾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上海作为一座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大都市,一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底蕴的伟大城市,一座开埠历史并不漫长的年轻城市,怀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美好愿景,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五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努力把上海建设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提到国际文化大都市,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对标巴黎、纽约、伦敦、东京的剧院、图书馆和文化设施的数量,对标高端文化人才多少,文化品牌的影响大小。其实,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城市空间的主体是市民。而国际文化大都市有一项隐性的比较难以量化的要素,就是生活在一座城市里的大多数“人”的文化素养的高下。国际文化大都市不仅是少数文化精英的王国,同时是普通芸芸众生的精神乐园。一座城市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作为文化标杆的精英小众文化和作为文化基座的世俗的大众文化。没有标杆,城市就会失去文化引领,就会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成为迷路的羔羊。同样,没有厚实的基座,一是标杆升不高,二即使有文化标杆也会成为孤独虚无得不到公众呼应的孤家寡人。城市市民自身的文化底蕴丰厚和浅薄,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和城市自身久远健康发展的关键。

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决赛

上海是一座有着自己悠久独特市民文化传统的现代城市,让每一个市民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真正主人,让尽可能多的市民在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中享受快乐、在文化创造中感受自身价值,最终全面提升整座城市文化素质。一项大胆而具有伟大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城市文化构想在2012年浮出水面,2013年付诸实践——举办上海市民文化节,开设一个全新的文化进入端口。这个端口具有把上海这座2400万常住人口、16个区、200多个街镇的特大国际化城市尽收眼底的广覆盖;老少妇孺、各行各业,人人皆可参与的低门槛;纵贯一年春夏秋冬、365天、线下线上的全延伸,从而使文化不再是精英的专利,也成为大众可亲近的能作深度沉浸体验的“生活”。这是一个在城市转型历史关键时刻,整体提升超大规模市民群体文化素质的宏大构想,同时也是一个有担当但不乏冒险性的前瞻构想。事实上,在城市发展史上,还很难找到一个相类似的、如此广袤、如此延伸的文化节庆活动。十年前,谁也无法想象这个“一年办一次,一次办一年”的文化节将会是什么模样。

市民文化节以每年超过5万项,累计近50万项的文化活动,以及每年3000万上下,十年近3亿的参与人次,释放了潜藏在千百万普通市民中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文化能量。他们在市民文化节的平台上载歌载舞,大胆奔放的自我表现,尽情展露自己的艺术才华。市民文化节从方向到细节充满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情怀,处处以满足市民百姓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市民百姓的文化欢乐、享受为目标,让他们走进心目中神圣而曾经遥不可及的艺术殿堂,一展自己潜在的艺术才华,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主唱、主演和主人。

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当年即入选年度国内十大文化新闻、上海十大新闻,次年又被评为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产生巨大良好的社会效应。譬如市民文化节对于家庭元素始终不渝的高度关注和倾情投入。在阅读家庭的活动中,参与的家庭“晒晒我家的读书清单,瞧瞧我家的读书环境,亮亮我家的读书宝贝,听听我家的读书故事,看看我家的读书效果”,激活了中国文化耕读传家、诗书传家、诗礼传家优秀的当代活力。

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构架没有现成的模式,国际化没有“拿来主义”的现成模式,必须结合国情、市情的文化土壤,同时规避“大政府,小社会”通常会产生的,只有政府一厢情愿,基层被动配合的尴尬。其一,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办节理念。也就是说,政府从我们习惯的“主办”角色中解脱出来,跃身变为“主导”,不再划船,专注掌舵,专注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其二,是实践中推行“承接项目、自带项目、合作共办、政府购买、群文团队参与”的五种社会主体的参与模式。办节主体由清一色体制内单位大包大揽转向“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好歌大家一起唱,好舞大家一起跳,好戏大家一起演,草根也会生长,也会长成文化的参天大树,成为艺术殿堂的台柱。这是一次富于中国特色和上海特征的城市文化建设的极具有效性的民主实践。十年来,一个遍地开花,永不落幕的市民艺术节正在成就一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崛起。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