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学情怀与城市抒写相结合,首届《静·安》文学奖颁出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23-03-24 10:0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3月22日,首届《静·安》文学奖颁奖仪式暨《静·安》评刊沙龙在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二楼举办。

《静·安》文学奖是刚刚诞生的新奖,背后的刊物《静·安》和上海市静安区作家协会同样年轻。2021年5月,上海市静安区作家协会成立,短短两年,已吸纳会员140名,其中个人会员113名,单位会员27家。

同年9月,静安作协成立《静·安》编委会,设立编辑部,并推出纯文学季刊《静·安》,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写刊名,每季一期,一年四期。杂志将文学情怀与静安的城市抒写相结合,坚持纯文学品位和现代都市格调,既有名家之作,也注重刊登本区会员的优秀作品。2022年夏季号编发的“疫情启示录”专辑,集中刊登了会员在疫情生活中敏锐的发现、独特的思考与美好的信念,反响不俗;“地图”栏目积累着静安元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

此次文学奖共评选出 7类奖项12篇获奖作品,获奖者从城市建筑、风土人情、马路历史、生活冷暖等角度切入,书写出他们眼中的文学上海。

对城市生活进行思考

呈现静安记忆的栏目——“地图”在《静·安》杂志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本次获奖作品有三篇都是来自于这个栏目:王安诺的《两代人在愚谷邨度过的岁月》呈现了两代作家在愚谷邨的生活,吴斐的《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对将历史探寻与价值剖析融为一体,李榕樟《我的233米故乡》深聚作者对故土的热爱。

这样的记忆在年轻一代当中正逐渐模糊。《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作者李珊珊说,像她这样的90后一代,甚至更年轻的几代,从出生开始就习惯了地铁和导航的出行方式,所以其实对自己生活居住的城市非常陌生。

“我妈妈那一辈去某个地方,会仔细跟你说从哪条路到哪条路,坐什么车。孙甘露老师的《千里江山图》、金宇澄老师的《繁花》里面,都有他们小时候对于上海地理空间的感受。我是没有的,对我来说,上海地理空间非常陌生,我都是照着导航进入地铁,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我们这代人都是这样,对地理没有像文物一样的感觉。”李珊珊后来离开上海去到北京读书,对比之后,生起“了解上海是什么样”的渴望,《静·安》这时候走进了她的视野。

《苏州河什么都知道》的作者沈轶伦认为,这些年国内的主流文学趣味依然比较集中于乡土生活,真正展现城市生活的作品依然匮乏。作为写作者,她觉得“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在的生活、正在进行时的城市、城市中的变迁,以及城市的变迁对人的精神上带来的许多考验和问题和困境”,“《静·安》是很好的窗口,可以让我们对我们生活的城市进行思考。”

发表在2022年冬季号上的散文《老父亲》就是这样思考下的作品。《老父亲》以平实、温暖的笔触,书写了城乡二元世界中,小家庭的命运摇摆和两代人的悲欢离合。“85后”作者严柳晴是普通的上班族,业余从事写作。她觉得文学可以给她打开另外一个窗子,让她拥有看待寻常生活的不同视角,看到光鲜背后的无奈和辛酸,看到庸常生活下闪光的地方,也可以看到每个街角藏着的故事。

“文学让普通的生活立体化,让每个寻常的人,每个像蚂蚁一样苦苦挣扎的人找到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严柳晴说。

没有小刊物,只有小文本

“有朋友跟我说,小小《静·安》办什么奖,我不同意这种说法。”颁奖礼上,作为《静·安》杂志的顾问,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静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赵丽宏表示,《静·安》杂志创办时间虽然不长,只是区级作协办的杂志,但他每一期都看过。在他看来,这些作品,放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本正式发行文学刊物,都是完全够格的。

静安区作家协会主席、《静·安》主编殷健灵在主持《静·安》评刊沙龙时表示,去年最艰难的时期,很多正式出版物都停了,“但是我们一本小小区级内刊一期不落。而且我们编辑部团队感到很骄傲的是在去年夏天做了“疫情启示录”专辑,很勇敢,得到了很多人的表扬。我们都是读书人,是有情怀的人,在经历那样时期还是想发一点声音,做一点思考。”

“格调是我们的核心要求。格调不高不是技术问题,是境界、修养、格局的问题,没有办法修改,很多稿子枪毙在格调上。” 静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静·安》杂志执行主编杨晓晖表示。

“越家园也越国际,越细腻也越深厚。”这是《静·安》的目标。《封城杂事诗》的作者李天扬认为,在追求文学的永恒意义,和脚踏实地服务本地文化上,《静·安》杂志做出了很好的兼顾。

“文学就是大的概念。”负责诗歌栏目的责编、作家程庸认为,刊物的大小并不取决于主办方的级别,一切只是取决于文本的质量,没有小刊物,只有小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讲,《静·安》不应该妄自菲薄。

实际上,由于持续推出高质量的作品,《静·安》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比如已年逾古稀的老作家彭瑞高的新作《真迹》,以现实主义笔法展现了一个文物世家的今古传奇。作品在《静·安》2022年秋季号上一经发表,就广受好评。孔明珠在微信朋友圈上转发了节选文章后,很多人来问后文如何。她没有办法,就一张一张拍照片给人家看。

作家简平同样表示,一本杂志如果没有悲悯的东西,就没有什么大的文学价值。因此,《静·安》也应该将目光更多投射到小人物的身上,“关注”这个栏目应该更聚焦人民关切的问题。

据悉,静安区将持续加大对本区文化艺术的投入。今年上半年,将陆续举行戏剧节、咖啡文化节、爵士音乐节,持续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附:首届《静·安》文学奖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地  图    

王安诺  《两代人在愚谷邨度过的岁月》  (2022年夏季号)     

北路溜溜(吴斐)  《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22年秋季号)    

李榕樟  《我的233米故乡》  (2022年冬季号)     

小  说

彭瑞高  《真迹》   (2022年秋季号)   

三  三 (李珊珊) 《小楼昨夜又东风》  (2022年冬季号)    

散  文

disc(胡颖迪)  《八月》  (创刊号)  

严柳晴  《老父亲》  (2022年冬季号)    

诗  歌   

张  烨  《张烨的诗》  (创刊号)   

刘  敦  《想象如此宽广(组诗)》  (2022年秋季号)     

热  点        

沈轶伦  《苏州河什么都知道》  (2022年冬季号)

异  域

余  云  《在冬天》  (2022年春季号)  

疫情启示录   

江砚 (李天扬)  《封城杂事诗》  (2022年夏季号)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