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他们提了这些建议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周燕玲 整理
2023-03-24 21:1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3月17日下午,以“上海如何打造更友好的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澎湃下午茶”2023年开题会在上海北外滩白玉兰广场举行。会议由澎湃新闻旗下城市智库澎湃研究所举办,邀请了10位业内学者、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界相关人士。嘉宾们就营商环境的意义、问题、解决思路和现实举措展开了分享、交流。

在活动上,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丁国杰、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卢爱国、上海民营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跨国企业研究室副主任马晓白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处副处长张楠开展了圆桌对谈。五位嘉宾围绕营商环境优化的意义、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亮点和下一步改革的难点、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及营商环境的改进空间、临港新片区的创新举措等展开了讨论。会后,企业代表们向台上嘉宾提问,就企业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以下为圆桌对谈内容,由澎湃研究所整理,以飨读者。

圆桌对谈现场

为什么中国现阶段如此重视营商环境?

马晓白认为,根据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刚结束的两会,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内容。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尤其是实现国内大循环,需要在优化营商环境基础上,实现要素平等、高效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第三,根据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需要优化营商环境,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跨国企业研究室副主任 马晓白

马晓白特别强调,中国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和各种风险挑战。尤其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受疫情影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民营经济和各种各样市场主体发展的信心,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 卢爱国

卢爱国认为,今年,就营商环境而言,无论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是社会的关注程度,似乎又回到五年前。上海优化营商环境6.0正好把前五年工作做一系统、全面总结,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第一,在既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给国家贡献更多“上海方案”。第二,将二十大报告对营商环境的明确指示、要求落实、具化。第三,针对企业的诉求、痛点、难点,做集中梳理,努力推动解决。第四,针对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指标体系,提前谋划,组织实施高水平对标改革。

卢爱国从改革和开放的角度提到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从改革角度,以前讲营商环境更多从便利化、“放管服”的方面,这是最基础的营商环境。而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才是营商环境核心内容。现阶段上海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卢爱国进一步指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也就是从开放的角度讲营商环境。在开放性上,外界对上海评价很高,这是上海的特色和优势。但上海跟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相比,与高能级企业的期望相比差距很大。服务业更主动地扩大开放,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评价为什么重要?

民营企业感受度是营商环境显示度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一直想要得到就是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不需要特别优惠。两会期间有代表说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

上海民营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 刘楷

刘楷认为,特别倾斜的立法,实际上是有违公平、公正竞争环境的。上海的企业是能够享受到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平等竞争氛围的。“我们协会的民营企业会员都是已进入市场的存量市场主体,对于市场准入的便捷并不敏感,更希望在经营过程中参与公平竞争。”

马晓白也提到了“公平竞争”。她认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体现在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平等进入市场、获得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很多城市有民营企业家早餐会,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做法——主要领导邀请一些重要民营企业家吃早餐,以“早餐+交流”的方式,收集解决他们的问题。做法很好,但为什么民营企业需要用早餐会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国有企业不需要呢?这里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最近,马晓白和她的团队在全国多省市进行民营企业调研。她说,目前营商环境从便利、服务角度都达到了较好。这和刘楷的感受是一样的。刘楷坦言,这些年,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很有成效,特别是政府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但刘楷和马晓白都提到了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刘楷说,优化营商环境也包括强调“包容审慎监管”,但民营企业对“包容审慎”的体验度不明显,即便各委办局等政府部门做了那么多工作。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是由国务院“放管服”的改革发展而来,民营企业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是更希望在“放管服”上能明确怎么管,事前告知哪些地方不能够、不应该违反,什么地方应该做到合规以规避经营风险。

2020年1月1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始实施。但条例在宣传、舆论知晓度上并没有做得非常好,对条例的细化解读不够。

马晓白也认为,目前法律、法规的更新,没有达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需求。部分领域面临上位法缺失或约束,需要及时立法修法。此外,民营企业的诉求还包括产权保护,如人身财产安全和知识产权。

上海营商环境可改进的方向

国内营商环境改革,最开始是跟随世界银行评价体系,现在依然是对标世界银行的评价,以此为抓手。但马晓白认为,世界银行评估体系的适用有一定局限性。不管是参与世界银行的评价还是国内自己建立的营商环境评价,评价只是一个抓手和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营商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此导向下,马晓白建议上海可以从两个方面打造特色:一是可以在“国际化”,尤其是对标国际规则、准则方面,打造“城市名片”,特别是在浦东新区包括其中的临港新区。二是“数字化”,大力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数字化技术与政府治理相结合。上海在“一网通办”、数字政府建设上已有很好的优势。可应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政府协同治理水平和效率。

卢爱国指出,“一网通办”已成为上海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这项工作与营商环境优化几乎同时启动,都是在2018年。“一网通办”显著提高了办事便捷化程度,这是大家公认的。下一步,“一网通办”可能不能局限于办事便利化,而更多注重“赋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赋能产业发展。当前作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平台经济背后靠数字化支撑。上海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做的更好。第二,赋能监管、精准监管。监管不能光有想法还需要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依托数字化。“一网通办”作为超级APP功能很强,但下一步需要依托更强大的信息共享,开发更多好用、管用的小程序、二维码,为精准监管提供技术支撑。第三,赋能基层服务。做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要达到这个效果,主体力量是基层街镇、园区一线人员和招商工作人员,光靠委办局是做不好的。基层一线做好服务,需要得到更多市级、区级部门的支持,需要通过信息化方式实现。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新增了几个重点区域,提出了更高标准、跟高要求,就是希望他依托自身优势,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临港新片区是其中之一。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处副处长 张楠

张楠表示,三年以来,临港新片区在打造透明、公正、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成立三年以来,临港新片区分三批承接并集中行使了1215项市、区行政事权,数量之多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屈指可数。新片区提出“全链条极速审批、全过程极准监管、全覆盖极优服务”的改革思路,并将90%的许可事项的审批层级压缩到二级及以下,保证了相当一部分的事项在临港范围内即可闭环。这在提高行政审批效能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市场主体的感受度。

二是聚焦市场主体的诉求集中的重点领域,落实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处的要求,积极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例如市场准入准营环节,在全国率先推出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企业名称告知承诺制,开展了“一业一证+证照联办”改革;工程建设领域在全国率先推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还有“两个一站式”、“两评一证”合一、区域评估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把“特斯拉速度”做成临港新常态。

三是发挥制度创新、“临港试验田”对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新片区出台了《临港新片区条例》,在金融、航运、法律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天然气加注,推行企业合规便利化改革等。连续三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体系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临港已步入全球第一梯队。

张楠表示,下一步,新片区将进一步探索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争取建立一批统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功能性平台,打造更加开放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聚焦人才和科技这两个重点开放领域,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通过这些方式,集聚全球创新创业资源,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离岸金融等业态,降低市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信心,打造营商环境的“临港样本”。

此外,临港将继续做好两个“拓展”:第一个拓展是探索扩大“一司两地”等政策的受众面,在前期“大飞机”案例的基础上,让更多企业享受到货物通关便利化。第二个拓展是以“一司两地”为基础做更多的政策“核爆点”,今年将继续聚焦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等,在无人驾驶、智能网联车、保税研发设计中心建立方面大力探索,以此带动临港新片区,甚至是上海自贸区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