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银河等六位女性谈女性的力量,她说性别刻板印象已过时了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8-07-31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7月29日,《星空演讲》第四期在北京开讲,在这场以“女性的力量”为主题的演讲中,姚晨、李银河、辛芷蕾、惠若琪、梁鸿、孟美岐六位不同领域的演讲者进行了分享。

左起:辛芷蕾、梁鸿、姚晨、李银河、惠若琪、孟美岐

学者李银河:要坚决拒绝把男女两性气质截然对立的做法

李银河以最近大家热议的“现在的年轻男演员越来越娘”这个话题入手,她认为,现在关于“男不男、女不女”的讨论是一种“中性化焦虑”。

“传统社会大多对男女两性的气质做出严格区分,比如男人应该阳刚,女人应该阴柔;男人应该潇洒,女人应该婉约等等,而实际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李银河说。

她谈道,性别刻板印象主要有五种表现,简言之分别为“感性和理性”“自然和文化”“把哺育性同女性联系在一起”“攻击性的问题”“关于公领域和私领域的划分”。具体表现为比如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天生是富于感性的,男性应当天生是富于理性的;女性是更接近自然的,男性更接近文化;女性更加胜任关于生养、育儿等职业;男人更有攻击性,所以应当当领导,女人是柔顺的,更服从的,所以应当适合做辅助男人的工作以及公领域是男人的领地,私领域是女人待的地方。男人挣钱养家,女人相夫教子,做家庭妇女。

而李银河认为这一整套关于男女两性的刻板印象并不是由男女两性的生理决定的,而完全是由文化和社会建构起来的,所以它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的。李银河提出,性别刻板印象是对丰富多彩的人性的压迫,不但是对女性的压迫,也是对男性的压迫。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的后果就是使人们误以为某种性别就必须是某种样子,这种刻板印象就给许多人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和痛苦。

“我们要坚决拒绝把男女两性的气质截然对立起来的作法,要强调男女这两种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非稳定化,每个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不应当用一个固定的模子去塑造男人,塑造女人。在当今世界,性别刻板印象已经显得越来越过时了,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在大量涌现。我们应当克服传统的中性化焦虑,为社会性别气质规范的多元化感到欢欣鼓舞,希望听到我这个讲演的男人和女人,不要按照那一套僵硬的性别刻板印象去约束、去规训或者去塑造自己的个性和人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够坦然地做自己,让自己活得自由。”李银河说。

孟美岐

选秀者孟美岐:我希望别人说孟美岐是一个认真、勤奋、踏实的人

刚通过节目《创造101》出道的孟美岐说,从她出道到现在的一个月零六天中,她被问到最多的就是“拿了第一名是什么样的感觉”。“我只能说,是种懵圈的感觉。或者说像在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但有的时候又觉得不过是一直在做的事情被更多人看到了而已。”孟美岐说。

孟美岐15岁开始当练习生,每天有8个小时的舞蹈课,没有空调,不能休息,也不让喝水。为了控制体重,她几乎每一天都在吃鸡胸肉。 其实除了训练本身的辛苦,更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就是残酷的淘汰,那个时候每一个月都会有一次月末评价,如果不合格就要卷铺盖走人。“我拿了这个第一名之后,这段经历好像突然之间就浓墨重彩了起来,大概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人的成功背后,一定得有点悲惨的东西来平衡,不然谁都想成功,干嘛要给你呢。”

孟美岐觉得在《创造101》的经历对她而言也是一种突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在这个队伍里,我们不会抹平每个人的特点,我们绽放着更美好更真实的样子,我觉得这是少女偶像团体最可爱的地方。我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90后女孩。从我知道喜欢干什么这件事有认识开始,我就只知道我喜欢唱歌和跳舞。”

孟美岐也坦然,在收到的所有的褒奖中,她最喜欢的是,孟美岐是一个认真、勤奋、踏实的人。

梁鸿

作家梁鸿:多一些柔软和疼痛

作家梁鸿谈道,之所以写作《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及《梁光正的光》这样的关于梁庄故事,是因为她想念家乡的人,想念她离开梁庄时,那个扑闪着大眼睛跟她说“老师,再过三年就可以吃到树上的苹果了,你吃完再走”的小女孩。“它们变为一种渴望,一种巨大的内在的驱动力,召唤我不断重返那片土地,去寻找一些东西。”

梁鸿讲了自己五奶奶的故事,她十一岁的孙子在河中淹死了,可是她的这种痛苦却无处诉说,“我每一次讲这个故事我都难以控制,五奶奶这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几乎承载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所有问题和痛苦,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环境污染,农民工进城打工,等等。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词语,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那样的一个父母在深夜的诉说,那样的女性,那样的母亲,这是非常非常个人的一个巨大的痛苦,所以我觉得对现代性的追求给乡村的带来的不单单是文明、进步,在某种意义上,它可能也夹杂着某种暴力和掠夺。”

“今天我们也正处于这样一个重要节点上。和当年祖母的遭遇一样,五奶奶的悲伤、眼泪从来没有被重视过,一位年轻母亲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够说出她对自己孩子刻骨的思念,而这些都被看作是发展中必然要被牺牲的部分。那个小姑娘眼睛里的情感,那种纯真,那种柔软,也被看作只是抒情时刻,或者只属于过去的、我们成长必须丧失的东西。”梁鸿说。

梁鸿认为应该少一点坚硬,多一点柔软和疼痛。有疼痛才有尊重,有尊重才有敬畏,有敬畏,才可能以一种善感而平等的心去面对他人和这个时代。

辛芷蕾

艺人辛芷蕾:把欲望和野心写在脸上的女演员

辛芷蕾说,自己去年因为一档节目叫《演员的诞生》被更多人认识,同时她也“收获”了一个有意思的标签“把欲望和野心写在脸上的女演员”。

辛芷蕾认为,作为一个人,一个平等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追逐的权力,如今她对一些东西的追逐的确是事出有因。她分享道,自己小时候是被姥姥和姥爷养大的,有一年她姥爷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来北京治疗,“那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带我姥爷去吃一顿烤鸭,可那个时候我刚到北京,生活费很少,只有两千块钱,结果那顿饭我们谁都没有吃好,因为我姥爷知道我没有钱,他不舍得点菜。我爸爸在去世之前大概瘫痪了有五年的时间,有一天我爸爸跟我说,我特别想要一个电脑,结果我因为拮据也没给他买。现在爸爸不在了,我每年只能给他烧那种纸做的电脑,所以我希望自己有钱。我承认对金钱有欲望,因为我希望自己永远都不要再因为一顿饭,因为一个电脑去后悔,去自责。”

“又说到欲望这个词,不知足、不安分、不好养不是错的,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也不是错的,你可以相夫教子,安贫乐道,你也可以志存高远地去拼搏奋斗,但是一定不要欺骗自己,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实的欲望。我认为欲望不丢人,丢人的是你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还告诉你自己你不想要,然后去嫉妒、嘲笑别人的欲望和别人的成功,我觉得这个是错的。所以我认为欲望不是一个贬义词,它也可以被写成理想。无关男女,都有权力为自己的理想去执着,去奋斗,去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所以我为自己拥有一张充满欲望的脸而感到骄傲。”

姚晨

演员姚晨: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

“过去五年里,我生了两个孩子,错过了很多好导演的好项目,等再回到职场中时,我的事业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不过,生娃是我当时的人生选择。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选择你能承担的,承担你所选择的。”姚晨回望过去的五年生活说道。

在姚晨看来,年轻的时候,“红”好像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来不及反应,瞬间就飞上了天。人无法选择时代,但会被时代选择。回望那时,感觉自己就像搭上了一辆顺风车,飞驰向前。可是面对时代的急速变化,铺天盖地的大数据挤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姚晨坦言自己被困在原地,不知何去何从。

“年轻时总说自己热爱表演,其实顶多算喜爱。在认清了这个职业的真相之后,依然对它保持着初恋般的热情,守候在它身旁,这时才有资格说,我真的热爱。当我领悟到这一点,那些绑缚我的枷锁瞬间粉碎了,我重获自由。”这是她对于演艺事业的热爱,她想更加主动地去创造角色,这也是她去年开设电影公司的原因之一。演讲中姚晨分享了自己悟出的一个道理:“成功只是偶发事件,失败才是人生常态。生活就像一场科学实验,需要在不断试错中调整方向。回望这一路,我的方向一直没有改变。”

“后半生最想努力做到的,是对自己的心完全诚实。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努力地活成社会希望的样子,我们被各种身份标签所定义,却唯独迷失了最真实的自己。”姚晨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道。

运动员惠若琪:体育不仅仅是对身体的塑造,更是对精神的塑造

惠若琪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享从业余球员到专业球员再到国家运动员这一路走来,体育精神带给她的力量与收获。

“现在回头想一想,我自认为身上拥有这些还不错的品质,其实都是我运动员生涯带给我的,而今天我就是想跟大家分享这份感觉,现在我退役了,当时养成的很多习惯依然影响着我现在的生活。目前我就读的博士学位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就读这个专业,让我的观察和思考都比从前更进了一步,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以前所认识的那些体育有了改观,体育不仅仅是对人类的身体进行塑造,更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塑造。”惠若琪说。

作为从体育中受益的人,惠若琪深切地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力量,也希望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她发起了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希望让大家多多关注运动,关注体育教育,希望能给能给孩子带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坚强不屈的精神状态。“现在的我,希望通过体育教育来带动更多的人、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让每一个人能和我一样,发掘自己那一份不服输的倔强。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够足够坚强。而我们强,则中国强。”惠若琪说。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