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布希欧策展光州双年展,坎帕纳开讲设计兄弟情

徐明徽 高丹 陆林汉 畹町
2023-05-16 08:5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将于明年举办的第15届韩国光州双年展于日前宣布,法国学者、评论家尼古拉·布希欧将任艺术总监,双年展将探讨艺术对疫情后社会的修补。

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有靳军关于传统艺术与科技的研究展;成都的森的·美术馆则举办有胡峻涤回顾展;在上海, 巴西设计师阿贝托·坎帕纳将举办讲座,分享从平凡材料到先锋设计的历程;吴德铭、刘毅等各自呈现了其艺术的探索;《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韩国光州|尼古拉·布希欧

将任2024年第15届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

尼古拉·布希欧 摄影: Sergio Rosales Medina

近日,光州双年展基金会宣布任命法国学者、策展人和评论家尼古拉·布希欧(Nicolas Bourriaud)将担任2024年9月开幕的第15届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据ArtReview报道,布希欧计划在这届展览中探讨艺术如何帮助人类从疫情造成的社会分裂中恢复。

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尼古拉·布希欧去年成立了国际策展合作社Radicants,并在威尼斯的博拉尼宫(Palazzo Bollani)策划了合作社的首场展览“B星球:气候变化和新崇高”。他是巴黎东京宫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该机构联合总监至2006年。随后他加入伦敦泰特不列颠博物馆担任古伯金汉当代艺术策展人。离开该职位不久,他于2010年起担任巴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2015年,他被当时的法国文化部长弗勒尔·佩勒林解雇,因为两人在学校的发展方向上意见不一。同年,他成立了蒙彼利埃当代艺术中心并领导至2021年。布希欧曾策划2019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14年台北双年展和2009年泰特双年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光州双年展宣布在短短两年后停止颁发朴栖甫艺术奖(Park Seo-bo Prize)。这个以“单色画”运动之父朴栖甫命名的奖项仅颁发过一次,获奖者为雕塑艺术家严正顺(Oum Jeongsoon)。该奖项的取消是因为有人批评奖项无法反映出双年展的政治性质。根据官网,光州双年展是“为了纪念1980年镇压光州民主化运动的民间起义精神于1995年建立”,但朴栖甫的作品大部分是形式主义的。要求取消奖项的批评者认为他“为艺术而艺术”。(整理/畹町)

上海|巴西设计师阿贝托·坎帕纳

讲座分享,从平凡材料到先锋设计

阿贝托·坎帕纳

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香奈儿文化基金共同发起的“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的第一季——“手艺再兴”于2022年秋以双展的形式在PSA举办,引发各界对于“手艺”再兴可能性的热议。

5月18日,巴西设计二人组坎帕纳兄弟(Campana Brothers)创始人之一阿贝托·坎帕纳,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讲,讲述工作室三十多年的奇幻设计之旅和对材料的探索之旅。这是“手艺再兴——大师分享”系列活动的首场分享,之后全球范围内对手工艺、材料、设计有着其执着的设计师、手艺人、研究者、实践者,将不定期推出线上线下分享活动。

以手工制作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儿童毛绒玩具组合成微型的世界——《动物盛宴》(All Animals Banquete),2002年。摄影:Fernando Laszlo

在《幻变的韵律——从平凡材料到先锋设计》大师分享中,阿贝托·坎帕纳将深入探讨他和弟弟费尔南多·坎帕纳(Fernando Campana, 1961-2022)共同的创作,追溯两人从童年到当下的设计和人生之旅。以本土的、日常的、平凡的材料为主角,传统的手工艺为纽带,鲜活的设计为载体,阿贝托将带领观众寻访坎帕纳兄弟标志性的作品,包括开创性的平民窟椅、红椅以及动物盛宴系列等;亦将探究其较少为人知的作品,展示其人类学家般的调查思维、幻变的解决方案、对材料与传统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超验的合作者精神。

坎帕纳工作室(Estúdio Campana)由弟弟费尔南多和哥哥阿贝托于1984年在巴西圣保罗共同创立。出生于被森林环绕的巴西乡间,坎帕纳兄弟儿时接触到的泥土、树木、山川带给了他们无穷的创作欲望和源泉。从家具设计到建筑、景观、时尚、舞台设计等领域,坎帕纳兄弟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并因其突破性的设计而获得国际认可,开创全新的设计语言。遗憾的是,在2022年11月16日,弟弟费尔南多去世,享年61岁。(整理/畹町)

上海|吴德铭

书画个展,山水有清音

5月13日,“山水有清音——吴德铭书画展”在上海朵云艺术馆开幕。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和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作指导上海朵云轩文化经纪有限公司、上海书画院主办的此次展览,汇集了吴德铭近年创作的书画精品60余件。

山水有清音——吴德铭书画展现场

生于1971年的吴德铭自幼酷爱中国传统书画。他从新金陵画派入门,后因推崇一代画僧懒悟的艺术和为人,而入新安画派,跟随懒悟法师的高足退安居士贺海泽先生精研书画多年。

观吴德铭不同时期作品,脉络清晰,源于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却不为固技所困,笔墨间流露出闲情逸致的追求,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新安画派,是指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徽州又称新安)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近代后继者以黄宾虹为代表人物。(文/明徽)

上海|艺术家刘毅

在手机上绘制的生活点滴

刘毅,《不二天真》

艺术家刘毅七年前开始每天用手指在手机上作画,记录自己的生活瞬间、神奇想象、所感所思。多年来,他绘制出约4000幅各具特色的数字图像。“手机绘画是治愈我的开始。”

近日,其新书《刘毅的不二天真》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选编了刘毅7年来在手机上绘制的数字图像,辅以富有创意的图文编排,带领读者感受刘毅的生活直觉。

书中按照绘画内容,分为“树”“天真”“孤独”“放肆”“发呆”“被看见”几个篇章,且并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其中,每一幅画由另一位作者坚果儿起名,像是画与文的对答;书中把刘毅身边的学者朋友们有代表性的评论摘录放在篇章页中,配合作者手书人生感言和创作感悟,像是刘毅与众多朋友们在纸面的聚会。由此,身体的局限和工具的局限,最终都在日复一日的日常性的艺术绘画创作中得到消解,是艺术使作者与一个更大的世界建立了连接。

数字画

“我画我的日常,我写生,也画印象、情绪和想象。这是我的视觉日记,也是生活的诗歌。除了客观地记录每天,还有很多主观的创造和想象。”刘毅说道。(文/陆林汉)

北京|新媒体艺术家靳军

在数字作品中“卧游”

5月12日,“数境等观——靳军:传统艺术与科技研究展”在嘉德艺术中心启幕,展览汇聚了靳军近年来以数字艺术“转译”传统意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出十余件大型数字沉浸艺术作品,呈现在现实与虚拟情境的交互中超越时空的视觉交响。

据介绍,“数境等观”主题所体现的既是艺术家对世界、对自然、对数字技术等量齐观的态度,也是其与中国传统哲学意境文化美感、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对话方式。展览以中国传统绘画经典为原型,以数字科技手段重塑动态艺术景观。将传统艺术意象如花鸟、山水、人物等重构于时空镜像之中,以数字再造的情境连结古与今、虚与实,建构起重叠于现实之上如梦似幻的感官世界。

靳军:传统艺术与科技研究展现场

展览分为“光影寻乡”“沉浸山水”“古今交互”和“像素云游”四个递进板块,呈现了“传统的再现”“现代的自然”和“融合与跨越”的学术意涵。作品《蟠桃青鸟的阴晴晨昏与数字他乡》,令人梦回南宋,漫步于繁盛的花鸟世界,穿梭于树木丛林之间,感受朝暮的阴晴变幻,四季的雨雪交替。在作品《孤鸣与回响:听琴闻心》中,与古人松下抚琴赏曲,悠扬的琴韵似在松竹间流动,听琴者追随天地冷暖、时光移转奏响古今之乐章,与天地景观相融合。整个展览以丰富的当代意象构建起中国东方精神下的数字虚拟世界。

中国古人“卧游”山水,对自然品味情有独钟,寄情山水画而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自由。在艺术社会化的当下,山水的意趣由社会趋势与实践所驱动。(文/高丹)

成都|画家胡峻涤(1962-2022)

把人体最本质的东西画出来

近日,成都的森的·美术馆举办了“告别与重临——胡峻涤作品回顾展”,以近百幅油画作品(包括未完成作品)、70余幅早期水粉及手稿,回顾胡峻涤的艺术生涯。

画家胡峻涤1962年出生于吉林,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2022年9月,胡峻涤因病意外辞世,年仅60岁,令人扼腕叹息。

《花事》,布面油画,100cm×200cm,2016-2021年

《无质+No.2》,布面油画,157cmx60cm,2015年

胡峻涤在随笔中曾写道:“人物的真实性,不是指皮肤的逼真,而是人们脱去衣服后真正独自面对自己裸体的尴尬。人的面部可以通过整容、保养、化妆而呈现出我们熟悉的样子,而隐藏在布料下的躯体是上天生就的,非希腊似的健全,是来自遗传基因的独一无二的,再经历教育、伤害、病痛腐蚀、时光磨损而呈现出的沧桑和扭曲。我的工作就是把人体最本质的东西画出来。”

“从大量的作品中,我看不到人们对亲历的梦魇般的历史的恐惧,这些才是现代(当下)背景下最为重要的根本和真实。当画得疲惫至极,心的无力会纵容画面上的表现有违自己的意识。或许,新的可能性才会幸免于难。这亦是年岁的积累,宽容源于无奈和乏力。”

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地点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煎茶街道老龙村9组307号。(整理/畹町)

上海|考古学家丁明夷

致力于石窟考古与佛教艺术

丁明夷

不久前,一位网友找到云冈第18窟的一帧老照片,并写道:“相框里的相片是山岩上一尊巨大的雕像,周边围绕着密密麻麻的小像,远处一个昂头参观的人,与雕像相比起来,显得非常渺小,却又衬托出雕像的神秘与雄伟。”经云冈石窟工作人员查阅,这张照片,出自1973年云冈石窟黑白方画册用图,图中的人物,是石窟考古学家丁明夷先生。

1973年摄于云冈石窟的老照片

澎湃新闻获悉,丁明夷先生于2023年5月7日晚,因病在上海浦东去世,终年83岁。

丁明夷,1940年4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吴兴,满族。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同年,到山西文物工作委员会古代建筑研究所工作。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研究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佛教艺术与考古研究。

丁明夷先生的著作有《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中国美术全集·巩县、白台山、天龙山、安阳石窟》《中国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北方石窟》《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南方石窟》等,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作为石窟考古学家,丁明夷先生与云冈、山西以及中国石窟,有着很深的渊源。

丁明夷在《中国佛教考古综述》中介绍:“作为佛教考古学的一部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兴起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事情。北京大学考古系原系主任宿白教授,带领北京大学石窟考古实习队,于1962年在敦煌莫高窟和1963年在龙门石窟进行毕业实习。通过这两次实习以及宿先生在此后发表的一系列石窟寺考古论文,从理论上和方法上为中国石窟寺考古学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学科体系。”(整理/畹町)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